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食货志》简评.pdf
5页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学 生 姓 名: 王东旭学号: 2016021436 专业: 中国史《汉书·食货志》简评王东旭2016021436 摘 要: 《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上卷言“食”, 下卷言“货”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 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 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 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关键词 : 食货志 ; 田制赋税 ; 货币; 经济《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是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 本文尝试从对《汉书·食货志》探源《汉书·食货志》内容以及周到西汉货币 发展沿革等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发掘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一、“食货志”探源在研究《汉书·食货志》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食货”的含义, 二是“食货志”的定义对这两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研究《汉书·食货志》 的钥匙 “食货”在历史学范畴大致有两种指代解释,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泛指, 一种是作为报刊专用名的特指,这里我们着重谈第一种指代解释。
食货”语出《尚书·洪范》《洪范》八政,其中一曰食,二曰货食” 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食与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简言之,在这里“食”、“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概念: “食”大致为粮食 谷物,属于农业生产范畴; “ 货’大致就是货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尚书·洪范》对于“食货”的界定,基本是以后各代编写《食货志》内容的 大致方向,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 况,两条主线即”农”和“商”各代《食货志》基本上都是按照“食”和“货” 两个部门来编写的,这可以说是《食货志》编写的基本体例因此“食货”的 含义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古代人们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的统称《食货志》之名始自《汉书·食货志》的含义是指: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 门叙述经济史的志书,内容大致有财政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工商贸易、手工 业发展情况和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市籴、会 计( 国家预算 ) 等制度在我国史籍中,《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 《汉书》才始称食货志,《汉书》中“志”实际就是由《史记》中的“书”发 展而来的。
以《食货志》命名的著作是十分丰富的最初,它与《表》和其他 《志》一样,都是附在后世目录学上所称“纪传体的正史”里面,作为书中的1班固 . 汉书 ( 卷 24 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在二十五史中有《食货志》的有以下十三部,这就是: 《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 五代史》、《辽史》、《金史》、《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2这些《食货志》记述了历代社会经济状况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反映了一些 政治家的经济思想和改革措施,并且总结了自然经济发展规律、货币商品的历 史沿革等,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的 文献资料在所有正史的十三部《食货志》中,《汉书·食货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 记载专门食货经济的古代专著,最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但是他 没有用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 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 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文帝接受建议并实行贵粟拜爵政策,鼓励民间 养马这些政策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国君的用度充实了,二是百姓的赋税减 少了,三是鼓励农民耕种。
汉武帝时,董仲舒也上书要求恢复古井田制,“ 限民 名田,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以恢复经济此外还有赵过创2方仲 .十三种食货志的介绍[J]. 史学月刊 .1981,(1). 立代田法,哀帝时师丹 ! 孔光建议限制名田和限制奴婢人数等,这些都促进了当 时经济的发展,都是西汉时期非常重要的经济举措关于盐铁如何经营问题,除了董仲舒建议“盐铁皆归于民”外,别的政治家 大都是提倡盐铁国家专营,以此作为增加国家收入的举措,这也是古代盐铁政 策后来的基本方向关于赋税征收,西周前分公田和私田,公田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手工业! 商 业,山林水泽的特产都要纳税; 鲁国实行初税亩 ;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 陌,以亩征税 ; 汉初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而税”,量出为入; 文帝时期 “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孝景二年规定“三十 而税一” ; 武昭元成哀五帝基本延续三十税一; 王莽朝时期改制王田私属下卷由对《史记·平准书》内容加以扩充而成,开篇以“货、金、钱、布、 帛之用······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说明 了货币的重要作用此卷以货币变化为中心,记载周秦到西汉货币演变的情况 和盐铁等商业发展的情况。
三、西汉铸币权之争和货币变化夏商时期没有关于货币的记载,所以《食货志》卷是从周朝开始记述货币的 姜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 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 钱圜函方,轻重以铢 ; 布、帛 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即黄金一寸见方重一斤,钱圆孔方,以铢为 轻重基本上确立了以后各代衡量货币的单位和货币的大致形状战国时期齐 国的管子“通轻重之权”,提出了调节供求、稳定物价和抑制商人的理论,管 子的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改革币制,货币分为二等: 黄金以溢为名,上币 ;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 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西汉一朝的货币种类非常繁杂货币的变化与政治经济需要密切相关汉初因 为秦货币流通不方便,高祖令民铸荚钱文帝时期,因为钱币更多且轻,乃更 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铸币权的归属问题,是 西汉政治中极为敏感的问题,中央与地方、中央与百姓、地方与百姓之间,一 直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也是社会不安的因素之一贾谊认为诸侯或民间私自铸 币,是因为受利益驱使,回报丰厚,诸侯因此累世致富不听命于上,人民为了 利益本末倒置,于是犯罪增多社会不安,犯罪是惩罚也不能禁止的,但是公开 把铸币权下放于民,民便需要掺杂铅铁以获得大利润,这样也得受到刑罚,所 以铸币权无论下放与否,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便是收归铜矿于国有。
铜布于天 下,其为祸博矣”如果能对铜开采加以控制,便可以得到七福 何为七福 ? 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一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二矣 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三矣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 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四矣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 贵贱,五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六矣制 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七矣故善为天下者,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今久退七福而行博祸,臣诚伤之”文帝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吴国凭借自己铸造钱币威慑天子,最终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由于征伐四夷及自然灾害等,国家开支巨大,导致财政危机,汉 武帝把铸币权正式收归中央,后通过任用桑弘羊主持盐铁专卖,实行算缗告缗、 卖爵、入粟补吏、出货补罪敛财等措施来缓解危机从汉初到武帝建元五年,西汉大致流通过高祖“荚钱”、吕后半两( 八铢) 、 通行文帝半两 ( 四铢) 、武帝建元元年至五年的“三铢”等钱币武帝元狩五年 “ 郡国五铢”, “ 五铢钱系”由此确立,自汉而下历经魏晋六朝直至唐武德四年 更行“开元通宝”,五铢钱流通达739 年,系我国钱币史上铸行最久的长寿钱。
武帝元鼎二年发行五铢 ( 赤仄) ,武帝元鼎四年 “ 三官五铢”,三官即钟官、辨 铜、技巧王莽时期流通的钱币先有“大钱五十”、契刀、错刀、五铢钱四类, 后又做金、银、龟、贝、钱、布各类钱币,称为“宝货”,“ 凡宝货三物,六名, 二十八品”钱币种类繁多、流通不便,造成了经济混乱,后都被废除四、结语《汉书·食货志》记述了从秦到西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且内容比较翔实,为 我们进行田制、赋税、货币、商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也为后世《食货志》的撰写提供了范本不可否认的是,班固属 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又受诏修史,因而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想,这不可 避免地要影响到《汉书·食货志》的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参考文献[1]班固 . 汉书 ( 卷 24 上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2]顾颉刚 . 古史辨第四册·书评[J]. 读书杂志1933.(7). [3]陶希圣 . 搜读地方志的提议[J]. 食货, 1933,(2) . [4]陶希圣 . 编辑的话[ J]. 食货, 1934,(1). [5]梁方仲 . 十三种食货志介绍[J]. 史学月刊 .1981,(1) [6]班固 . 汉书 ( 卷 24 下)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7]萧清 . 中国古代货币史[M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4. [8]千家驹,郭彦岗.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