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杏1号杏鲍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ocx
6页苏杏1号杏鲍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张翠娥1,赵书光2,贾金川2,范育明2(1.灌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灌南 222500;2.灌南县蔬菜办公室,江苏灌南 222500)Reference:为了有效解决制约杏鲍菇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性瓶颈和难题,更好地示范推广杏鲍菇工厂化周年高效栽培技术,我们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连云港丽沙食用菌有限公司,以江苏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苏杏1号杏鲍菇为供试品种,从菌种制作、基质预处理、配方优化、灭菌、接种、养菌育菇到采收包装等生产环节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不断优化提升,系统总结出了苏杏1号杏鲍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工艺,对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Keys:苏杏1号;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杏鲍菇,又称剌芹侧耳,菌盖灰褐色,菌柄组织雪白致密,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兼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适合炒、煎、烤、炖等不同烹饪方式,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极具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复杂,产业化栽培历史较短,存在优良品种少、栽培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产量品质不稳定等生产问题为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连云港丽沙食用菌有限公司,以江苏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苏杏1号杏鲍菇为供试品种,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试验研究,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系统总结出了苏杏1号杏鲍菇工厂化袋式高效栽培技术,申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食用菌高效接种室)和荣获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奖1项(杏鲍菇周年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对杏鲍菇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相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优良菌种选择和制备菌种优劣是直接关系到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试验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我们发现江苏省农科院选育的苏杏1号杏鲍菇新品种在菌丝长势、菇体商品性、生产周期和抗细菌性病害等农艺性状方面与当前生产上常用的漳州日引1号新品种相差不大,适合规模化推广应用;母种可采用PDA培养基常规制作方法,原种制作以枝条、木屑和麦麸为介质,操作方法是选用专用枝条(长12~15mm、宽7~8mm、厚4~5mm),用浓度1~2%石灰水浸透后装入塑料袋(瓶),空隙用木屑和麸皮混合料(二者各占50%,湿度62~64%)填充,按1支母种扩接3~4袋原种标准接种后,置于室温20~22℃、空气相对湿度60~65%的洁净环境中避光培养,25天左右菌丝可吃透培养料,选择菌丝洁白、无杂菌的作为菌种使用2 栽培基质预处理木屑、玉米芯、麦麸、豆粕粉等农林产品下角料都是杏鲍菇的主要栽培原料,其中,木屑以淋水堆积发酵2个月以上为宜;玉米芯颗粒可用浓度2~3%石灰水浸泡4~8h或单独加水搅拌30min预湿,以无干心为宜;麦麸、豆粕粉等生产原料应新鲜、洁净、干燥、无霉烂异味,生产用水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3 工厂化栽培工艺杏鲍菇工厂化袋式栽培工艺与金针菇、海鲜菇等品种相似,主要是:培养料配制→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育菇管理→采收→包装销售。
3.1 配方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已规模化推广应用的高产高效配方以杂木屑35~40%、玉米芯20~25%、麸皮25~30%、玉米粉3~6%、豆粕粉3~5%、轻质碳酸钙1%、石灰1%为宜,栽培者可根据原料成本和生产需要适度调整3.2 培养料配制、制包和灭菌在拌料前,按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各材料,并检测木屑和玉米芯的含水量,以确定拌料时适宜的加水量拌料时,先将木屑、玉米芯和麸皮加入双螺旋搅拌机料斗内搅拌20~30min,然后边加水边加入轻质碳酸钙等辅料再搅拌20~30min装袋前要求培养料水分控制在64~66%,pH值7~8.5采用对折口径17~17.5cm×38cm×0.05mm的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装料制包,要求每袋装入湿料1.1~1.25kg,培养料高18~20cm,料中间预埋规格为直径2cm、长16.5cm的塑料打孔棒,拉紧塑料颈套紧贴料面,塞上棉花塞或专用塑料盖,121~123℃高压灭菌2~3h从拌料到入锅灭菌尽量控制4h以内,以免培养料“酸化”3.3 冷却和接种灭菌后的菌包要及时移入冷却室内,利用制冷机组降温,待袋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开始接种,以免高温烫伤菌种生产上,接种前4~5h开启接种室的消毒杀菌设备,接种前1h开启空气净化系统换气,整个接种过程中接种室处于正压状态。
接种员工要穿戴经消毒灭菌的服装进入接种室,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接种工具用75%酒精擦拭消毒并经酒精灯火焰灼烧冷却后备用菌种须有专人严格挑选,袋壁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使用时挖弃表层1~2cm老菌皮,用接种勺将捣碎后的菌种倒入料包打孔棒形成的孔穴内,保证菌种能直接落入料孔底部,以加快菌丝满袋速度和上下菌丝菌龄一致接种量标准为将预留孔穴填平,料面均匀覆盖0.3cm厚菌种即可3.4 菌丝培养养菌室的通风口处应安装高效过滤网等防鼠防虫装置,使用前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24h,养菌期间根据污染情况也可适当消毒将已接种的菌包置于21~23℃、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养菌室内进行避光培养每天早晚进行通风换气,确保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00ppm接种后第10、14天检查链孢霉等竞争性杂菌污染情况,及时挑除污染菌包,特别是高温高湿季节,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正常情况下,接种后23~25d菌丝可吃透培养料,再进行7~10d后熟培养,菌包便可移入已消毒的育菇房降温催蕾3.5 育菇管理入库后第1~2天,将菌包插入网格内,室温降至12℃,待料温和室温一致后,调温至14~15℃,再拔掉袋口的棉花塞或塑料盖,拉高套环,使栽培包袋口薄膜成锥状气室,通过地面洒水或超声波雾化加湿方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每天500lx光照强连续照射4h、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2500ppm环境条件,诱导原基形成。
第5~6天,料面开始出现白色小水珠,预示着原基即将形成,此时应增加室内风机运转时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否则易感染假单孢杆菌而引起烂菇,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第7天,料面小水珠处形成较多的小凸起,此时停止光照诱导,去掉塑料套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3500~4000ppm,控制原基发生数量,其它环境条件不变第8~9天,料面的小凸起形成大量的子实体原基,此时应减少室内换气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至4500~5500ppm,在缺氧状态下,弱的原基更弱,而部分健壮的原基长成乳突状第10~11天,原基继续膨大分化出菇柄、菇帽第12~13天,菇蕾可发育至4~6cm长,开始疏蕾,方法是用专用刀将弱小菇蕾从基部切除,留下1~2个健壮菇蕾疏蕾后应及时清洗地面,减少通风换气时间,降温至13~14℃,维持二氧化碳浓度3500~4000ppm,避免菇蕾伤口感染细菌性病害第14~16天,减少通风时长和频次,维持二氧化碳浓度6000~8000ppm、空气相对湿度80~90%、室温14~15℃环境条件,促使菇柄快速伸长第17~18天,降低二氧化碳浓度至2500ppm以下,其它环境条件不变,促使菇帽逐渐变大展开和菌柄继续加粗生长。
3.6 采收与包装育菇第19天,当菇柄伸长至12~15cm、菇盖呈半圆球形时开始采收采收时,一手握紧菌袋,一手握紧菌柄,轻轻一扭便可采下,做到轻采轻放,否则易损伤菇盖抽采后育菇房内鲜菇总量减少,呼吸代谢减少,应降低菇房通气量,第2天全部采收鲜菇含水量高达90%,为延长货架期,鲜菇采收后要应尽快运到14~15℃包装室去杂削根,按大小、质量进行分级、称重后抽真空包装,包装后鲜菇置于包装箱内不封盖,冷藏一夜以延长货架期从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约33~35天,育菇到采收结束一般19~20天,整个栽培周期52~55天,平均每个栽培包可采鲜菇350~450g采收结束后及时清扫地面,用高压水枪对栽培架进行全面彻底冲洗,并开门通风除湿备用4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通过使用新鲜无霉变原料、加强厂区卫生整治、废料及时处理、养菌室和育菇房喷洒漂白粉等药品消毒杀菌等措施,杜绝或减少链孢霉、绿霉等竞争性杂菌和害虫传染Reference[[]1] 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李红梅,郑宝智,张孟全.袋栽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4,(20):18-19.[3] 姜性坚,王春晖,胡汝晓,等[来自www.lw5u.Com].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1,30(1):23-25,41.[4] 郑雪平,冀宏,尹永刚,等.中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实践及问题分析与展望[J].食用菌,2014,(1):7-1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