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脊兽【脊兽并非走投无路】.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24907336
  • 上传时间:2021-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脊兽【脊兽并非走投无路】 陇东黄土地上的永安村,农家人用粗糙的手,把泥土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脊兽”,装饰了古建筑的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行游甘肃天水大象山,冈峦起伏,突兀险峻的悬崖峭壁上,鳞次错落的古建筑,宫、阁、殿、庙、洞等,密密匝匝的,从山底一直铺排修建到了山巅那座有名的摩崖巨佛脚下,雕梁斗拱的建筑上,繁复精致的雕甍鸱饰,不断诱惑着我的眼球和镜头 一个老兄见我如此专注地拍摄屋脊上的飞禽走兽,忍不住与我搭讪,他很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家乡—距大象山不远的永安村,是驰名周边的脊兽制作专业村 “张大兽”传奇 永安村,与甘谷县城隔渭河而望,位于渭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与黄土梁峁的过渡带全村沿着304省道散列,有千余户人家 “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出租车司机慢悠悠地念起一首民谣,后又解释道:“这个土桥子指的就是永安村他点了支烟,继续说道:“永安村能形成如今这样的专业村,绕不过去一个叫张海的人打开话匣子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将“张大兽”的传奇故事和盘托出 张海,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十月二十八日生,寿高八旬有二据说,此人身材魁梧,虎额环眼,凛然有武将气势。

      他是土生土长的永安村人,家里经营着一个烧制普通砖瓦的作坊 有一天,一位流浪汉饿昏在他家门口,善良的张海用一碗热羹救活了流浪汉,并且将其留在自家作坊里干活几年过去,张海的厚道为人令流浪汉开口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原来,流浪汉叫王勤,是京城制作皇家建筑构件的工匠,因为沾染了鸦片,被撵出了城,一路辗转,流落到了甘谷 王勤见张海为人善良厚道,决定将自己掌握的脊兽制作技艺传授于他学成之后,张海一边尝试制作,一边四处游走观摩寺庙殿宇等建筑上的鸟兽、花卉雕件,在陇西首阳山,他还偶遇了陕西宝鸡脊兽名家张德高,并拜其为师,得其真传 多年潜心钻研,张海技艺非凡,他制作的脊兽构件,遍销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天水、秦安等地各地的名山名寺以及官宦富户人家的豪宅华屋以用他的脊兽为荣耀,人送雅号“大兽”至此,人们提及,都以“张大兽”称呼,真名反倒隐去了 张大兽有五个儿子,皆随其父从事脊兽制作老二张全盛资质聪慧,手艺高超,1932年,陇西首阳山修造伯夷叔齐殿,殿顶所采用脊兽即出于张全盛捏烧的脊兽巍然壮观的古祠,因其脊兽的装饰,透显出一份雅致,赢得陇渭民绅赞誉,由衙镇庙会邀请甘肃名书画家柴学孔题写“巧成天然”匾额,及“心灵手巧作品奇,才备技绝意境高”条幅谢赠。

      凭手艺发家致富,张大兽后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惹得村里及周边村落的庄稼人眼热渐渐地,从年轻人到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开始偷偷学艺,制作脊兽的家庭越来越多,于是,这个渭河边千户人家的村子,开始成为了名声越来越响的脊兽制作专业村 兄弟作坊 故事讲完,目的地亦到公路两侧,一户户农家的院落里、晒坝上,都堆放着形态奇特、造型精巧的各种脊兽成品,多为青灰色,也有五彩琉璃色 在一处宽敞的作坊前下车,十来间土坯黑瓦平房围合成院,鱼龙兽、利龙兽、狮子、斗牛……散落院坝四处这间作坊是张全录和张永录两兄弟开办的,雇有20多个工人制作脊兽 操作间颇为简陋,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然而屋子正中摆放的三条已见雏形的登天龙却让我叹为观止足有三米长的登天龙张嘴瞪眼,气势汹汹,活灵活现张全录说: “这三条龙是给秦安县凤山风景区定做的前几天,已经交工了一批 据张全录介绍,永安村之所以能形成脊兽专业制作村,是因为永安村不缺捏塑、烧制脊兽的红粘土后山崖畔沟壑的黄土下面,就是制作脊兽的原料红粘土刨开上面的黄土,红粘土就显露出来了 然而,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永安人的手艺。

      43岁的张全录,14岁开始跟着爷爷张振扬学做脊兽,算起来已经29年了应我的请求,他给我演示了制作的大体程序 制作脊兽所用工具极其简单,大致有:切刀、泥拍、模子、雕笔等,工序大约有十几道一团黄泥在张全录手下,经过碾片、镟样、连接、捏塑、修光等简单连贯的动作,一件初具形态的简单坯件显现在工作台上他说,晾晒一两天,就可以送入窑里去烧制了 烧制脊兽的窑比一般的窑小,窑温要控制在1000多摄氏度,两天就可以烧好,而烧制量大的筒瓦类的窑,则要大许多,需要烧制八天左右按大小件混装200余件,烧一窑要用掉大约一吨烟煤 掌握脊兽的制作步骤,倒不是很难的事,其中高下之分,全在于制作者的技艺、修养以及对制作器物的理解因为是纯手工活,每件成品都是手艺人综合素养的展现,那上面,有每个人自己的印记 古建上的“走投无路” 47岁的张启东是张大兽的曾孙子,也是张氏脊兽的第四代传承人走进他的院子时,他正在屋侧的馒头窑前忙活一件件青灰色脊兽已烧制成功,正被取出来晾凉 张启东一边搬运新出窑的脊兽成品,一边与我攀谈讲起脊兽,这位热爱家族手艺的传承人兴致盎然、滔滔不绝据他介绍,这些装饰古建檐角屋脊的小动物一般分为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

      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他露出憨厚的笑容,说道: “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忙完活的张启东进屋取出一本压箱底的笔记本,上面画着各种脊兽的造型图稿以及脊饰安装示意图比如,位于仙人与垂兽之间的小兽称为“走兽”,走兽的排列顺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吼牛)、行什(猴,因排行第十故名) 这份图文详实的笔记,正是张氏祖祖辈辈制作脊兽的经验总结,也记载了一个匠人视角的陇右文化 张启东有两个儿子,老大初中毕业后,对上学没兴趣,自己随别人去了广州打工,老二今年上高一,以后什么样子,他不好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儿子都对他的作坊没兴趣张启东说,村里的娃娃们都想出去挣钱,没人稀罕学这门技艺。

      脑子活道的,很多都跑到青海、西藏做生意去了,多数年轻人去了沿海打工 在村子里走了几家作坊,确实没看到年轻人,主要是他们这些40岁左右的人在坚持着虽然,甘肃省把“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列入了“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未来将要面临的尴尬局面,仍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的缺失这几乎是现在所有民间艺术、技艺共同面临的窘境 将照片导入电脑中,一张张慢慢欣赏,大象山鲁班殿殿顶,五彩的脊兽傲视苍穹,欲一跃而起,并没有流露出走投无路的沮丧与沉沉暮气 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