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齐白石篆刻概述.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730625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齐白石篆刻概述齐白石篆刻概述1 齐白石篆刻概述 (罗随祖) 齐白石篆刻概述 (罗随祖) 在中国近代的艺坛中,齐白石是一位勤奋刻苦,自学成材,植根于民间沃土,朴实多产而且长寿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对于现代篆刻艺术有着较大影响的篆刻家对于齐白石的篆刻,历来颇有争议,或者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然而对于其能独树一帜,不拘成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则是任何人都公认的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成就,曾有过:“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见胡洁青在《齐白石遗作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的评价,而很多人则持相反的评骘, 如黄宾虹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 (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 ) ”一般的社会心理认为,诗文与治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学养” 齐白石是受这种社会心理影响而言之的综观齐白石的篆刻,研究其形成、发展及成熟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进而总结近百年的文化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 齐白石与许多篆刻名家相比,篆刻起步较晚,而作品前后变化很大,其在继承文化传统和独立创造方面,经过师法众家,临摹仿效,辛勤探索,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1.齐白石艺术的积淀与成熟过程,是由民间艺人向文人画家演变的过程,由此而决定了他在篆刻方面不断的学习、临仿、变化以至完善,直至衰年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

      2.齐白石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故而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方面,能取前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又不落他人窠臼因无“师承”的羁绊,有利于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 3.齐白石早年做雕花木工,虽然篆刻起步较晚,但由于有手工艺基础,腕力足,摹仿力强,加之勤奋,因此形成了其成熟期的篆刻雄悍直率,不事雕琢,具有阳刚之美 4.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变化与成熟,直接影响着他篆刻的审美取向,其篆刻不但与书画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在风格上也有高度的和谐性,这是其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齐白石的篆刻如果从其三十二岁开始计算(见《白石老人自述》 ) ,至九十四岁去世止,约有六十余年的时间,在这六十年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三十二岁至四十一岁,刻印启蒙于黎松庵,仿摹丁黄的浙派,由此进入篆刻艺术的世界 2.四十一岁至六十之前,弃丁黄而摹赵之谦,见《二金蝶堂印谱》 ,心追神往,亦步亦趋 3.六十至七十之间, 取汉隶碑的篆法,借赵的章法,努力摆脱摹仿, 随着“衰年变法”开创自己篆刻的面貌 4.七十以后,又参以秦权量铭文的意趣,不断锤炼,至八十岁达到高潮,最终完善了自己大刀阔斧,直率雄健的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治印入手,未曾于《说文》和小学方面下过工夫,更未上溯到商周的金文,在这一点上,与其诗文有某种“相通”点他仅将篆书当作一种艺术化的字体,故而印文常不合于“六书”的篆体,甚至以僻字、俗字入印,自我作古,这在当时一方面是受《康熙字典》之影响,而另一方面正是齐白石张扬个性,将自然、天真的民间文化气息带入其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齐白石篆刻的源流 齐白石对于自己是如何发蒙篆刻的,曾在三十四岁《自述》中叙述:前二年,我在人家画像,遇上了一个从长沙来的人,号称篆刻名家,求他刻印的人很多,我也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给我刻个名章隔了几天,我去问他刻好了没有,他把石头还了给我,说:“磨磨平,再拿来刻!”我看这块寿山石光滑平整,并没有什么该磨的地方,即是他这么说,我只好磨了再拿去他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再去问他,仍旧把石头扔还给我,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我看他倨傲得厉害,好象看不起我这快寿山石,也许连我这个人也不在他的眼中我想,何必为一方印章自讨没趣我气忿忿下,把石头拿回来,当夜用修脚刀自己把它刻了第二天一早,给那家主人看见,很夸奖地说:“比了这位长沙来的客人刻的,大有雅俗之分。

      ”我虽觉得高兴,但也自知,我何尝懂得篆法刀法呢?我那时刻印还是一个门外汉,不敢在人前卖弄 (《白石老人自述》 ) 作者: 218.5.170.* 2005-9-8 09:50 回复此发言 --------------------------------------------------------------------------------2 齐白石篆刻概述 (罗随祖) 齐白石对自己的初始刻印的时间还有“始于二十岁以前(见《白石印草》 ) ”的说法,但据齐白石的历史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在此以前,齐白石于篆刻并未深涉猎过 黎松庵是齐白石的诗友,也是齐白石刻印真正的启蒙者1898 年,齐白石三十四岁(虚龄三十六岁) 黎薇荪从四川寄来了丁敬、黄易两家刻印的照片赠给齐白石,齐白石开始专拟丁黄之印丁敬,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浙江钱塘(杭州)人,篆刻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等人之长,古拗峭折,方中有圆,以切刀治印,一洗娇柔妩媚之态黄易,号小松,浙江仁和(杭州)人,篆刻曾师事丁敬,间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淳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为“丁黄” 齐白石由模仿丁黄入手,开阔了眼界,研习愈发刻苦。

      后来齐白石在回忆这一段往事时,作诗云: 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 (自注:余初学刊印,无所师,松庵赠以丁黄真本照片)今日羡君赢一著,儿为博士父诗人 (自注:松庵刊印,与余同学,其天资有胜于余,一日忽曰:刊印伤目,吾不为也,看书作诗,以乐余年) 黎戬斋有《记白石翁》一文亦云: 家大人(黎薇荪)自蜀检寄西泠六家中之丁龙泓、黄小松两派印影与翁摹之,翁刀法因素娴操运,特为矫健,非寻常人能所企及,……翁之刻印,自胎息黎氏, 从丁黄正轨脱出初主疏密,后私淑赵 叔,犹有奇气,晚则轶乎规矩之外 黎松庵之孙黎泽谕在《齐白石与黎松庵黎锦熙父子》中回忆说: 距当年(齐白石等人在我家)刻印,半个多世纪后的一天,父亲拿出几十方家藏的印章给我看,并对我说:“这里面有些是齐白石老人和祖父等人,当年在咱们家初学刻印时的作品,白石刻的第一颗印章是〈金石癖〉可惜已丢失了 ”这些印章大多为极普通的寿山石,形状各异……这些印章有的是名章,有的是闲章,所用字体行、楷、草、篆等,有的无边款,有的有,其中白石刻的约有十来方,边款上有的刻“仿某某,规范否”或“白石曾刻之”等字样 齐白石在三十多岁时,仿丁黄所刻的印章,如“湘潭郭人漳世藏书籍金石字画之印” (图 1)款刻“齐璜刊”三字,朱文方印,是仿丁敬的。

      更有摹刻丁敬的两方印,一方为“心无妄思” (图 2)另一方为“砚田农” (图 3) ,此两印无边款,临仿十分相似,但转折处稍柔滑,印风更觉丰满一些,其后者在印文中将“农”字的写法略作变更,二印石亦略大一些图 4、5) 仿黄易的印亦有极好的范本,如较早的印章“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图 6)印侧有用何绍基体刻的印文释文,后署“丁酉秋”及刻画朱文小印“齐氏金石” 丁酉为一八九七年,齐氏三十三岁(虚龄三十五岁),此时齐氏在书法上正在临仿何子贞书体另有一方印是“我生无田食破砚” (图 7) ,印侧有黎鲽庵的边款云: 钝叟有此印,寄老仿之,直得神似,近来以铁书称者,吾家松庵,鲧公而外,他人未许梦见斯种也,戊戌春,三鲽庵获观识此 此印其实是仿黄易的,丁敬(钝叟)无此印,而只有一印“竹解心虚是我师” (图 8) ,风格与此印相类似齐白石所刻的这一方印,与黄易的原作相比较,的确十分相像(图 9),但改略横长印为稍竖长印,由此字体反而显得瘦长均称,其用切刀的转角处亦比原印稍圆润,另有情趣综上二印可见,齐白石即使是临仿前人,亦不为方寸形状所限制齐白石后来主张不为“印奴” ,其在初入篆刻门径时已有表现,由此亦可窥见其性格之一斑。

      仿摹及取法丁黄的印,还有“黄龙砚斋” (图 10) 、 “身健穷愁不须耻“(图 11) 、 “诵清阁所藏金石文字” 、 “黄金虚牝”等这一时期,齐白石除取法浙派丁黄外,也曾试仿摹其他印人的风格,甚至视野超出浙派之外,如其所刻“哀窈窕思贤才” (图 12)一印,就明显的有何震的印风这时他在家乡所资参考学习的材料太少,眼界尚未打开 有关齐白石钩摹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事,他自己有不同的说法,最详细的叙述是在其《双钩二金蝶堂印谱序》上说: 前朝庚午冬小住长沙,于茶陵潭大武斋中获观《二金蝶堂印谱》余以墨钩其最心佩者,越明年此原谱黎薇荪借来皋山,余转借归借山馆,以朱钩之,观者莫辨原拓钩填也且刊一印,其文曰“ 叔印谱频生双钩填朱之记” 迄今九年以来,重游京师于厂肆所见 叔印谱皆为伪本今夏六月,泸江吕习恒以《二金蝶堂印谱》与观,亦系真本,其印增减与潭大武所藏之本各不同只有二三印而已余令侍余游者楚仲华以填朱法钩之,又借《二金蝶堂印剩》 ,择其圆折笔划者亦钩之,合为一本,其印之篆画之精微失之全无矣白石后人欲师其法,只可於章法篆法摹仿,不可以笔画求之,善学者不待余言 作者: 218.5.170.* 2005-9-8 09:50 回复此发言 --------------------------------------------------------------------------------3 齐白石篆刻概述 (罗随祖) 启功先生在《启功丛稿·题跋卷·记白石先生轶事》一文中亦叙及他见到齐白石用油竹纸摹《二金蝶堂印谱》和《芥子园画谱》的事,赵之谦的单刀直切法,对齐白石篆刻的刀法影响甚大,而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比起丁敬、黄易,不但取材广得多,而且有笔有墨,生动典雅,风神跌宕。

      齐白石对于赵之谦的篆刻艺术,在当时是心追神往的,即使是在其后,他自己的篆刻达到高峰期,他对于赵之谦的敬重仍然未减弱齐白石在一九三八年为周铁衡作印序时说: 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唯有赵 叔(之谦)一人予年已至四十五时,尚师《二金蝶堂印谱》 ,赵之朱文近娟秀,与白文篆法异,故予稍稍变为刚健超纵,入刀不削不作,绝摹仿,恶整理,再观古名碑刻法皆如是,苦工十年,自以为刻印能矣题《半聋楼印草》序) 这一段话,实际是他从摹仿到创作的自我回顾齐白石摹仿赵之谦,从作品看有将近二十年现存齐白石早期印谱中有一册《白石草衣金石刻画》 ,内钤四十四印,皆是初仿赵之谦的作品,言其“印奴”是毫不过分的如“缉熙”(图 13)、 “顿叟” (图 14) 、 “闲止翁”(图 15) 、 “齐伯子” 、 “木居士记” (图 16) 、 “名余曰璜字余曰频生”(图 17)等印在这一册印谱中,还可以看到丁黄刻法的痕迹另如稍后的作品“五十以后始学填词记” (图 18) 、 “北斋写经龛” ,具有年款的如 1914 年刻“乐石室” (图 19) ,1917 年刻“曾藏茶陵潭氏天随阁中” (图 20) 、 “茶陵潭泽欣赏记” 、 “茶陵潭泽印” ,1918 年刻“苹翁叹赏” (图 21) 、 “苹翁管领字画” (图 22)笔划两端出尖,均称圆润,这都纯是赵之谦的印风。

      还有一些如“瓶士学篆” (图23) 、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图 24) 、 “观瓶斋读书记” 、 “白石草衣” (图 25) 、 “视道如华” (图 26)等印,皆未出赵氏窠臼有些印中还可以看到同时期印人,如王石经、黄士陵的影子 齐白石努力摆脱摹仿,自行创造,是他年近六十时才开始的一九二一年齐白石五十七岁时,题陈曼生印拓时写道: 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 此一番话,可以看作齐白石对自己变法的自信,也是他努力摆脱摹仿的动因 齐白石在艺术上的变法,是与他结识陈师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师曾对齐白石有知遇之恩,他不但鼓励齐白石变法,而且为齐白石宣传,最重要的是陈师曾通过荒木十亩、渡边晨亩两位日本画家,将齐白石的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