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docx
12页晚清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被迫退位约 72 年的时间晚 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来说,为千年来未有之巨变在那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军事变革是萌发最早的一个领域,是 中国人迈出古代传统、走向世界的一份记录笔者认为,晚清这场军事变革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变革萌芽时期( 19 世纪40 年代初 至50 年代末),局部变革时期( 19 世纪60年代初至90 年代中期),全面变革时期( 19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清王朝灭亡)这场军事变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却未能完成其“自 强御侮”、“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但无论 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一份值得珍视、可供借鉴的历史遗产缺乏忧患意识致使清王朝错失两次战略机遇期天朝大国从上到下毫无忧患意识,临近历史岔路口而不觉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至少在表面上是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帝国据英国的安格斯•麦 迪森统计,清王朝的 GDP 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因此,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 普通民众,都以生存于天朝大国而自豪,从上到下都毫无忧患意识可言。
魏源在《圣武记》 所描述的天朝大国“一喜而四海春,一怒而四海秋”,正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傲慢心态然而,当中国处于康乾盛世之时,东西方正进入历史的岔路口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在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的推动 下,这些国家开始了近代军事发展史上的狂飙突进时代 尤其是到了 18 世纪中叶,欧洲开 始掀起工业革命浪潮工业革命作用于军事领域的直接成果,便是先进武器的大量生产与不断改进为与此 相适应,军队建设和作战理论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发展依靠逐渐近代化的军队,欧洲列强 掀起了掠夺世界的战争狂潮鸦片战争前夕,欧洲列强从南北两个方向,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在中国以 南,英国越过南亚挺进到东南亚,并开始窥视中国1808 年,英国军舰攻打澳门炮台;1824 年,英国的船只在台湾沿海游弋、测绘在中国以北,沙俄越过乌拉尔山,扩占西伯利亚, 并逐渐向太平洋挺进1793 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的英国使团,带着欧洲最新的科技、军事成果来 到中国马戛尔尼前后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蒸汽机、地球仪、英国最先进的“君主” 号战舰的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赫歇尔望远镜、秒表等几百 件先进的科技或军事成果。
当时,虽然中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与西方相差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时代,但经济上比 较繁荣、政治上相对稳定,正是应该接纳西方先进文明并着手进行变革的最佳历史时期但是,清廷对这些礼物不屑一顾,或者仅仅作为珍品、玩具收藏,根本没有想到其中 的科技含义及军事价值,从而失去了尽早进入军事近代化历程的绝好机遇期就像马克思 后来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 现状„„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最终要在一场殊死搏斗 中死去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唤醒昏昏沉睡的清王朝,使中国早期军事近代化再被延误了整整20 年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东西两个帝国发生正面大碰撞,揭开了中国社会大转型 的序幕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英国远征军前后有两万人左右参战,清王朝却先后调集十万左 右的军队参战清军几乎每战必溃,先后有一名总督、两名提督、 7 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 兵死于战争而英国远征军在鸦片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却只有约 500 人,其中真正阵亡人数 还不足百人面对中英双方的巨大差距,鸦片战争对中国起到了一定的震撼作用对于中国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标志着在英国大炮的逼迫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
然而,尽管历史给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机会,但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的清王朝统治阶 级并没有真正觉醒他们认为战争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没有认识到这是 西方列强向东方扩张的必然趋势,也没有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是由双方全方位的差距造成的, 而是把战争失败原因归结为“前线将领指挥不力”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本来极为丧权辱国,但清王朝统治阶级竟然称 之为“万年和约”:一方面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一方面竟然希望屈辱的条 约保持万年不变因此,鸦片战争结束后,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清王朝自上而下继续在麻木与愚昧中昏 昏沉睡,以至于晚清军事领域的真正变革,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真正开始,使中国早 期军事近代化再被延误了整整 20 年近代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 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努力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军事变革从萌芽到发展均受制于“例”祖宗之法不可变”,守旧的中国人认为没有变革的必要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一些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以林则徐、魏源等 人为代表的晚清军事变革先行者,通过对西方的了解和对中国军事落后的反思,提出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这标志晚清 开始了近代军事变革的艰苦跋涉。
但是,近代中国是被大炮轰出古代社会,很不情愿地踏上近代化历程的晚清军事变 革在早期很难发育起来,此中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要让守旧的中 国人承认有变革的必要,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是否可以做,对于西方来说,近代方法论早已发展起来,其中之一便是看能 否与客观实际想吻合而中国的方法论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到圣人经典中去寻找依据 因此,在最初“妄自尊大、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社会里,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军事变 革思想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 威胁了中国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在后来的洋务运动期间,主张学习西方的总理大臣奕(讠 +斤)被称为“鬼子六”;总 督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由于他极力倡导全面向 西方学习,遭到全国上下的声讨他是湖南人,但“湖南人至耻于为伍”在中国近代化 进程中,保守思想往往打着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或捍卫华夏传统的“高尚”幌子,让改革 派在政治上、道德上处于孤立或劣势的地位守旧思想顽固束缚,重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编制体制、作战方式等却无进步军事变革怎么变,有一个随着战败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但只是在第二 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才开始真正进行军事变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英法联军从东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时,清王朝统治 者才意识到,帝国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亚洲内陆,“重陆轻海”的战略思想遭受猛烈冲 击;当僧格林沁的三千蒙古铁骑,对数百英法联军发起几个冲锋,只剩下几个人回来后, “弓马定天下”的理念被彻底粉碎;而沙俄趁火打劫侵占 100 多万平方公里,圆明园被英 法联军劫掠一空,更是以血与火的形式告诉中国人当时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特别是 军事上的近代化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李鸿章发出了两个著名的慨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 千年来未有之强敌”——高度概括了国家安全的空前严峻性因此,晚清军事变革之所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真正启动,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是 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转变打开了晚清军事近代化的闸门,开始了以军事近代化为中心的洋 务运动此后,晚清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过 30 年左右的发展,在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创 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彻 底性、开拓性、先进性”等特点特别是海防建设,代表了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变革的最高 成就。
从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引发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到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 清王朝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海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统治阶级依然抱着旧传统不放,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他们真诚地相信中国传统 的文武制度具有战无不胜的力量即使作为洋务派领军人物的李鸿章,去过欧洲、美国考 察、参观,也照样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尽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改革派在旧观念和旧 势力的束缚下,虽然敢于部分破除旧传统,却又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致使武器装备和军 事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等方面却少有进步和创新为什么解放思想如此难?美国汉学家兰比尔・沃拉曾说:“只有牢记伟大的中国传统, 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变革的时间进程因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既是民族的骄傲和崛起的 基础,同时也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超越的历史惰性后来清廷推行“新政”时,慈禧太后也承认:“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 字例”指的就是因循守旧清王朝统治阶级是直到遭受甲午战争的惨败后,才痛下决心全面变革整个军事体制的 但如果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历史已经前进了半个多世纪。
塑造军民尚武气质推动晚清军事变革甲午战争使晚清军事变革由“师夷”走向“变器”,由“变器”走向“变道”“尚武”是当时人们一种很朦胧和模糊的认识和提法,实际上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 于崇尚武力,还包含了国防意识、英雄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等等尚武”在各国的军事变革中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传统上“重文轻武”的中国来 说,却是当时军事变革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战争战前,很少有人会预料到,堂堂 天朝大国经过几十年军事变革后,会输给“蕞尔岛夷”但是,过去被中国看不起的学生日本,在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之后,却无情地击败了自 己的老师因此,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刺激相当大,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败得不甘心,败得 不光彩”悲痛之余,人们开始全面、长久的反省与思考,内容涉及装备技术、军事体制、战略 战术、官僚体制、偶然因素、地理环境等许多方面从此,晚清军事变革开始超越物质层 面,进而从政治文化层面来探索中国军事落后、 战争失败的根源,由“师夷”走向“变器”, 由“变器”走向“变道”所谓“变道”,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政 治上的主题是“变法”,文化上的主题是“尚武”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很多中国人奔赴日本学习、考察,探求中国失败之因或进步之路。
1906 年,留日学生已达到一万人左右,其中军事留学生约占 20% 左右这批学生到日本之 后,感觉到了中日文化的强烈反差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国民国防 意识淡漠、军人战斗精神缺乏、长期“重文轻武”文化传统是其中重要原因当年,梁启超看见日本军营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际,场面非常热烈而最震撼 其心魄的,还是其中为新兵题写的标语——“祈战死”梁启超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 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何相反之甚耶!”自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中国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主 战”观点认为,帝国主义非常强大,反抗极其艰难但是,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只 应该誓死抵抗,不应该苟且偷生中国虽落后,但地广人多,只要前仆后继,坚持到底, 最后必然能够取得胜利既走一条“抗击—坚持—胜利”的道路和戎”观点则认为, 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以武力反抗必遭失败,求和是实事求是的负责态度,是真正“爱国” 而主张抵抗则是不负责任的“蛮干”因此,最为明智的策略是放弃武力抵抗,尽早与侵 略者签订和约,然后集中全力搞军事近代化,等赶上西方以后再跟他们较量即走一条“和 局—自强—御侮”的道路。
但是,通过对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史的考察,很多人意识到,以“和”为主的策 略根本不能保证民族的和平与安全因为“和戎”道路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积贫积弱 的中国,靠什么来争取和局?最初,晚清统治者采取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