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历史历史观问题归纳(人教版必修1).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金诺****简谱
  • 文档编号:274431416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历史历史观问题归纳近年来,史观考查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因为其不仅有利于打开高考命题专家的历史思维空间,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考历史试题涉及的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六种:一、唯物史观1.主要内容: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有改革和革命等方式,根源在于其复杂的内外部矛盾2.基本特点: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强调实事求是二、革命史观1.主要内容: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集中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2.基本特点:在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在阶级矛盾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三、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2)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3)纵向方面:人类历史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基本特点: (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的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突出历史的时代特征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样性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3.启示借鉴:(1)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一国两制”等)。

      2)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 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3)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主要表现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等4)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交流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流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现代欧亚大陆桥等;交流主要内容如书籍、器物等;交流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技术传播、通婚联姻等;交流影响突出“双向交流”重要事件,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四、全球史观1.基本内涵:世界各地、各文明在各自和交互发展中, 逐歩打破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人类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和发展是其决定因素。

      2.基本特点:关注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要求从全球整体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3.启示借鉴:树立全球意识,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 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同文明应相互理解和尊重;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从微观角度把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认识五、现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主要内容: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另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3.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 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是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如: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4.启示借鉴:现代化不等于完全西化,应是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学习西方;现代化是动态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有消极面,需要在探索中纠正失误;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应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即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六、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2.启示借鉴:(1)人类面临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3)历史上重要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 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4)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统治者制订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考题导向】例1 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目前用多面、多视角、多元化史观来解读历史正方兴未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 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材料二 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4)现代化文明范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试以此史观与角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焦点、联系实际学习历史及知识迁移等能力1)问,主要读懂材料所陈述的角度2)问,要按要求的角度陈述史实,进行例证3)(4)两问,分别回答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和所产生的影响,在回答时注意从现代化文明史观的角度思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4)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a.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b.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c.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条件例2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五种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材料二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请回答:(1)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并分别用史实说明之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从目的和成就两个方面作答)解析:第(1)问,主要是了解史观的种类并深刻理解其含义,然后根据相关史实对号入座,进行作答第(2)问,在于理解“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