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西师大版.doc
7页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西师大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诗歌鉴赏菊郑 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中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2]菊花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瓦松则长高大建筑之上作者却说“由来不羡瓦松高”,是用_____(填手法),其目的是_________2. 课外阅读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①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②清气:清香的气味③乾坤:天地[1]判断对错1)“不要人夸好颜色”中的“人”指的是王冕2)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两句诗标示的节奏是正确的[2]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__________”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________”[3]写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意思[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誓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3. 读古诗《浪淘沙》,完成要求。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诗中“九曲”的意思是___________“自天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诗的前两行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直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直接描写景物的是第_____、_____句,展开奇丽想象的是第________、_________句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式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唐)杜甫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鸳鸯[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________鸣翠柳,一行________上青天②西塞山前________飞,桃花流水________肥③留连________时时舞,自在________恰恰啼6. 课外阅读石灰吟①[明]于谦千锤万凿②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④在人间⑤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⑤人间:人世间[1]这是一首(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8. 朗读古诗《春夜喜雨》,完成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乃:______ 发生:________潜:______ 野径:________红湿处: ______ 花重:________[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 _____ 这首诗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体现出诗人的______之情[3]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感觉)来写春雨[5]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 ,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一句是 _____。
此句中你认为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______[6]这首诗赋予了春雨___________的品格,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7]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9. 古诗阅读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判断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错的画“×”1)从“客愁新”和“月近人”可以感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_______)(2)“建德江”位于浙江省 (_______)(3)诗中“烟渚”、“野旷”、“江清”让人感到温暖 (_______)[2]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抒情[3]“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牛群头①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注释)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A.唱歌 B.赞美[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B.我歌唱的是早晨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12. 课内片段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补充文中词句[2]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_》[3]词中描写的是_________季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4]“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让你想起《游山西村》里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5]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抒发了______的感情[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文言文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