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3讲 训诂方法•声训.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50821930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3讲 训诂方法·声训一、何谓声训声训又称因声求义,它是通过声音线索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由于它是通过语言的内容形式——声音来揭示声音和词义的关系较之形训有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因而显得更为重要声训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周秦时代就已开始萌芽,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乾”、“健”上古同为群母元部;“坤”、“顺”上古同为文部,“坤”,溪母;“顺”,船母,二音相近刘熙《释名》,对名物的解释几乎全部采用了声训的方法,是一部声训代表作如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尔雅·释天》)川,穿也,穿地而流也《尔雅·释水》)冢,肿也,言肿起也《尔雅·释山》)裙,群也,联接群幅也《释衣服》许慎《说文解字》也不乏声训,如葬,藏也;君,尊也诰,告也;政,正也;室,实也;帐,张也;天,颠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臣,牵也,事君者也声训到唐代以后,逐渐趋于消失,而且其旨趣也不为人们所理解加上名辨之学衰微,因而声训渐为“因声求义”和“右文说”所取代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条例、方式,便不再那样重要,训诂学家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到了今天,声训的真谛及价值,更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为某些人简单否定到了清代,段玉裁、王念孙等学者对声训的性质认识颇深,他们在以声求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念孙曾指出:“窃以训诂之旨,本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挈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此语不寤,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其义,或墨守成训而尟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岐矣《广雅疏证·序》)孙雍长按:这里所说的“声同字异”、“声近义同”,不仅指出了用通假字的问题,它还暗含了两个重要的训诂原理,一是声义同源,一是语音与字音的流转二、声训原理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训诂要“以字音为枢纽“,这是因为语言的词(字)是音义的统一体,文字是词的外在形式,而语音则是词的内在形式,是词的内容因此,通过词的内部形式去探求语义要比通过词的外部形式——形体去探求词的意义要好得多明白了词的音义关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词的音义关系非常复杂首先,词的音义关系开始是任意的,即用什么声音表达词的意义开始没有必然的联系,选取何种声音去表达某一词义开始是任意的,偶然的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本性来说,完全是外在的即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叫雅各,我们对他还是一点也不了解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陆宗达也指出:“词在其产生初期,是由音和义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结合的。

      因此,我们对某一事物的命名,是偶合的,约定俗成的,如“杯”,一开始叫它别的,也未尝不可第二,依存性,即音义是不可分割的,语音离开语义,就不成其为语音反之,语义失去了语音,就无所依托,因此,对语音和语义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另一方面,某词读某音,一旦约定俗成后其音义关系就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如“杯”就不能再叫“壶”第三,非单一性即某一语音所表示的意义不只一个如悲、北、陂、卑、碑等虽语音相同,但其意义则是不同的同样,某一个语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达,这就产生了同义词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第四是相对的严整性,即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心理上的联想作用,三、声训的类型(一)从字形关系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1、同字为训见教材P149)2、以初文训孳乳字(见教材P149)3、以孳乳字训初文(见教材P150)4、同声符的形声字为训(见教材P150)5、被训释字与训释字在形体上没有任何联系(见教材P150-1)(二)从语音关系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同音为训(见教材P151)2、双声为训(见教材P151)3、叠韵为训(见教材P151)4、声近韵近为训(见教材P151)(三)古代声训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义类”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揭示据客观物体的外形状貌而命名(见教材P151)2、揭示据客观事物时空次第而命名(见教材P152)3、揭示据事物的制作方法而命名(见教材P152)4、揭示据事物动作行为特征而命名(见教材P152)5、揭示据事物的手段而命名(见教材P152)6、揭示据事物的性质品德而命名(见教材P152)7、揭示据事物的功能而命名(见教材P152)8、据其声音而命名 (见教材P152)四、声训的作用(一)破假借,寻求本字(见教材P145-6)王氏父子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读,则诘掬为病矣《经义述闻·叙》)又说:“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则窒矣二)探求同源词(见教材P153-4)(三)探求转语(见教材P1154-5)音转是一种语音变化现象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词语表达某一相同意义时,其语言可能呈现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异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音转”如“模样”、徘徊、犹豫、盘桓1、古今音变而形成的转语(见教材P155)2、因方言而形成的转语(见教材P155)五、声训的局限性(一)主观臆测(见教材P156)(二)滥用声训(见教材P156)(三)不明古音致误(见教材P157)六、声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运用声训应通晓古音(见教材P146)2、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见教材P146-7)3、古文说(见教材P147)宋人王子韶(圣美)提出的一种观点即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有的意义相通,而其声符居右,故称“右文说”如“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