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5期卷首语《大中原—大风水》】.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26762812
  • 上传时间:2022-12-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8年第5期卷首语:大中原—大风水 2008-06-12 20:35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5月中原——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当我们拿到一张标准的风水模型图对着中国地形图寻找风水宝地时,找来找去竟发现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理想风水模型中的各个要素似乎都能在中原地区找到对应:洛阳、郑州是位于龙尾位置的吉祥地,“左青龙”是太行山,“右白虎”是大别山,泰山如同“吉祥地”前方的“案山”,远方的朝鲜半岛与中原隔海相望,恰好与“朝山”的位置对应起来在“吉祥地”的身后,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等构成的龙脉竟然就是中国最大、最宏伟的山脉:秦岭和昆仑山这样的结构似乎已经足够壮丽,但是如果再将天山山脉纳入其中,我们就能在中国版图上看到一条矫健潇洒的巨龙,巨龙的“龙头”便是天山,龙首回顾中原,巨龙蜿蜒万里同时,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从龙脉两侧流向中原大地,绵延曲折,气象万千中原大地第一次以理想的风水宝地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制图/蔡博峰 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古人往往希望找到一块“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山臂环抱,面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家园,并坚信这样的居住地能够让生活安稳、富足,没有后顾之忧。

      制图/李晟   中原大地及周边环境与风水宝地惊人地一致  我对着一张中国的地形图反复端详,越来越觉得中国的中原大地是一处绝妙的风水宝地她在结构上、空间布局上和必备要素上与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的格局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她的空间尺度巨大  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大致指的是现在河南省的范围,古时又称中州,有九州之中的意思;广义的中原指的是华北大平原,也就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形成的大平原,河南在这里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在西方的所谓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传入中国之前,几千年来中国人小到住宅,大到城市、国都的选址、设计、建造无一不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要掌握风水的精髓,“围合”和“盆地”是两个关键词风水的理想模式就是一个由山和水围合起来有出口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盆地为什么中国人有这样的偏好呢?据北大的俞孔坚教授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萌发和成熟于盆地之中,比如关中盆地;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喜交换和贸易,因此围合起来的盆地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也能解释为何从中国人喜欢 “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四合院,喜欢在城市四周修建城墙这与欧洲濒海的海洋民族重视贸易与交换的文化是不同的。

        好风水也有简洁模式,可概括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四种神话中的神物其实就是对山的指代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这山是靠山、主山、祖山,是龙脉,也就是所谓的“玄武”;面临开阔的平原,称“明堂”,明堂也不是一览无余,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叫“案山”、“朝山”,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这就是风水中的“朱雀”;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这两侧的山就是“青龙”、“白虎”风水宝地就是这样一幅意象: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按照这种风水理论选址建成的村落、城市,背山面水,山环水抱;山顾盼有情,水曲折有致;这里面的对称构成均衡,开敞亦有遮蔽,直露和含蓄相得益彰据说早期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虽将风水说视为巫术邪说,但看到中国村落、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丽——他们不得不惊叹“中国人的内心一定充满了诗意  风水和科学:两种语言,一个道理  中国的风水理论是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学与景观设计学,理论基础是东方的关于“道”、“气”、“五行”的哲学风水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好像一个玄妙的“黑箱”,中间的过程难以清晰解释风水理论使用的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多用比喻和象征。

      西方使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由前提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清楚可见这两种语言差异很大,但中国人依风水学的指导建造的城市丝毫不比西方的差,甚至更美我现在尝试以中国的风水和西方的科学两种语言来说明中原为什么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风水语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中原大地山环水抱,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样的模式,甚至可以找到“明堂”前面的“案山”和“朝山”  中原在多重山脉的围护中大致可分成三大系列一列是主山,是中原大地背依的龙脉之山——天山-昆仑-秦岭山系这样规模庞大、高峻绵长的山系全世界屈指可数,这就是中原的玄武  过去人们只见秦岭不见昆仑,称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地质学者已经考察证明了秦岭的地下岩石系统与昆仑是统一的,是同一山系秦岭分南北,只分了中国中部一小段,只有把昆仑与秦岭联系起来看,包括东昆仑、中昆仑、西昆仑,喀喇昆仑和天山山脉,你才会看到一条气势磅礴的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这是中国真正的龙脉它从帕米尔高原腾空而起,天山是高昂的龙首,巨龙回首,回顾中华,西昆仑、中昆仑、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秦岭是辗转腾挪、跌宕起伏、蜿蜒飞舞的龙身,洛阳、郑州等城市依附的伏牛山已是龙尾,龙尾低垂处,正是中原大地的起始处,华北大平原这个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就在郑州附近的桃花峪。

        第二列山脉要从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算起,接下来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中条山;这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按照风水理论的说法,应是“左青龙”系列;第二列山脉要从伏牛山算起,然后是桐柏山、大别山这一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则是中原的“右白虎”  而“前朱雀”中的“案山”可由泰山充当,“朝山”正是朝鲜半岛  风水宝地需依山面水中原的水呢?那就是壮阔的黄河与长江更宏观地来看,中原大地面对的更大的水是大海但大海并不是赤裸裸地出现在中原面前,正如风水理论主张的“藏”,在中原前面的大海更像是内海和海湾,山东和辽东半岛的构成第一层拱卫和围合,朝鲜半岛和舟山群岛则是第二层围合,而第三层围合圈则是更远的太平洋岛链也就是日本列岛、台湾岛、印度尼西亚群岛  科学语言:我在想,风水中为什么主张理想的城池应该依山而建呢?中国的大多数古城都坐落在山麓,沿着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城市带北京、涿州、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鹤壁、焦作在黄河以南的崤山、伏牛山、大别山脚下,城市就更多了:洛阳、巩义、荥阳、郑州、登封、新密、禹州、汝州、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  依照经济的原则,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应该是交通距离大致相等,再按照面积比例均衡地分布,按此中原大地的平原地带应该拥有更多的城市,但现在看来,中原分布在山脚下的城市却明显比平原上的多。

        这固然符合风水说,但是用科学的语言也可以解释  城市依山而建,可以有如下的益处:  一是在热量缺乏的地区,在山脚下建城可得增温之利从山上下来的风,是一个增温的下沉过程,这可以提高平均温度据统计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有一个热量的高值区,石家庄等沿山麓城市比平原中部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要高出1—2度  二是山地有增加降水的功效气流沿山地上升,会冷凝增加降水,因此建在山麓地带的城市可得降水之利而且山麓也是地下水丰富、泉水上涌的地带  三是建在山脚下的城市可以建在河流从山口流出形成的冲积扇顶部,既可以得到水利,又可避免水害   我们再用科学的语言来分析风水中的理想模式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理布局,实际上也是一个流域的环境和生态风水说中把山比喻为龙,这意味着风水中的山不是独立的山峰而是蜿蜒起伏的山脉风水宝地所背依的山脉在风水中最重要,被称为“龙脉”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这条山脉越长风水越好为什么?从科学的角度看,一条山脉实际上就是两个流域的分水岭,风水宝地背靠的山脉越漫长,越高大,越跌宕起伏,意味着这条大山两侧的两条大河的集水区越广阔,河流的流程越长,水量越大风水宝地就处于这条大山低下来的余脉处,也是龙尾所在的地方。

      这里正是山两边的大河相汇形成的冲积平原处山脉越长,越高,也就意味着这个冲积平原面积越大中原大地背依中国的中央山脉——天山—昆仑—秦岭,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脉,也只有这条最长最雄伟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国最大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在中原大地两边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汇合中原大地拥有如此磅礴的“山环水抱”,也因此可称为是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  把天山、昆仑、秦岭看作是中原大地的龙脉,是可以用科学语言来解释的,因为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关系我们都说是黄河带来的泥沙造就了中原,试问:黄河的泥沙从何而来?答: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黄土哪里来?答曰:是风从沙漠中吹来的至此,问题很清楚了风将西北荒漠中的黄土吹起来,堆积在黄土高原,然后溪水河流将黄土侵蚀剥离输送到黄河中,黄河再将黄土带到东部堆积成华北大平原这个伟大过程的最终产品——中原大地,就这样在流水线的终端产生了但这个流水线的起点却是昆仑山、天山、祁连山所环绕西北荒漠区,从这个意义讲,中原的龙脉祖山更应该从天山、昆仑算起了洛阳的风水图洛阳号称九朝故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嵩山为其主山,龙势由此而北,蜒蜿而长顿,一支结于北邙山,另一支结龙门山,中扩为堂局,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河、洛河、涧河等河汇于明堂之前,山水翕集,形胜万千。

      制图/蔡博峰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从成语“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就可以看出,中原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战场而“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似乎说的也是中原的旱涝灾害  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洪水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换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以文明为空间单位,以文明的发展史为时间的尺度看中原,我们就会看到每一次战争只不过是改朝换代,中华文明并没有湮灭而每一次灾难,则把中原的人连同他们的文明推向四方  在中原产生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会传向四方?传播的动力又是什么?  可以说逐鹿中原的战争,是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和平时期中原文明传播的速度远远不如战争期间快每一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都像风箱的活塞一样被推下去了,像海绵一样被挤压了,这时中原的中华文明就会从风箱中,从海绵中涌出来,传向四周  西晋被异族所灭,南北朝的对峙,还有北宋的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这两次中原王朝覆灭的结果,都使中原文明大规模南下  表面上看,战争的结果是北方民族胜利了,皇城被攻破了,甚至皇帝都被掳走了。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有意味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学起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6年日历表 单页完整版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pdf 2026年日历 横向排版 带周数 全年12个月打印一张版.pdf 马年 日历表 2026年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全年打印一页.pdf 2026年日历 PDF版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全年一张图.pdf 日历表2026年十款_横向打印版_单页一张图_带周数_简洁版_无农历.pdf 日历表 2026年 横向排版 A4打印一页 带周数.pdf 马年 2026日历表 单页版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pdf 2026年 全年打印一张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 带农历 带节假日 PDF高清图.pdf 马年 2026年 日历表 全年单页版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pdf 英文日历表 2026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A4打印一张.pdf 日历表 2026年 横向打印 全年一页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带周数 PDF高清版.pdf 最新版日历表 2026 马年日历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全年1页打印.pdf 2026日历表 马年日历 中文版 横向排版 整年1页打印完整版.pdf 2026 马年日历表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全年一页版 彩色系列.pdf 日历表 2026年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农历 带节假日 整年打印一页 A4.pdf 日历表 2026年 横向单页版 带农历 带节假日 PDF高清版.pdf 日历表2026年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 全年打印一页 完整版.pdf 一页日历表 2026年日历 中文版 纵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pdf 日历表2026年日历 全年一张版 纵向排版 PDF高清完整版.pdf 马年日历表 2026年日历 横向排版 周日开始 带周数 带农历 带节假日 全年A4打印一页.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