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黄州作方干.doc
6页过黄州作方干 过黄州 蜻岭一叶独归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横江西去鹤,月明如梦过黄州 词语解释: 黄州:地名,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蜻岭:一种轻便小舟 清乾隆五十年,张问陶赴京应试落第,回乡途中经过黄州,写下此诗诗借用苏东坡《后赤壁赋》句意,以孤鹤自比,抒发孤寂凄幽之情这样构思:一是孤舟浮江如孤鹤独翔,取其形似;二是科场失利,幽幽而归,与苏东坡当年贬滴黄州时的郁闷心理在某种程度相似全诗清幽空灵,如梦如幻,别有情致2.“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假设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 颈联紧接上联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
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 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战〞旧址,在今湖北蒲圻县东北,两者并非一地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为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3.陆游黄州 翻译 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 江声不尽英雄泪 天地无私草木深 此句出自陆游的《黄州》,后人将之书于赤壁陆游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忧国爱民,婉约中不失豪放,直抒胸臆,所以陆游游黄州,观苏轼当然是触景生情“江声不尽英雄恨,天地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以苏轼拟自己,是英雄惜英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考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无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馀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5.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淇 意思是苏东坡说,我在黄州住了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及过李淇呢?那就似西川的海棠虽然好,杜甫也没有题咏过一样 相传苏轼在黄州期间,黄州最著名的歌姬当属李淇可苏轼写诗词题遍了黄州的方方面面,就是没有诗词提到过李淇,就有人让苏轼给李淇题一首,苏轼也不推辞,于是写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