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纲1932年生.doc
6页阎纲1932年生,陕西礼泉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大学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调中央文化部 编辑的报刊有:《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热点文学》 出版的评论集有:《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阎纲短评集》《神·鬼·人》《余在古园》等10部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表彰奖 出版的随笔杂文散文集有:《冷落了牡丹》《一分为三》《惊叫与诉说》《座右鸣(勿错为“铭”)》《我吻女儿的前额》等8部单篇《我吻女儿的前额》获2002年“首届冰心散文奖” 作品集有:《阎纲短评集》、《阎纲作品集:惊叫与诉说》、《冷落了牡丹》、《一分为三》、《必死与活着》、《哭笑不得》;文艺评论集有:《古园说文》、《悲壮的〈红岩〉》、《神·鬼·人》、《小说论集》、《〈创业史〉与小说艺术》、《小说创作志》、《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烙面赋 阎 纲 《丝绸之路》 2007年第6期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家乡味美,美在烙面! 不要说它是“涎水面”,它是山珍海味无法代替的乡情美食;不要说它是贫困地区的土俗,它的品位相当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和团团圆圆的月饼。
凡是出生在陕西省咸阳市醴泉县的人,都有一种“浇汤面”情结,也就是说,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每逢佳节思亲之时,总会想起“浇汤烙面”来浇汤烙面”能使你想起生你的母亲、养你的土地;想起你的童年,想起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起三姑六婆、三老四少、幼年的伙伴和人生的道路,记忆所及,甜蜜又美好 家里再穷,大年初一总能饱饱地吃上一顿 “浇汤烙面”,那种有滋有味的满足感,那种滚烫、热烈、融洽和忘形,简直无法形容 打小,我最爱吃的就是“浇汤烙面”,最爱听的话就是“烧汤” 1994年春节,作家鲁曦逢人便说:“这次春节文艺晚会实况录像,当主持人问阎老师向家乡父老说点什么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北京混了40年,年年想醴泉,岁岁想烙面’他说得特别动感情她觉得特别奇怪 一声“烧汤”,厨房里即刻飘来诱人的香味,是肉香,又非肉香,而是胡椒大料花椒桂皮酱油辣椒陈醋样样调和“咬”在一起妙不可言的一种奇异的骨头肉汤味你要是遛进厨房一看,呀,那滚沸的肉汤更是诱人,上面飘着一层蒜苗丝儿和菱形的鸡蛋皮儿,下面,殷红红的,就是一口气吹不透的辣子油,再下面,清清的、浓浓的,略带酱色,是鲜香可口的肉汤,此刻,你会发呆,哈水(哈喇子)就要流出嘴角,你有点不好意思。
“涎水”即口水涎(xian)在这里读han,与“哈水”的读音相像我们醴泉方圆左近把“咸”叫han,故读“涎”为han也很自然是不是古代周秦汉唐“雅言”的读法,待考也许“涎水”就是“哈水”,难说浇汤面”俗称“涎水面”,不无戏谑意也 醴泉的媳妇会调汤,这是家传,是新媳妇的能耐和出嫁的合格证明她们能把各种调和“咬”到一起,诱人胃口家乡人口重,因为活儿重,“好厨子一把盐”,咸也得咸它个浓香扑鼻我来北京后,常为吃不上“浇汤烙面”而起急,为此,老家托人捎过烙面给我,本县劳动模范王保京晋京开会,给我带过,遗憾的是,纵使你臊子多油、味精多酷,任凭你百般调试、千般忙碌,人家汤就是出不来味儿,干着急呀! 当一家人的哈水快要流下来时,“浇汤面”又好像故意吊人胃口似的,一碗只给你挑上一筷子,大火滚汤,浇来倒去,浇得滚烫,你只消用筷子轻轻拨开红红的油层,可见一根根细长细长的面条莲花状地盘卧在碗底,如何滑溜美味自不待言,此刻,还没有动筷子,你的额头就冒汗了 准备战斗吧,你是小伙子,你就准备干它八九十碗急急忙忙地吸溜,慢慢悠悠地咂嘴,这时候,全家人说不出的融洽和幸福 “浇汤烙面”味道奇绝,做法也奇。
要做烙面,先摊煎饼摊煎饼须选二箩箩上等面粉,和稠搅匀,越匀越好,像揉面一样,功夫在耐力;逐渐加水,再和再搅,直至特别粘糊状,功夫在稀稠;然后在麦秸火上架平底锅一勺一勺地摊平、抹圆,翻个个儿,烙成粗布一样厚的薄饼饼,功夫在火候;晾凉之后,用擀杖碾平,折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起来,再压瓷实,数小时后,利刀切丝,功夫在刀仗;最后,码齐堆叠如葵花、如蒲团,存放一个冬天不成问题,功夫在灵巧吃的时候,抓一小把放在碗里,再放一疙瘩大肉臊子进去,难怪它滚汤浇拌之后,入口筋道、再嚼即化,筋道有嚼头、松软好消化;难怪远近传说“皇上一碗下去满头大汗,二碗咽下肚腻去胃开,三碗填进展脸舒眉引自《陕西土特产的传说·烙面的传说》)这般滑溜却浓重,那份醇厚又入味,怕是造化之功也,神力暗助也,天赐也!不然,五味相加何至神乎其神?醴泉历代名人出过几个,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可是,谁的笔下能穷尽其妙? 相传,周文王亲自带兵降服为害一方的三丈恶龙周文王把龙肉斩块煮熟犒劳百姓老百姓自带面条,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但是人多汤少,只准浇汤吃面,剩的汤倒回锅内,一连吃了七天七夜,人人垂涎,个个满意,从此,过年过节,男婚女嫁,肉汤浇面蔚为风气,于今不衰。
吃“浇汤面”,为什么面少汤多,一吃就是头十来碗?我想也是为了多享受“龙”汤的滋味 传说归传说,根本原因在于陕西地面穷,好容易过年吃肉,就得省着点,熬上一锅肉汤,味调得香喷喷,满屋子流哈喇子,碗里的汤连同口水一起回倒在锅里,一家子过罢了瘾,汤留下下顿再浇,反正边浇边烧,高温消毒现在日子好些,吃一碗是一碗,碗碗都是新汤,剩汤倒掉不足惜,“浇汤烙面”彻底告别“涎水面”的俗称,体体面面地登堂入室,甚至出现在高档宴席上接受人们啧啧称奇 那年3月,《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到京,乡党聚首,分外热闹当我津津乐道家乡的“浇汤烙面”时,忠实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急忙插话说:“醴泉的浇汤烙面真好,我家个个爱吃真的好吃!”席尽人散,忠实拉着我的手重复地说:“老阎,我记着呢,过年一定给你送一箱子烙面来,一定!” 由于烙面的需求量逐年猛增,煎饼的制作必须改进,早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已经改为电热锅进行煎制,街头随处可见卖者,不然,陈忠实不敢夸下海口送一箱子烙面来但是,只要手工被电力解放,哪怕部分地被解放,手工的优势就会丧失或部分地丧失,这是世上一切手工制品面临的可怕挑战,所以,一辈子扎根醴泉的老髦们都说:“你问的是烙面吗?跟机器面、手擀面一样的理,咋能像你妈、你嫂子亲手做的香呢!”我们这一块天空的文学星辰 ------阎纲先生在家乡的文学活动札记 罗浑厚 飘零半世,客居京华的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编辑家阎纲,到了老年,因思乡而辗转于北京—西安—咸阳—礼泉之间,犹如频率极高的侯鸟之旅;叶落归根,近乡情切,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人文景观,无不令老年的阎纲魂牵梦饶。
2004年2月中旬,阎纲先生利用西安开会之便,会后返回家乡,走访咸阳市及礼泉县的文艺界朋友先生11日走访礼泉故旧,13日在咸阳图书馆聚集叙谈,14日在礼泉作协组织下探访本县名胜先生在文学上的建树有目共睹,他超凡脱俗的远见卓识和妙语连珠的腹藏经纶,使家乡的文朋艺友为之倾倒,值得我们大家倾心学习和仿效咸阳市作协主席程海称:“阎纲先生是我们这一块天空的文学星辰”一点也不过分现将先生数日行谊兹录于后,以飨读者 一 阎纲拜访家乡作家队伍 2月11日晨,县作协主席文源来到我家,说他听说阎纲老师回县,真想见见,正说话间,碰巧就来了阎纲老师,这也许是缘分吧,我们急忙迎进客厅,阎老师说:“我来看看大家,每回陕西就想回礼泉,回礼泉就想见咱作协的朋友寒暄之后,我们陪阎老师去了作协顾问刘吉华家,在巷口正好遇见外出归来的刘吉华,一同进屋,阎纲见到刘的老伴笑着说:“前年我来你家,老刘不在,我托你留话给老刘,就说阎王爷来找他了,他要是再躲着不见,我就派小鬼来捉他刘的老伴喏喏连声:“老先生见多识广,说话有趣的很闲谈中,刘吉华叹道:“为官的,公务缠身,少不了迎来送往,结果是累了夫人,凉了老人,疏了亲人,毁了个人而为文的,读读书,写写字,陶情养性,活得充实。
刘又谈到某年符浩回县,接待处邀他去陪饭,符浩谈到礼泉的发展前景时说:“论饭菜,礼泉肯定赶不上西安北京,但礼泉的柱顶石坨坨,浇汤烙面,‘一窝鳖’羊肉,独具地方特色,值得推广谈到烙面,阎纲说:“我从县委对门经过,看见那里有个磨张烙面门点,光从门口经过,就闻见汤的香味了,吃起来恐怕就更香了 刘吉华说:“人家建陵磨张村地处泔北,用柴火烙面,不焦不生,火色均匀,又是手工和面,先稠后稀,直至扯线拉丝,摊出的烙面有筋丝,浇汤不糊,人喜欢吃,因而生意兴隆,据说人家在家里雇佣6、7人专门制作,用1米见方的大铁板摊,每天能做1000多斤面粉的烙面,托运进城,连批发带门市另卖,一条龙服务,对半赚利,经济效益可观一席话听得阎纲对烙面的制作竟有些心驰神往了,并说有机会他一定去磨张看看摊烙面的场面 到了作协顾问孙迟家,阎纲见面就问:“别来无恙呼?”孙曰:“勉强勉强入屋坐定,孙取出花生瓜子劝食,阎纲观其内室一角说:“我看你吃货堆了那么多,检好的往出拿招待大家”;孙笑曰:“没有好东西,本地的软香酥羞涩的有些拿不出手阎又问孙:“媳妇(指孙年近七旬的老伴)呢?”孙说:“上街买菜去了片刻孙的老伴回家,孙便介绍说:“阎纲,闻名全国的大家,名副其实的名人;前几天来咱家的阎维老先生是他哥。
阎纲笑笑说:“那是阎大老汉,我是阎二老汉孙迟老伴笑吟吟地说:“我认识,前年来过的阎纲谈起张凭写的邹志安纪实,孙说自己尚未看到谈到邹志安当初写戏,孙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直言志安,搞戏很难搞出名堂,戏是立体的艺术,没有演出单位,树立不起来,困难重重,邹以后才转向写小说而成名成家的孙迟以后不再编戏,自有不得已的苦衷,剧本编好排练时,来自各方面的分歧,不熟悉业务的领导的压力,总之行外人太多,各持己见,难以调和,自己从此背了几十年骄傲的名声小坐片刻,彼此告别,阎纲出门走了一截,复转身问孙迟:“你多少了”,孙说:“29年人”,阎说:“我32年人,本命年,腰上系了2条红裤带言毕诺诺而去在昭陵韦贵妃墓前的石阶上,阎纲背对高耸突兀的昭陵陵山,摄一特照,只是韦贵妃墓管理处人员不在,未能尽兴入墓室参观 在昭陵上,大家欲去陵北的祭坛遗址参观,未料被守陵的女村民挡定,经胡元超副馆长请示李浪涛副馆长,并与女村民通话,始被放行阎纲忙对当地负责人说:“你是对的,儿童团查路条时还挡过毛主席呢,做事就得讲个原则性吗在昭陵北面,参观了唐代祭坛遗址原貌,墙基宫阶,六骏石础,下水道等物,残砖断瓦堆中,唐代制砖工匠之名犹隐约可辩,不免令人生出人活一世,物遗千年之慨。
在新树立的六骏石刻前,阎纲问及唐六骏勒石是否为阎立本所制,当他得知不是时,笑了笑说:“看来作为阎姓的我也不敢骄傲了正谈笑间,忽有咸阳楹联协会主席王卫民和青年作者袁海燕,慕阎纲之名一路赶来,二人自我绍介,阎纲惊叹:“我们陕西有的是能人么!你看看‘玉在璞中人不知,淘出方称世上奇’” 最后去了建陵陵区,建陵地处偏僻,得翻两个大沟才能到达,路途艰险,沿环山小路盘旋,下望深沟怵目惊心,阎纲第一次上建陵,不顾艰险,兴致勃勃,边看边说,沿羊肠小道,观建陵碑亭,抚镇墓石狮,看顶天华表,赏石人石马,对于盛唐灿烂文化,叹为观止,抚今追昔,以建陵的体制,墓前石刻较多,稍逊于乾陵,只是交通不便,为人鲜知,若能开发旅游,必能富民强县 归来用餐,其间,阎纲以白开水、饮料代酒,他频频举杯,畅言为文之道,为人之道,他说:“由于兴奋才喝酒,酒能激发灵感,人之相知在于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他说:“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精而在通;一言可以兴国,一言可以丧国;我十分佩服邓小平:‘蓄势待发’的外交方针”;又说:“‘大而化之’是孟子说的,‘与时俱进’是《易经》上的话,几千年的老话传至现在,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