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国企业储蓄率变迁的内外因素分析.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8164114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96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国企业储蓄率变迁的内外因素分析 魏勇强 张振宇摘要:美国企业储蓄率在19912016年间稳中有升,其直接原因是与美国企业未分配利润的持续增加有关,深层次原因则是近年来美国企业利润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分析发现,美国企业利润的上升与其海外利润和金融业利润的增加密不可分,而这一切既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从国内因素来看,管制的放松、大型跨国集团尤其是金融集团的构建,以及对冲基金的国际金融投机,为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和金融业利润的扩张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在思想领域掌握经济话语权,引领和鼓动别国主动开放金融市场,以及对于符合美国经济思想的海外代理人的培养,使开放资本市场变成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自觉行动此外,通过操控国际经济机构逼迫别国开放市场,为美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大开方便之门关键词: 企业储蓄率;企业利润;美国;海外利润;金融业:F831:A:10037217(2019)01003306一、引言国家的国民储蓄(national saving)按照部门划分,可以分为私人储蓄(private saving)和公共储蓄(也称政府储蓄,government saving)。

      而私人储蓄又包含居民储蓄(亦称住户储蓄,household saving)和企业储蓄(business saving)作为重要的部门储蓄,美国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共同构成了美国的国民储蓄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官方网站(www.bea.gov)提供了关于美国企业储蓄的数据,其中最早可追溯到1929年,最近为2016年①从历史数据看,1929—2016的88年间,美国企业储蓄占整个国民储蓄的比重年均为58.5%,其中超过50%的有57年,低于50 %的仅有31年可以看出,在漫长的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美国的企业储蓄当之无愧地构成了美国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已有文献关于美国企业储蓄的讨论较少曾任全美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e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主任的Martin Feldstein是目前仅见的探讨美国企业储蓄的作者之一,Feldstein(2008)认为影响美国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盈利情况,但他并没有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盈利增加作出说明James Poterba(2000)认为企业的税前利润和支付的利息,特别是企业税率,是影响美国企業储蓄的主要因素。

      19292016年,总体上美国企业储蓄在整个国民储蓄中占据重要份额,但其在不同时间段还是有显著差异的按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可以将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期间,分别为冷战前的世界大国期间(19291949)、冷战时期的世界超级大国期间(19501990)和冷战后的世界一超独大期间(19912016)对比这三个期间可以发现,19912016年美国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的比重年均为71.4%,显著高于19291949年和19501990年两个时间段的55.0%和52.1%而且这段时间内的任何一年美国企业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均超过50%,这26年中甚至有23年超过60%因此,这一时期美国企业储蓄的变化及原因特别值得我们关注②[1]企业储蓄的绝对数额占国民储蓄的比重显示了企业储蓄在整个国民储蓄中的重要性但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进行分析时,作为相对值的储蓄率即部门储蓄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比值,往往更能反映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运行情况因此,本文从储蓄率的角度探讨美国企业储蓄的变化,并将企业储蓄率定义为企业储蓄额除以GDP[2]近年来,美国企业储蓄不仅在整个国民储蓄中所占比例显著升高,而且美国企业储蓄率和同为私人部门的居民储蓄率相比,亦呈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19912000年,美国企业储蓄率在12%左右波动,最大值为12.6%,最小值为11.1%,呈现了高度的稳定性;而同期美国居民储蓄率则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从最高峰的8%(1991年)、8.6%(1992年),下降到5.3%(1999年)、5.2%(2000年),几乎呈现了一路下降的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企业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亦有所不同,20012016年美国居民储蓄率虽有所波动,但大体稳定,其年均值为6.4%,与19912000年的年均值6.7%所差无几但同期的美国企业储蓄率则较前一阶段呈现了上升态势,其年均值为13.4%,高于19912000年的11.8%[1]总体而言,19912016年美国居民储蓄率年均值仅为6.5%,远低于19501990年的年均值9.2%,从数据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居民储蓄率近年来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美国企业储蓄率呈现了有别于居民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其19501990年的年均值为11.4%,19912016年的年均值不降反升,达到12.8%[1]同为私人部门,为何近年来美国企业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有如此反差?这恐怕要从美国企业储蓄的构成探寻原因二、影响美国企业储蓄率的关键因素根据美国国民收入与产品体系(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 NIPA)的定义,美国企业储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企业未分配利润(Undistributed corporate profits)、企业库存(Inventory valuation adjustment, corporate)、企业资本消耗(Capital consumption adjustment, corporate),以及折旧(Consumption of fixed capital),用公式表示为:美国企业储蓄 = 企业未分配利润 + 企业库存 + 资本消耗 + 折旧。

      如果将企业库存、资本消耗和折旧统称为非利润因素,则:美国企业储蓄 = 企业未分配利润 + 非利润因素(企业库存+资本消耗+折旧)相应地,根据前面关于美国企业储蓄率的定义,则美国企业储蓄率可表述为:美国企业储蓄率 = 美国企业储蓄/GDP= 企业未分配利润/GDP + 非利润因素/GDP19912000年美国企业未分配利润占GDP比重年均为2.0%,同期非利润因素占GDP比重为9.9%;20012016年美国企业未分配利润占GDP比重为3.7%,而同期非利润因素占GDP比重为9.7%可见,19912016年美国企业非利润因素占GDP比重大体不变,但企业未分配利润占GDP却显著上升可见,19912016年美国企业储蓄率的稳定乃至上升,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1]美国企业未分配利润源自企业利润,那么,19912016年美国企业利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19912000年美国企业利润占GDP比重年均为8.0%,20012016年年均为11.0%而且,20012016年中有12年在10%以上,仅有4年低于10%,而19912000年这一比重最高也只有9.3%[1]由此可见,近年来美国企业储蓄率稳中有升,直接原因是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根本原因是利润的持续上升。

      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企业利润的上升呢?通过分析近年来美国企业利润的构成,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事实:第一,美国企业利润中源自海外的部分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如19912000年,源自海外的利润占全部利润的比重最高为19.6%(2000年),最低为13.0%(1994年),年均为15.2%;20012016年最高为29.4%(2008年),最低为13.8%(2006年),年均为19.9%如果将19912016年与19501990年对比变化更加显著,19912016年海外利润占全部利润的比重最高为24.7%,最低为13.0%,年均为18.1%;19501990年海外利润占美国企业全部利润比重最高18.8%(1990年),最低为3.0%(1950年),年均为8.6%[1]近年来,不仅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占全部利润比重不断增加,其占GDP比重亦有显著攀升19912016年海外利润占GDP比重最高为2.8%(2008年),最低为1.1%(1992、1993、1994年),年均为1.8%;19501990年海外利润占GDP比重最高为1.3%(1990年),最低为0.4%(1950年),年均为0.8%[1]。

      第二,金融业所获取的利润在整个美国企业利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19912016年美国金融业利润占企业全部利润的比重最高为年均16.0%;19501990年这一比重最高年均为14.6%[1]此外,美国金融业利润占GDP比重在近年来亦有显著提升19912016年美国金融业利润占GDP比重最高为1.9%(2012、2014年),最低为0.3%(2008年),年均为1.52%;19501990年这一比重最高为1.6(1971和1972年),最低为0.8%(1982和1984年),年均为1.38%[1]可见,同为私人经济部门,美国企业储蓄率近年来不仅没有像居民储蓄率那样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其直接原因就是企业未分配利润的上升,而未分配利润的上升主要源自企業利润的增加进一步讲,美国企业近年来利润的增加与海外利润和金融业利润的增加息息相关三、美国企业储蓄率变迁的国内因素(一)放松管制使得美国金融资本扩张从制度层面成为可能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在反思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开始对金融业由以往的自由发展改为全面管制其中一项重要的管制措施是分业经营,美国《1933年银行法》直接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由该法的第16、20、21和32条款组成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构成了“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GlassSteagall Wall),确立了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原则。

      此后,美国又相继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银行持股公司法》以及《国民银行法》等法案,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实施了放松金融管制的金融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颁布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存款机构法》《银行业平等竞争法》《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等法律,逐步废除银行业务的地域限制,打破“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打破了金融机构间的界限,许多管制措施不断被取消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彻底打破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界限这一系列的放松管制为对美国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二)以美国跨国金融机构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大肆扩张并向国外进军美国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扩张是美国企业利润升高的重要保证美国的资本市场和庞大金融机构处于世界产业链的顶端,其不仅有世界上最庞大、最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大量运作经验丰富的国际性金融集团[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鼓励、扶持银行间的并购以组建超级金融机构,提高美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抢占国际金融市场1998年美国旅行者公司(Travelers Group)和花旗公司(Citicorp)合并成花旗集团(Citigroup),成为世界上的金融巨无霸,它的分支机构和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涵盖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证券交易、投资银行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其资产规模高达7000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公司,足以有能力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美国的花旗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利用亚洲国家被迫开放金融市场的机会,通过收购,对泰国第一曼谷银行实现了控股1996年新的大通曼哈顿银行由大通曼哈顿银行和化学银行合并而成,合并后的总资产达到3000亿美元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指出“这是战略上的合并,而不仅仅是出售一家银行[4]美国的跨国金融机构进入发展中国家后,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国建立分支机构,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经验等优势,对当地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