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之议.doc
21页垓下之围一、切入二、司马迁著作《史记》(太史公书)被处宫刑《史记》纪传体通史,记载皇帝至汉武帝上下3000多年的历,共130篇本纪12 表10 书8 世家30 列传70鲁迅:《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垓下之围》 一)场面一: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体现霸王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 解析第1段: 描写的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项王的心境:英雄末路的无可奈何 人物描写的手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侧面描写:一方面是“兵围数重”“四面楚歌”的整体环境描写;二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两个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二)场面二: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也表现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悲剧性解析第2段: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项羽说话的主要意图:强调自己失败是天意,不是自己无能 项羽的心理:至死不知自己失败的原因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失败的原因:不懂政治,专恃武力以治天下三)场面三: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其知耻重义,同时也表现其走投无路,只能以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解析第3段 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知耻重义 描写手法:对话描写、行为描写 与乌江亭长的对话突现:侧面烘托作用四)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项羽起兵灭秦具重大历史功绩,但好武力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头脑是其致命的缺点,也是他从威武的西楚霸王的成功到众叛亲离而乌江自刎的根本原因五)本文提炼的成语: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四、小结写作特点: 1、场面描写生动形象 2、恰当的心理描写 3、善于在史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万五、归纳重要知识点: 1、本文所表现项羽主要悲剧性格特征:勇猛无敌气概;知耻重义心理;宁死不辱性格;至死不知失败原因 2、本文主要的场面描写: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 3、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4、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一、题解:张中丞传即李翰写的《张巡传》,叙同序,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即后序二、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三、安史之乱为背景:本文记载的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捍卫唐朝统治,死守睢阳城的事迹四、解读文本 理清文章脉络 一)全文特点:叙议结合 二)写序的原因:补漏 三)对造谣中伤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和澄清。
1、第2段“两家子弟材智下——远之不畏死亦明矣”驳斥的谬论:由于许远和张巡都是城破被俘,而张巡被先杀许远被后杀,就认为许远是“”畏死而辞服于贼驳论方法:驳斥论点主要论据:“外无蚍蜉蚁子之援”而犹死守 信以为“国亡主灭” 而犹死守 “人相食且尽” 而犹死守2、第3段“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其亦不达于理矣” 驳斥的谬论及其着眼点:由于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所以认为许远是投降了敌人着眼点是驳斥论据论证法: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法所用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死必有某脏腑先受病属于日常事理论据3、第4段“守一城——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大意:歌颂张、许二人“守一城,捍天下”的伟大功绩,抨击逃跑者、坐观者、污蔑者的丑恶形象 表现方法:对比、反衬 行文特点:叙事 议论 抒情融于一体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数量与趋势的对比 四)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在睢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和有关轶事 1、第5段“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表现出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刻画南霁云的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肖像描写 侧面描写:一是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妒贤害能、狭隘自私来对比反衬 二是用南霁云抽到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来烘托 三是用汴、徐二府的人长期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来渲染 2、第6段“及城陷——阳阳如平常” 表现张巡的性格特征:从容镇定,视死如归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 表现方法:侧面烘托 如“众见巡起,或起或泣”“众泣不能仰视”。
五、归纳重要知识点: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张巡、许远、南霁云 2、本文主要的两种行文方式:叙述和议论 3、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 1)为许远辨诬 2)在辨诬中补叙许远的英雄事迹 3)颂扬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 4)补叙南霁云的英雄事迹 5)补叙张巡的英雄事迹 种树郭橐驼传一、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合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二、解读文本——寓言性传记文 一)郭橐驼的名字来源和种树特长——此人物纯属虚构分析第二段:1、大意: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2、种树技艺高超体现: 1)受到众人争迎取养(侧面烘托) 2)树种得好 3)没人能比得上他(对比反衬)3、表现方法:侧面烘托与对比反衬4、先写其技艺高超原因:铺垫,为下文张本,顺势写种树原理和方法,既烘托主旨,又令人信服 二)郭与他植者种树的对比,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原理的重要性分析第三段: 1、郭种树的基本原理:顺天致性 2、郭种树合乎原理体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突出郭种树原理的正确性的方法:对比三)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点明主旨。
分析第四段:揭露的社会弊端:“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政乱令繁)弊端造成的社会危害:扰民害民,使民不得休养生息,所以困苦且疲惫体现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表现方法:形象描绘表现的中心思想:批评当时政令繁苛的弊端三、小结归纳总要知识点: 1、作为记叙文,本文的特点如下: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2、人物传记:《垓下之围》 《种树郭橐驼》《马伶传》3、《种树郭橐驼》的特点: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说理性4、体现民本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种树郭橐驼传》 5、本文属于寓言性传记文6、本文所运用的主要变现方法是:类比7、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服饰文化 二、司马光 北宋 史学家 《资治通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智商问题 三、释题:赵下令穿窄袖短衣、皮带皮靴为特点的胡服,学骑马射击 四、文本阅读 一) 赵武灵王发出胡服骑射的命令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遂胡服” 1)赵要进行的改革:胡服骑射 2)进行改革的原因: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 3)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二)赵武灵王坚持改革,克服群臣反对的困难,政令终于得以实施。
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采用正确的方法,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推行的目的: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推行的意义:思想文化的变革,古代战争由车战转变为骑战,有利于民族融合 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分析:1、“国人皆不欲——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1)赵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使他支持改革 2)赵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利民为本 3)赵以公子成为突破口的原因:公子成是赵的叔父,权重朝野,他若反对,变革不仅难以推行还会造成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分裂;他若支持,不仅消除了变革最大的障碍,而且能带动朝野共同变革4) 赵变革成功的原因:利民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子成为突破口;耐心说服,以理服人2、“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愿王孰图之也” 1)大意:公子成以“变古道,逆人心”为由反对胡服骑射 2)公子反对胡服骑射的理由: 华夷有别,以“中国”老大自居(就如现在朝鲜,关上国门,闭门造车,都还没普及); 圣贤之教,礼仪之用是天下准则,不可变; “变古道,逆人心”,后患无穷 3)赵的改革体现哪些进步思想: 大胆改革精神; 以利国利民为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民族平等,敢于打破华夷有别的观念(56个民族) 坚信事理人心所向,不惧阻力重重五、小结归纳重要知识点: 1、本文的中心事件: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2、赵武灵王能推行胡服骑射的根本原因:采用正确的方法,并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3、推行胡服骑射的目的是: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4、赵武灵王那个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意义是:思想文化的变革具有民族融合之意 5、本文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语言描写前赤壁赋一、 苏轼 “乌台诗案”——人生仕途坎坷二、 文本解读 一) 情感变化:乐——悲——喜 二)到箫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 1、第2段“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1)修辞手法:对偶、比喻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的特点:“音”与“缕”作比,通感似比如,化抽象为具体 3)箫声奠定的感情基调及其与下文的关系:悲伤因悲而探究原因,引发下文关于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 2、第3段“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 1)体现的人生态度: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观人生态度 2)写此人生态度的原因: 一是作者失意后思想上确有消极悲观的一面,借此宣泄 二是为适意自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靶,便于下文自我批判中求得精神解脱 三)主客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 因精神得解脱而再喜 1、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1)阐发的哲理:变与不变2)这一哲理针对性:批判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态度3)说理的特点:个别到一般,化抽象为具体(水和月亮来比喻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把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具体、形象、明白易懂) 2、第4段“且夫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人生态度:适意自然、乐观旷达2)是消极还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消极的;从个体人生的角度来看是积极的3)借景抒情说理的景物:清风、明月4)修辞手法:对偶三、生活工作压力,学会解压,避免抑郁症 四、归纳重要知识点:1、《前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是:乐——悲——乐,感情变化也是行文的内索2、《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中“客”表现出的主要情感倾向是:人生无常;代表的是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3、词开豪放一派的是:苏轼(辛弃疾)4、《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的主要形式特点:主客问答5、《前赤壁赋》所体现的赋的特点:主客问答,抑客伸主骈散相间,平易自然用韵自由,时疏时密6、《前赤壁赋》借以抒情的三种主要事物:江水、明月、清风先妣事略一、释题:妣,亡母。
先妣:已经去世的母亲二、归有光三、回忆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每个人素描自己母亲的形象 ),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