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历与人格形成.doc
18页早期经历与人格形成早期:漫漫人生的第一个螺旋(0-7岁)早期经历: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人格:18岁后人际关系 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集中表现在婚姻关系上科学,精神分析,人,佛,迷信)人格是早期经历的重演强迫重复原则它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它要求重复以前并回归到过去的状态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从过去获得的,并且朝向恢复早期的状态有机体的保守本能已经使每一种强制性的变化被同化到有机体生命的过程中,并且把他们储藏起来,以供今后进一步重复中国民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韩,嗯,迷信)分为三个时期一、0-18个月 :依恋期二、18个月-3岁:探索期(分离期)三、 3-7岁: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依恋期 ( 0-18个月)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的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立即得到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 依恋儿童的母亲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 依恋儿童—害怕被遗弃依恋儿童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依恋儿童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
受到冷遇,对,象那样,不理,早忘了,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依恋型人格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愤怒,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嗯,明白了)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难以信任对方)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我,生气,潜意识的,意识化,对父亲的感受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孤独儿童的 母亲持续的情感冷漠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奥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
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 孤独儿童-害怕被拒绝孤独儿童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孤独儿童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爱)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独立儿童与依恋儿童正好相反)孤独型人格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把这种需要放弃了。
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份,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从而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和退缩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孤独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但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他的冷漠退缩特点就会浮出水面,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较少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为人们所赞许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本身已经不再是令他时刻担心的问题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能够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试验,探索,也都是冒险的)都在等待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一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或称分离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
这时候孩子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开,但是马上又跑回来,投入母亲的怀抱,然后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这个时候的特点,不厌其烦)距离儿童的父母过分呵护,限制行动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距离儿童——害怕被控制(嗯从表面上看,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相似,实际上他们是从根本上不同的,孤独儿童从不主动,从不要求任何东西,更不要求接触,因为接触总是导致被拒绝的痛苦而距离儿童则不同,他们通常在依恋期适应很好,他们的依恋需求通常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他们需要离开母亲时,问题就来了,他们不害怕亲近,事实上他们也需要亲近,但是总是小心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他们害怕过于亲近,以至不能从母亲的控制中逃脱 回避型人格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
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电视周末宁愿忙于各种家务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配偶回避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间,配偶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你总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点自己的天地”,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抱怨他们与孤独型人格不同,孤独型人格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显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他们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他们需要有距离的亲密矛盾儿童的父母消失的父母缺乏耐心,总是想从教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总是忙于其他事情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使他们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之中,成为孩子走向成熟的“后顾之忧”他们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个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 矛盾儿童——害怕有距离恐惧独立,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爱他,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会消失。
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眼泪、讲故事、问问题等等但是,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抱怨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作出好孩子的样子,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追求型人格矛盾儿童长大以后成为追求型人格,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己,所以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 上餐厅、运动等等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他们不像依恋型人格那样总是在抱怨生气,他们是“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很少抱怨生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习惯于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怕对方不高兴可是他们的种种努力往往并不讨好,而是使对方感受到窒息,没有一点个人的空间对于失去的恐惧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们十分留意对方的行踪或者表情,对可能出现的所谓“第三者”非常敏感常常在暗暗地伤心落泪,感叹“活得太累” 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这时的孩子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 (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 开始独立,通过游戏逐步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还有什么招可想嗯,1、回到家后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将在各种角色中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