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唐代直官制度.docx
13页试述唐代直官制度 Summary: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可知,唐代直官制度主要包括诸司定额直官和额外直官定额直官主要是以伎术官为主,为唐代科技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额外直官的发展演变对唐代及后世官制产生了重要影响Key:唐代;直官;演变;影响K24见于史籍中的唐代直官有两种,一为宿直之官,即午后或晚上宿直官衙的官内外百僚,日出而视事,即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1]13)另一种是指一种官制,即本文要谈的“直官制度”一、直官的制度规定《唐六典》卷2吏部郎中职掌条云:“凡诸司置直,皆有定制原注:诸司诸色有品直:吏部二人,兵部三人,考功、职方、库部、户部、度支、驾部、比部各一人,门下省明法一人、能书二人、装潢一人,刑部明法一人,弘文馆学直四人、造供奉笔二人、造写御书笔二人、装书一人、拓书一人,修史馆装书一人、中书省明法一人、能书四人、装制敕一人、翻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集贤院能书六人、装书十四人、造笔四人,大理寺明法一人,太常寺三十人,光禄寺十人,鸿胪寺译语并计二十人,金银作一人,漆作一人,太府、太仆、卫尉、司农寺各三人,沙苑监一人,少府监十四人,将作监五十人,殿中省尚食局尚药局各十人、尚乘局二十人、尚辇局三人、尚舍局四人、尚衣局一人,秘书省图画一人、丹青五人、造笔一人,太史监五人,国子监明五经一人、文章兼明史一人,崇文馆拓书一人,内侍省一百人,内坊四人,仆寺十人,家令寺七人,教坊二十人,总监十四人,军器监四人,陇右六史孶课一十二人,太原府监牧役使孶课二人。
外官直考者,选同京官其前官及常选人,每年任选若散官、三卫、勋官直诸司者,每年与折一番[1]35这是关于唐代直官制度记述最为全面的一条史料从中可知,唐代的直官遍布于中央各个机构之中,并且诸司置直,是有员额定数的,而不是像临时差遣官员那样随意又《旧唐书》卷43载:“天下官吏,各有常员凡诸司置直,皆有定额诸司诸色有品直官[2]1820因而,更能进一步证明各个部门的直官员额固定、分工明确、有固定的职务1.诸司直官的服饰规定《唐会要》卷31舆服上杂录门略云:“九品以上,服色用青,饰以鈺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禄者其用勋官及爵,直司依出身品[3]573从材料可知,直官的服饰是依据充直之前的官品来定,是有独特的官服制度的2.直官的俸禄规定《唐六典》卷21国子监“大成十人”下注云:“俸禄,赐会同直官例[1]561可见,直官是有特定的俸禄供给制度的那么直官的俸禄是如何供给的呢?可参见下条史料:“(贞元)八年二月户部奏,内外官应直京内百司及禁中军并国亲勒留人等,户部侍郎卢征奏,伏以前件直司诸勒留官等,若敕出日便带职事及勒留京官,即合以敕出为上日,外官比敕到为上日,如本司未经奏闻,即合同赴任官例……直诸司者,待附甲后签符道州为上日,支给课料,冀塞幸求,庶绝论诉。
[3]1372这段史料讲的是如何确定直官“俸料”的供给时间及标准等问题就供给时间而言,是为上日;就供给标准而言,依直官所带官职的品级同京官例给直官的这种供给俸禄的方法被称为借品给,即由于直官本身无品级,要借用充直者原来身份的官品给3.直官的选拔方法《唐六典》卷9载:“书直及写御书一百人(原注:开元五年十二月,敕于秘书省、昭文馆兼广招诸色能书者充,皆亲经御筒后又取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各有年限,依资甄叙[1]280同书卷6都官郎中员外郎条:“其余杂伎则择诸司之户教充男年十三已上,在外州者十五已上,容貌端正,送太乐;十六已上,送鼓吹及少府教习[1]193“兼广招诸色能书者充,皆亲经御筒”即皇帝亲自招直,如李淳风“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置其仪于宁辉阁,加授承务郎十五年,处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二十二年,迁太史令[2]2717;“取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各有年限,依资甄叙”则是靠“资荫”充直第二条史料是讲对身份低贱的音声人及官奴婢的选拔方法,除了有一技之长外还要受到年龄的限制此外,充直的途径还包括自荐和他荐(《新唐书》卷170吕才传 “太宗招侍臣举擅音者,中书令温彦博白才天悟绝人。
闻见一接,辄究其妙侍中王珪、魏征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招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4]4062)但是,无论是用哪种方式充直,以才入直的标准是相同的,都必须经过各种考试,合格后方可入直①4.直官的考核与升迁《大唐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敕云:“诸司有品直司,宜加一介,无品直司,赐勋一转[5]7由此可见,直官可分为有品直官和无品直官,划分的标准是任职者在充直之前有无官品,即是否入流流内官”是隋代对九品至一品官的通称,唐沿袭这一制度与流内官相对而言,唐代还有流外官系统凡是处于九品以外的职官就是流外官,“以其在九流之外,故曰流外”[6]600对流外直官即无品直官的考核有两种:任内考和任考所谓“任内考”是指流外官所在官署对其任职期间进行的定期考课任内考分上、中、下、下下四个等级其主要目的在于督促诸司杂色胥吏勤恳劳作《唐六典》卷22少府监丞职掌条云:“凡教诸杂作,计其功之众寡与其难易而均平之,功多而难者限四年、三年成,其次二年,最少四十日,作为等差,而均其劳逸焉[1]572由此可知,无品直官多年劳作之后,地位会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获得散官称号,方便其入流任考”是流外官在迁转时必须经过的由吏部主持的考核。
如果不合格,还是在原来的工作职位上,得不到迁转《唐六典》卷10太史局条云:“历生三十六人皇朝因之,同流外,八考入流装书历生五人皇朝置,同历生[1]303 由无品直官晋升为有品直官,须要入流要想入流,首先要在任考中取得“门户官”的资格《唐六典》卷1尚书都省云:(掌故)与亭长皆为番上下,通谓之番官,转入府史,从府史转入令史,选转皆试判[1]12其中,掌故、亭长、府、史、令史均为门户官《唐六典》卷2吏部郎中员外郎条云:“凡择流外职有三……每经三考,听转选,量其才能而进之,不则从旧任[1]36又,“每府,史三考,令史两考,得转选,续前劳也[1]12就是说,在掌故、亭长的位置上三考,府、史的位置上三考,令史位置上两考,加在一起就是八考,即所谓的“八考入流”②在八考中,须得有六上,方为“考满”,才可以入流唐代流外官入流考试多有变化,但多是以八考为准)由于直官多为伎术官,故而在开元之前,流外伎术官入流之后一般只能担任本单位的流内官《唐会要》卷67《伎术官》:“故事,伎术官皆本司定,送吏部复申,谓秘书、殿中、太常、左春坊、太仆等伎术之官,唯得本司选转,不得外叙若本司无缺,听授散官,有缺先授若再经考满者,听外叙。
[3]1183自开元以后,对伎术直入流后的升迁与任职情况放宽了条件,允许任本司以外的流内直官无品直官入流后即可升任为有品直官,可是即便入流也是八九品的小官《新唐书》卷45志第35《选举志下》:“凡医术,不过尚药奉御,阴阳、卜筮、图画、工巧、造食、音声及天文,不过本色局署令鸿胪译语,不过典客署令[4]1174(典客署,隶属鸿胪寺,署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为了向上升迁,有品直官也是要经历诸多考核而逐步晋升的③综上,直官是有名额限制的,其服饰、俸禄、选拔方式、升迁状况都是有规定的,而不是随意设置的二、唐代直官的发展演变《唐六典》史料中记载的直官几乎遍布于中央部、寺、监,有固定的名额、有完整的制度,因此,直官是不等同于检校、知、摄等官的然而,据考证这段史料是写于开元十三四年,因此,史料中的诸司定额直官主要反应的是唐前期的政治运作状况史书中关于唐后期这类以伎术官为主体的直官少有记载,故难以把握唐中、后期定额直官的情况在此对这一问题暂不讨论两唐书中出现了较多的与“直”有关的资料但由于这些“直官”与上述伎术直官不同,所以单列出来以便进一步探究要探究唐代的非伎术直官,可以从沈括的《梦溪笔谈》入手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是也。
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文,‘称兼中书侍郎[7]12史料中举出了许敬宗直记室的例子,但是据两唐书中许敬宗列传:“俄直谒者台……密以为元帅府记室……太宗闻其名,招补秦府学士”[2]2761(《旧唐书》),“俄直谒者台……去依李密为记室……太宗闻其名,招署文学馆学士”[4]6335(《新唐书》)两书均出现了许敬宗担任李密元帅府记室职务的记载,但并未记载许敬宗直记室可见,沈括对于唐代直官的记载是存在问题的然而,史书中关于直记室的记载却是存在的令狐德棻在高祖入关后便被“引直大丞相府记室”[4]3983记室是汉末曹操设置的隶属于丞相府、三公的机构,至隋代亲王及嗣王府置记室参军一人(从六品下),唐代置参军二人(从六品上),掌表、启、书、疏但此处令狐德棻所任记室官职是何性质不甚明了在唐初史料中关于“直”的记载较多,例如:杜正伦“(武德初)太宗闻其名,令直秦府文学馆……兵部员外郎,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累迁中书侍郎……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兼崇贤馆学士……中书侍郎,赐爵南阳县侯。
[2]2542薛颐“武德初,追直秦府……太史丞,累迁太史令……中大夫”[2]5089,“太宗灭建德,引(虞世南)为秦府参军”[2]2566唐初的“直官”多是王府的记室参军或者王府的学士,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可能与隋末动乱及李唐巩固天下有关贞观年间,直官又有了新的发展据史书记载,马周“招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4]3895上官仪“贞观初,举进士太宗闻其名,招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高宗嗣位,……兼弘文馆学士如故[2]2743李义府贞观八年“补门下省典仪”,后经马周举荐“寻除监察御史又敕义府以本官兼侍晋王”,晋王升为太子后任“崇贤馆直学士”[2]2765岑文本在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2]2536此后又担任中书舍人和中书侍郎此时期的直官已不再局限于王府,而是遍布于中央各个机构之中这时期的直官主要是由以文采智谋知名的人或是中央官员担任他们是否是有正式编制的官员或是临时兼任,无从考证开元之后,中央官担任直官的逐渐减少,而外官充直、直官外任现象日益普遍开元末,柳芳“由永宁尉直史馆……芳始谪时,……时国史以送官,不可追刊[4]4536沈传师“贞元末,举进士……复登科制,授太子校书郎,以霍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
招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兼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4]4540程修己在大和年间受到陈丞相的举荐而“因授浮梁尉,赐绯鱼袋,直集贤殿,累迁至太子中舍[8]2398卢嗣业“进士登第,累辟使府广明初,以长安尉直昭文馆、左拾遗、右补阙[2]4273薛逢“会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崔铉罢相镇河中,辟为从事铉复辅政,奏授万年尉,直弘文馆,累迁侍御史、尚书郎[2]5079裴枢“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宰相杜审权出镇河中,辟为从事,得秘书省校书郎,再迁蓝田尉直弘文馆[2]3357陆扆“光启二年登进士第,其年从僖宗幸兴元九月,宰相韦昭度领监鐡,奏为巡官明年,宰相孔纬奏直史馆,得校书郎,……龙纪元年冬,招授蓝田尉,直弘文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