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低碳工厂建设项目背景.docx
10页绿色低碳工厂建设项目背景一、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内容早在2020年9月22日,总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就曾庄严宣告: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提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30.60目标中国2030年碳排放的峰值大约是140亿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的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与《巴黎协定》签订时中国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下降60%~65%调整为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调整到25%,森林蓄积增加量由45亿立方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碳达峰的主要措施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推动终端电气化水平,引入碳市场交易机制,加大以氢能为代表的低碳能源的开发力度2050年实现全社会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电力系统实现负排放,全部温室气体比峰值减排90%,非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仍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50年,不计CCS和碳汇,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仍有14.7亿吨,工业和电力各占31%和49%。
2021年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北京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及2060年展望等成果,首次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以特高压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分为3个阶段尽早达峰阶段: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为45亿吨二氧化碳,2028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2亿、109亿吨二氧化碳,2030年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70%,提前完成及超额兑现自主减排承诺快速减排阶段: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能源和全社会碳排放分别降至18亿、14亿吨二氧化碳;相比峰值下降80%、90%全面中和阶段:2050~2060年全面中和,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力争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净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领域,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置等能源活动碳排放(不含碳移除)通过能源生产清洁替代和终端能源使用电能替代减排87亿吨,占比超过80%;工业生产通过发展原料和燃料替代技术,实现减排7.4亿吨;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将增加4.6亿吨,到2060年达到10.5亿吨;以碳捕集利用存储(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与存储(BECCS)和直接空气捕获(DAC)为代表的碳移除技术将减排8.7亿吨。
二、 碳达峰基本原则1、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区、各行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2、节约增效优先碳达峰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放在首位,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创新碳达峰驱动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动能4、调动碳达峰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 低碳城市意义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那么什么是低碳城市呢?所谓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由于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的聚集地,国民收入的主体部分是由位于城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同时,城市的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的70%~80%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而且城市的碳足迹比农村大两倍另外,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在全球的碳减排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作为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城市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自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四、 碳中和给新能源产业的机遇由于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污染问题(新能源是指除了传统石化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势,包括水电、核电和风电太阳能等等,相比于使用传统能源进行火力发电和发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言,新能源的发电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碳排放),我国早在九五计划时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技术,随后历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新能源技术都被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之中2020年国家提出了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在最新的十四五计划中进一步提出要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不断的扶持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80年到2020年以发电煤耗计算法口径统计下我国新能源消费占比从4%增长到了15.8%,增加了11.8个百分点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提出,我国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在国家能源局就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事项征求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发展机制,释放消纳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地方主导作用,调动投资主体积极性,坚持存量增量并举、集中式分布式并举,持续加快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这将给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五、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内容(一)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包括一个战略规划的自然、半自然区域网络以及设计的其他特征共同管理以提供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
其中包括绿色屋顶、绿色建筑、城市农场、生态规划等它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性二)碳中和使用低碳能源材料代替混凝土和钢材例如竹子、再生塑料砖、土坯、稻草捆、菌丝体、交叉层压木材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并利用景观和水体创造碳汇以抵消碳足迹通过显着降低能源消耗并结合自然系统和环保能源来创建碳净零设计是前进的方向创建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韧性和适应性城市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和应对洪水和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灾害这可以通过创建能够恢复余震和压力的智能和适应性基础设施来实现城市设计还必须为残疾人士提供特殊的通道和坡道它应该能够适应所有公民自给自足的社会社区这也称为城市的压缩或致密化在自给自足的社区中,主要目的是降低交通成本和基础设施这是通过使社区自给自足混合建筑设计、邻近的工作空间、共享空间和便利设施、增加人类互动、可持续城市农业等来实现的这减少了日常交通需求和城市扩张,进而帮助环境和生态系统蓬勃发展三)零排放交通与任何其他部门相比,持续的交通运输对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因此,减少排放并将其降至净零是当今的重点让公共交通更安全、更实惠、更高效将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从而减少交通的碳足迹地方铁路、公交线路、机场、高铁、水路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连通性应畅通无阻。
即使在城市,大自然也应该能够茁壮成长这将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改善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并减少热岛效应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助于维护城市花园和农场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也将减缓对栖息地的破坏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例如湿地恢复、战略景观美化(如:xeriscaping)、地下(无土水培农场)农业、屋顶农业、垂直农业、绿色屋顶、空中花园、太阳能墙和窗户等四)未来的能源创新对住房商业和公共照明使用节能设计,并在服务网格中使用可持续材料,以促进城市的长期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性能使用智能电网和智能电表和网络监控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能源消耗行为这也将支持更长的资产寿命和更低的维护更好的质量管理可以通过能量存储(热和电)来完成这将导致更绿色和更高效的能源系统绿色街道、代际住房、屋顶上的小型风力涡轮机就是例子在设计建筑物本身时必须考虑节能作为一个标准,而不是以后像附加组件一样添加它这可以通过更多地利用自然光和气流来完成,而不是依赖人工照明和空调这些结构将自动消耗更少的能源,使其环保向这些结构添加技术和智能连接将不需要与其结构需求一样多的电力低层建筑、模块化内部(多用途)和灵活的建筑(可用于其他目的)就是例子从设计和建设城市开始,负责任的消费和使用权显着提高了可持续性。
例如,使用塑料砖进行建筑(再利用塑料),创造将有机废物转化为电能的坑(厌氧消化)等,这减少了废物和对垃圾填埋场的需求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居民的意识,并创建导致负责任消费的基础设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通过创建吸收性雨水花园和渗透街道(提高地下水位)和水池来收集雨水并重新利用它来清洁雨水五)生物形态都市主义生物形态来源于bio意思是生命和morph意思是形式因此,它意味着由生命形成的城市它类似于亲生物设计,这是一种融合自然和人造元素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法在生物形态城市化中,人为系统应该是生态系统的补充现在需要基于生态系统而不是主要的人为系统来塑造系统城市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应该通过城市的建筑、形式和规划来表达多年来,所有这些功能和解决方案都是在长期的架构试验和错误中开发出来的因此,可持续为许多子孙后代创造环境友好型未来的基础是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尽可能多的可持续特征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材料使用将决定未来的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