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锦瑟》“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逸向
  • 文档编号:360639315
  • 上传时间:2023-09-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8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学设计】《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歌 意象朦胧迷离 ,  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一篇 《锦瑟》解人难”,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让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读懂《锦瑟》,尤其是读懂四 个虚幻缥缈的典故,愈发难上加难虽然 ,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 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主题的多元化而忽略了学 生的阅读规律,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未免 有些得不偿失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强调“应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 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 重教《锦瑟》,笔者就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尝试 通过“重构原作、还原典故、重在感悟”三个学 习任务,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 习活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一:重构原作,直奔诗情文本重构,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来拆分文本,  让文本内容变繁为简, 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锦瑟》难在典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 展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是“重构原作 ,直奔诗 情”,让学生尝试把该诗中的四个典故有意忽 略,只取用首尾两联先行研习锦瑟无端五十弦,一 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把首尾两联连缀重组在一起,宛如一首绝 句让人眼前一亮。

      思”与“情”的衔接毫无违和 之感,“年华”与“追忆”搭配得也是得体自然活动 1:“锦瑟”声中话悲情首先,诗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由“锦瑟” 而生发出了诗人自己对于过往人生的追忆 无端”二字虽可解读为“不知原因”,但却是蕴   含了无尽的怨愤和幽愁清代学者朱鹤龄曾在《李义山诗集笺注》 中说,“绘文如锦者曰锦瑟”,说明“锦瑟”归属“有文采的瑟”,通俗点儿说,就是装饰得非常 漂亮的“瑟”从情感的表达上,“锦瑟”传递的 往往是“悲”情,《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帝让 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其音悲不可禁,于是分其 瑟为二十五弦 既然“悲不可禁”,诗人却还坚 持用“五十弦”之瑟,足见内心悲凉至极尤其是“无端”的“五十弦”“锦瑟”,诗人 要借此表达的悲伤之情是无以言说的薛雪在 《 一瓢诗话》中曾言,“此诗全在起句‘无端’二 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联系诗人才华满腹 却又终生不得重用的经历,“五十弦”更在暗指 自己年龄,颇有慨叹年华老去,抒发年迈凄凉 之意一弦一柱思华年”紧承上句的“五十弦”, 把诗歌的内容由所咏的“锦瑟”自然而然地过 渡到了蕴含的情感之中锦瑟”弹奏出的音律 已经足够诗人消受了,可“五十弦”里的光阴故 事,又岂能轻易摆脱得掉呢?“一弦一柱”可都 是诗人生命中最难忘的岁月啊!如果说每一根 “弦”里都隐藏着一件伤心的往事的话 ,那么 “弦”下的“柱”中又有着多少值得牵挂的人呀! 与其说“锦瑟”的“一弦一柱”在“思”过往的岁 月,倒不如说“弦”与“柱”的碰撞直击了诗人的 心灵 。

      过往的“华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诗人 李商隐一直耿耿于怀呢?  是仕途的坎坷,是爱 情的凄凉,抑或是名利的迷茫?答案是什么,我 们先不必探寻,读出了流逝“年华”里的种种情 绪足以让人明白“无端”背后的苦苦挣扎 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也与“一弦一柱思华年”中 的“思”对接得非常恰当,把藏身于“追忆”和 “无端”之中的“此情”直接地展现了出来,尽管 这种情感是复杂而又朦胧的,但怅然伤感的情 思早已弥漫在每一位读者的心头 任务二:还原典故,化虚为实《锦瑟》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虚”笔 的典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过:“大抵 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 在教学中,笔者开展的第二个学习活动是“还原典故,化虚为实”,重点研读颈联和颔联,目的是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化“虚”典为“实”情,走进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品味诗人通过典故的综合运用所营造的悲苦意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日 暖玉生烟 活动 2:还原典故品悲境“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出自“庄周梦蝶”的典故据《庄子·齐物论》记载,庄周曾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之后,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化成了自 己 庄周化而为蝶,是诗人心目中物象与心象的统一 。

      若是变虚像为现实,我们再结合语言来分析诗人产生这一幻象的情感—诗句中的“晓”是破晓时分,“晓梦”也就是早晨将要醒来之时做的一个短梦,  既然马上要从睡梦中醒来,“晓梦”自然是徘徊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诗人正是借这个短暂的“晓梦”来寄托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一切的美好瞬间都会随着梦醒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诗句中的“迷”,意思是痴迷,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沉醉,诗人以庄周痴迷于蝴蝶而幻化为蝶的典故,不正是在表达自己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吗? 可现实却是仕途不顺,深陷“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而不得重用诗人本想借“锦瑟”沉醉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温馨梦境,可现实却是他与妻子王氏阴阳两隔的痛苦与凄凉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春心”语出《楚辞·招魂》“极目千里伤春心”一句,意思是要表达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但一个“伤”字却陡然转变了画风,把诗人的心浸泡在哀怨的阴霾之下 !  再来 看看关于 诗句的典故—望帝啼鹃传说古代蜀国望帝杜宇失国身死之后,魂魄化成了杜鹃鸟,在早春二月啼号凄切,以致口中流血 杜鹃泣血般的哀鸣感人肺腑 ,  既传达出了锦瑟之音的断肠与凄迷,也借望帝的遗恨寄寓了诗人自己的伤时之感和身世之痛 。

      诗句中的“托”字更是一字千金, 堪称“句眼”,可以将其解读为寄托,但含义却 是极为丰富,不但是望帝把不泯冤情寄托于杜 鹃,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把感时伤事之春心托付 于如瑟音一般悲戚的哀鸣之声!“沧海月明珠有泪”中的典故源于两个传 说:一个是《大戴礼记》所说“蚌蛤龟珠,与月盈 虚”;一个是《博物志》所说的“南海外有鲛人, 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珠生 于蚌,而蚌又生于海,每当月朗清明之时,蚌则 面向圆月张开外壳,以便吸收月之精华来养其 珠,珠因月华之灵气而光莹润泽 珠与月交相 辉映,让人艳羡不已可是,虽说是月好比天幕 上的珍珠,珠好似沧海中的圆月,但“鲛人泣 泪,颗颗珍珠”故事的介入不得不让人产生幻 觉—是月?是珠?是泪?三个意象浑然于一 体,再加上瑟音的清怨,更是让人泪眼婆娑,平 添几许凄楚哀婉了!此时,对于诗人来说,即使 是月光皎洁的夜晚,沧海之地还是使他倍觉空 旷苍凉 ,每一颗珍珠就是一段哀伤的往事,丝 丝缕缕的瑟音带给他的唯有复杂难言的怅惘唐代诗人戴叔伦论诗有言,“诗家之景,如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 前也”,文句中的蓝田,在长安附近,是出产美 玉之地,“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暖玉生烟”与 此说关系极为密切 。

      蓝田在煦暖的日光照耀 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袅袅升腾,可是温润的 美玉却是远观似有、近察却无,只能欣赏到它 的缭绕云烟,却不可触碰于眉睫之下 玉”是 何等美妙,可“烟”又让人产生了多少渺茫之情 呢?在诗人的笔下,蓝田之“玉”集结了一切理 想中的美好事物,然而它却又是诗人始终都无 法得到无法亲近的一缕青烟!诗人不管是要表 达仕途的不顺,还是要抒发对于亡妻的思念, 不都是在传达着世事皆“可望不可即”的惋惜 之情吗? 而且在语言表达上,这一句诗还与“沧 海月明珠有泪”形成了工整的对仗,“沧海”“蓝 田”,境地虽殊,但美玉与明珠传递出的美好情感却是相同的,可惜的是这种美好只能存在于 虚空的世界,存在于缥缈的梦幻之中!《锦瑟》的四个典故曲笔诉衷肠,正如周汝 昌所说,“佳人锦瑟,一 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 梦境,不复成寐”,其语言精练却又不失优美, 画面感极强的特点与瑟音营造的意境相融在 一起 ,  含蓄地还原了诗人内心真实悲切的情 感,也给读者带来了理性的思考 任务三:虚实相济,感悟意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语 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应该让学 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 “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锦瑟》 的主旨虽然难以明晓,但其本身蕴含的美学意 义却历久弥新 ,尤其是它的鲜明美好的意象, 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积极感受美的熏 陶 在教学中,笔者开展的第三个学习活动是 “虚实相济,感悟意蕴”,目的是引领学生从诗 歌的实处落笔,虚处传神的写法入手,感悟《锦 瑟》在意象和意境方面的美学意蕴活动 3:虚实相济重感悟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曾说,“文章非 实不足以阐发义理 ,  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 虚实常宜相济也”,而《锦瑟》这首诗正是通过 虚与实的相济传达出了凄迷唯美的意境这种 意境可意会而很难言传首联的“锦瑟”就不同于一般的瑟,一 个 “锦”字就让人心生爱意,更何况还是“无端”的 “五十弦”之瑟,更是让人怜惜无比!颔联中的 “庄生”和“望帝”属于虚笔想象,一个是梦中化 蝶,追寻自由与美好,“晓梦”虽短暂但却依旧 痴迷醉心,一个是魂化杜鹃,虽声哀情苦但却 依然初心永记 两个意象感时伤事,虽是庄生 与望帝,但分明都有着义山的影子站在历史的 岁月里,咀嚼着那一段短暂的美好回忆!颈联 以联想中的“鲛人”和“美玉”入诗,让读者置身 于神话故事的虚幻之境 ,进而衍生出“珠”与“烟”的意象 。

      在这一联诗中,“珠”与“泪”浑然   一体,“烟”借“玉”袅袅而生,虽则“珠”圆“玉” 润,却也是泣泪成珠、美玉深埋了,岂不又让人   看到了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义山了吗?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尾联看似意象   不明,实际上隐藏了整首诗的核心意象—诗   人,“此情”是哀思至极于今日的诗人之悲情 ,  “惘然”乃怅恨至深于当时的诗人之苦闷诗人   仿佛在无奈地诉说着,这情感哪里是今天追忆   往事时才涌上心头的,早就在我倾心于它的那   一刻,已经怅然若失了啊!总之,不管是何种形   式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都像是一幅幅画,或   清晰或朦胧,或美好或幽怨,美得让人因停不   下欣赏的脚步而追寻了千年,只为那一段穿越   了时空的情感!不仅如此,《锦瑟》  的意境也是扑朔迷离, 在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下上演着震撼人心的悲 剧 首联中,“瑟”“绘有锦文”,有着异常美丽 的外形,可瑟音却是凄切哀伤的,再加上“无 端”一词,怎一个“幽怨”了得?整首诗一开始就 这样被笼罩在了悲伤的意境之中,充满了悲剧 之美!但自古以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们 共同的审美情趣,所以,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 就试图为读者展现一个让人痴迷陶醉的世界,运用了“晓”“春”“明”“暖”等温馨的字眼和引人遐思的四个典故来营造空灵奇妙的意境,可是事与愿违,读者透过华美文字看到的却是“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凄婉哀转,仿佛置身于更加朦胧到渺茫的氛围中了。

      尾联由“追忆”回到现实,可末句的“惘然”一词好似囊括了诗人一生的寂寥与哀伤,让人再也走不出这个迷惘凄美的诗境了文艺批评新方法的开拓者林兴宅教授在《艺术魅力的探寻》说:“我们说一个作品很有魅力,实际上就是这个作品具有诱导欣赏者进入艺术境界,产生美感效应的美学力量 我认为,美学的价值就在于此,在被大美的文字深深吸引后,便心甘情愿地沉醉于其中,独享审美的乐趣以上三个学习活动便是对《锦瑟》教学的尝试,“学习任务群”教学结合了学生的学情,改变了以往贴标签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了思维的发展与审美能力的提升,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目标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语文教学就是这样,要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