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学在中国的兴起doc.doc
17页1宗教学在中国的兴起主讲:牟钟鉴 教授时间:2007 年 12 月 8 日 19:00—21:00文字整理:刘媛今天晚上非常高兴能够到北京大学来,给各位谈一个题目,就是宗教学在中国的兴起宗教这个题目是涉及到我们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一个问题,是情感感情色彩比较浓烈的一个地方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里面,随时可以接触到宗教,随时可以接触到宗教文化,你可以看这方面的书,你可以到庙里去,到教堂里去,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可以说,信教的人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从不信教的人来看,对宗教的宽容度也大大的增加了我们能够非常容易的接触到宗教界的人,宗教信徒,可以随时的参观宗教场所,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读到宗教方面的书籍在我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是 1957 年,1957 年到 1965 年,差不多八年半的时间吧在这段时间里边,几乎是,我们的同学和宗教界是隔绝的在哲学系基本上没有宗教课程,有一点是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里边,不能不涉及到一点佛教哲学、道教哲学,还有基督教哲学,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而今天是另一种情况,我的感觉是天壤之别,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大了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啊,宗教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看来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在我们那个时代,认为宗教是一种人类的无知,唯心主义,是虚幻的,它的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被剥削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的,所以对它是非常有成见的认为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随着贫困和落后状况的改变,宗教自然就会很快的消亡,是这样一种看法,所以一个进步的青年是不会去信教的,也没有必要去和宗教接触,是这样一个状态那现在看来,我们现在全球化,可以说这几十年,科技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经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就中国而言吧,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整个社会发展非常快在这个情况下,宗教怎么样呢,宗教没有消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在发展从世界的情况来看,现在 81%的人,有人说 83%是宗教信徒,不信教的是少数派,而且现在还看不出宗教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会很快的消亡,现在看不出这个趋势但在有些地区,宗教有所淡化,比如欧洲,就是一个比较突出地区,但是它淡化的特点并不是消亡,而是生活化这就给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宗教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展?如果按照以往的思维模式,传统和现代是对立的,唯心和唯物是对立的,宗教和科学是对立的,那是无法理解的2中国有多少人信教呢?有人说世界 83%是教徒,不到 20%是非教徒,而且大部分都在中国,这个说法本身也是不准确的。
中国人有多少宗教信徒,政府公布的数据是一亿多,那是 50 年代的数字,显然现在是不止了嘛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位学者叫刘仲宇,他有一个抽样调查,有一个估算,中国现在大约有 3 亿人信教,这个只是个参考数据啊,现在还没有办法做一个精确的统计那么我们再问,3 亿人以外的那些人都是无神论者么,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中国,应该说正式的宗教信徒是少数,真正的无神论者也是少数,大部分人处在一个有宗教观念而没有宗教归属,就是说我并不是哪一个宗教团体或哪一个教会的人,但是脑子里有宗教观念,这样的人特别的多就宗教现状来看,现在在我们国家,信教没问题,到教堂里也没问题,因为宗教信仰自由嘛应该说,今天这个情况的到来,是和我们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直接相关的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后,改变了文化大革命里面消灭宗教这样一种极端的偏向,恢复我们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以在宗教方面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度那么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学者研究宗教,用一种理性的态度研究宗教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在社会上流传,使很多人能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观念,能够以一个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宗教,我觉得也是有贡献的我今天讲这个题目就是中国宗教学的兴起,我为什么愿意讲这个题目呢?就是从我个人来讲,我对中国大陆宗教学的兴起应该说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这个过程中许多重要的活动我都参加了,或者说一些重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我可以就我亲身的经历给大家提供一点情况。
我们从头说,就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不信教的人对宗教什么态度,总的来讲简单一句话,是温和的为什么?受儒家的影响当然儒家是不是宗教,现在也有讨论,但我认为它是人学,它围绕着人,但它有宗教性,它和我们理解的宗教不一样在古代没有宗教这个词,这是 18 世纪,日本人用汉字“宗教”来翻译 religion,然后我们就接受了古代有一个接近的词是神道,人道和神道对立有没有对待宗教比较激烈的?有,有一些政治家曾经迫害过宗教,比如三武一宗灭佛,这个大家知道还有呢,儒家的学者里也有比较激进的,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韩愈,他有论佛骨表,还在《原道》一文中提出九字方针,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人其人是什么,就是把和尚,把出家人变成世俗的人;火其书,就是把经书烧掉;庐其居,把寺庙改做世俗之用,完全用行政的手段来消灭宗教但他这个政策没有实现,这属于比较极端的,但主流对宗教是宽容的孔子信不信教?当时鬼神之道,他信不信呢?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敬鬼神而远之” ,他远鬼神,不热衷于神道,所以你不能说孔子是一个宗教家呀,他是个思想家,是个教育家但是很多人忽略他这一句话里3面非常重要的那个“敬”字,就是“我并不热衷于鬼神之道,但是我对于别人的鬼神之道保持一份敬意。
这是孔子的态度,一个中庸的态度还有, “未知生,焉知死”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回答死后的问题,他不说明鬼神有没有,采取一个模糊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专门讲怎么做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治国,他就讲这些孔子之后那个《易传》 ,上面讲神道设教,这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鬼神之道也许我并不赞成,但我可以使它有利于社会的道德教化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就是祖先崇拜啊,慎终就是祭祖嘛,就是自己的父母,曾父母的丧葬,这个要严格办理追远,就是追念远代的先祖为什么民德归厚矣?就是儒家认为宗教有它的道德功能,这不可小看,应该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儒家的宗教观是中庸之道,是温和的,这是主流啊孔子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程朱陆王,也基本上是这个态度咱们还可以举荀子、王充,他们是无神论者你问荀子,有没有鬼神,荀子就从孔子模糊的态度前进了一步,说没有鬼神,荀子回答的非常的明确,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之天,鬼神为什么会有呢,人的精神恍惚,就容易出现那个鬼神的观念和感觉,并不是真有所以, “雩而雨,何也?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雩就是求雨的仪式,做完祭祀以后天下雨了,什么道理呢,他说,该下就下啊,就好比说,我不去祈祷,照样下雨一样,这和祈祷没关系,所以看荀子态度多么明确。
但是荀子是不是战斗无神论,是不是一种激进的无神论?不是,荀子还有有名的话呀,大家如果读一点中国哲学,就很容易记得,就是“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老百姓认为有神,但是我作为君子,一个有文化的人,我感觉它是一种文化,所以我觉得那个文呢,就可以作文化讲宗教是文化,谁最早提出来的?荀子大家可以去查,他还说了一句, “圣人明知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 ,就是作为圣人,很聪明的人,他了解的很清楚,什么是神道,什么是人道,做官的人可以用神道来稳定社会秩序,百姓根据神道来形成民俗,来维持民间的道德教化,他认为这个可以有不同的层次荀子的伟大就在这个地方他不仅回答了有没有鬼神的问题,他还从社会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民众的信仰问题来解决了一个民众有信仰,用什么态度,那么他认为,应该尊重,各有各的信仰,这是荀子的思想,所以儒家是这样一个思想因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导,后来成为政治意识形态,官方的学问,所以历代的统治者,不管他个人信什么教,不管信不信教,他对宗教都有一种基本的态度,就是神道设教大家知道,唐太宗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嘛,他晚年信一点,他只信周孔之道,儒家的思想但是唐太宗的宗教政策是什么呢,三教并奖啊,他对玄奘的态度大家都知道,对道教也推崇。
因为道教,教主是老子,道教封的,姓李名耳,和皇帝一个姓,所4以他就推崇老子,这是一个领导阶层政治成熟的表现,不以个人信仰来取代国家的政策后来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社会上主流的士阶层,他们对宗教的态度都是温和的,他可以不信,但是他可以和佛教界交朋友,和道教界交朋友,他能够容忍宗教的存在由于这个原因就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儒释道三教合流,后来伊斯兰教、基督教都进入中国,在中国这块大地上都有它存在的空间,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拥护中央政权,你不能造反,再一个,你必须要注重道德教化,要体现你道德宗教的特点,不能搞歪门邪道,有了这两条,你都可以存在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我们中原地区没有宗教战争,没有宗教裁判所,没有因为信仰的不同而流血斗争,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在中国没有发生过中国是一个多神多教的国家不仅如此,西方的一位宗教学家叫保罗·尼特,我看过他两本书,一本叫《一个地球多种宗教》 ,最近又看了一本《全球责任和基督信仰》 他说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特点,是宗教的混血儿,他说,我们美国人,我们英国人,虽然有很多的宗教在社会上,但就每个人而言,是生活在一个宗教或者一个教派里。
中国人,可以儒释道一块信,两教共信,三教共信,即使宣布我不信教的人,你看他身上也有宗教的影子所以在中国,有神无神的界限是模糊的,中国人从根上就是一个多神信仰,没有一神教的传统西方亚伯拉罕系统的三大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它是一个根子派生出来的但是你看他们的特点,因为是一神教,一神教不改革就有强烈的排他性,因为我只信一个神哪,别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神啊,或者魔鬼啊,或者异端啊,那如果你要坚持,只要掌握权力,肯定是要冲突的亚伯拉罕系统三大宗教,现在的整个趋势是渐行渐远,它不可能合流,有人在改革,但现在这个改革的声音还是不能改变它的基本的趋势中国呢,各种宗教,可能有从不同地方诞生或传入,总的趋势是渐行渐近,越来越合流的佛教是外来的,越来越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所以儒释道三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就分不开的所以我觉得,魏晋以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没有一家是纯粹的,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营养在这样一个文化基因下面,外来的宗教可以进来,中国人不觉得是个大问题,最多是多一个神,所以佛教进来了当然当时也有冲突,有争论,但是宽容派占了上风,而且佛教进来以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做的很好,被认为是全世界异质文化融合的典范。
后来伊斯兰进来了,伊斯兰进来以后,大家看一下,和外国的,和阿拉伯伊斯兰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它不追求政教合一,从来没有想,我要夺取中央政权,成为国教,没有这个想法,就在十个民族里面第二它也不太强调圣战,而是讲道德,讲和谐,它和儒家的思想互相融合基督教就比较复杂了,5基督教原来也是和平进入的,例如明末时期利玛窦,也是和平传教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和西方的侵略相联系,它是在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在中国传教,有了这一因素,传教就不一样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爱国的基督教仍然可以在中国正常发展我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中华民族的主流社会,主流知识分子,无论他信不信宗教,信哪个教,对别人的信仰是宽容的,是包纳的,是温和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也是温和的无神论者,这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应该是温和的无神论者,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知识界、政治界对待宗教什么态度,它的主流是温和的中国的宗教,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尊天敬祖;还是外来的宗教,也都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淡化了一神教的排他性,强化了它的宽容精神我觉得中国宗教这种“多元通和”的模式和中国历代的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的“多教并奖”的政策,我认为是一个好的传统,我绝不肯定他政治上的专制,但文化政策是多元的,这两者之间也还有一些互补的关系。
国家太大了,要求高度集权啊,但是文化上给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