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词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6088560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6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诗词鉴赏: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代: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许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相互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需痛饮醉倒 解释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看使下的属官 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凉州:一作“梁州” 里:一作“城”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鉴赏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很多老朋友,常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消失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上升,银光铺泻,消失了月光照射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连续上升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射,更清楚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由于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

      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许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旧是写琵琶声,但已渐渐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加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富强和地方颜色最终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绽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意深厚由于“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一样,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间快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相互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剧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头,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射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亮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假如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间消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勉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安康的笑。

      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念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其僚属如高适、严武等也与岑参是老熟人,所以当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就有许多老朋友前来迎送,常团聚夜饮此诗写的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团聚夜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