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
7页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四年级教学形式讲授教 师马爱梅单 位利通二小课题名称9、满山的灯笼火把学情分析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62人,男生31人,女生31人,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一、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全班42人,期末考试最高分94分,而不及格的人数达到5人三、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并积累“盲目、坚持、坚信、泪如泉涌、满山遍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在井中勇敢、坚持的情景 2、体会乡亲们来救“我”的情景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煤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激发学生,想象导入: 1、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并想象:“你读了课题仿佛看到了什么?”2、课前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 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一)、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质疑:我是怎么坠井的? 1、学生互动学习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身子恰恰卡住在井口 体会:我卡在井口的情景 质疑: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我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1、学生互动交换意见 2、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天上下着大雨,又往下陷了一点理解“抠”字体会我慌张、无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当时恶劣的环境和我慌张、无助的感觉 (二)、学生默读3-5自然段 质疑:我为什么不再哭喊,也不再挣扎了呢? 1、学生互相交流 2、学生汇报 理解:盲目、坚持、坚信 3、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些词语形容一下我。
聪明、勇敢、坚强 4、指导朗读3-5自然段读出我坚定的决心) 5、小结:在大雨泥泞的野外,这个孩子虽然没有摆脱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坚持、他的顽强,使他对于险恶的环境毫不畏惧他具有一定的野外自救能力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三)、学习6—8自然段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阅读6-8自然段,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感动的句子作上记号,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2、讨论:亲人是怎样来救我的呢? 3、学生汇报 (1)、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2)、“急切渴望”是什么?用“渴望”造句 渴望:看到别人有〈〈教你写作文〉〉,我也渴望有一本 (3)、从“那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中,你想到了什么?(亲人急切的心情) (4)、紧接着我又看到了什么?(先是一线,很快是……满山遍野的灯龙火把越来越亮 从“满山遍野”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寻找我的亲人多) 面对亲人的爱我怎么啦?(泪如泉涌) 理解“泪如泉涌”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 (5)、指导朗读读出我的感激之情 4、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是热的这句话的 5、齐读第8自然段,再一次体会我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也是大人疼爱的孩子,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呢?你愿意告诉大家吗? 学生讲述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爱是伟大无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板书设计9、满山的灯笼火把 起因 经过 结果 坠入 坚持 得救 哭着喊着 不哭也不喊 泪如泉涌作业或预习1、寻找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 2、尝试复述故事3、同学们,你们也是大人疼爱的孩子,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呢?你愿意告诉大家吗?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自我评价《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们眼看、耳听、用心体悟、内化于心升华为思想的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 这篇课文满含深情,为了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真切体会作者小时候卡在井口的那种恐惧,还有他当时急切希望得到乡亲们的援救的心情,我在导入新课的环节特意安排了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有了读文的强烈愿望,我便让他们轻声读全文,了解梗概,把文章的内容理出个脉络,边读边思考: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呢?让学生初步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细品课文,体会作者之浓情,这样安排顺应了孩子们的认知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于“我不小心掉入井里,刚开始胡乱挣扎,最后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再叫了,也不再喊了,为什么?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这感人场面,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自己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最感动的情景,并说说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书中勾勾画画,然后再全班交流,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有感情的读哪一部分,最后由老师引读、小结。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