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docx
10页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探析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研究绪论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前提 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1. 土地变革工作标志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开始生根发芽 回顾历史,从英国圈地运动,到法国***之后的土地新政,不难发现当今众多发达国家的崛起,起初都是以土地所有制变革为踏板的我国的土地变革工作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萌发的最直观表现,更是毛泽东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起点 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将主要精力投在了农民革命上,认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的根源问题此时的毛泽东虽然没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农民对于我国当时革命的助推作用,强调农民这一群体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盟友,并且大胆断言,广大农民的支持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最终胜利的必要前提。
而当时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身处困境,他们最为关心的就是生存问题于是,毛泽东便把我国的实际国情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土地革命的理论结合到了一起,将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锁定为首要任务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沿用了此前对农民阶级的正确认识,进一步通过土地革命直接调动农民劳作的意向,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且使其积极拥护我党的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在土地变革工作上没有止步不前,继续探究并推行了土地改革运动,还号召农民要自力更生,努力实现自给自足而我国的乡村政治环境在建国初期仍然有些混乱,夹杂着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甚至存在着宗教势力强于政权力量的现象土地改革运动则颠覆性地改观了我国农村社会的面貌,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等级划分与公共资源占有配比,尤其是重新调整了土地这一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利益的杠杆从少数人向多数人倾斜,使得我国广大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其劳动积极性也因此空前高涨至 1952 年末,土地改革政策全面实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变为历史,农民自身价值观念随之不断升华,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也就更加深入民心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根发芽,从根源上剔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切身利益有了制度的保障;在群众基础上解放并发动了农民阶层,我党的政治权威与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给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政治沃土,我国由此开启了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新篇章。
2. 农业合作化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基本确立 毛泽东坚持对我国农村进行深入研究,在合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相关论述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前苏联的集体化政策,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便由此成形农业合作化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是我党领导的一场社会变革,主要通过各类互助合作的方式,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集体农业经济 1953 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呈现出了复苏的迹象,我党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同时,为了消除我国农村的两极分化,避免资本主义对我国农村的侵蚀,毛泽东决定在这个最佳时机将我国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呼吁我国农民要走出具有封建特性的个体经济,参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集体合作的经营方式,并由此提出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计划 其一,农业合作化需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恩格斯曾经有过论述:"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用强制的办法,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对于合作化概念的理解,列宁和恩格斯有着相同的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部署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要避免粗暴的手段,注重对农民进行启发和示范。
就我国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列宁和恩格斯的先进思想,倡导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要秉承自愿原则,这与我党的作风更是一脉相承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就曾指出: "实际上,命令主义地发展合作社,是不能成功的;暂时在形式上发展了,也是不能巩固的结果是失去信用,妨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之后,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我国广大农村迅速开展起来,作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极为重视这场运动,反复强调自愿原则不可撼动的地位,认为应对广大劳动农民进行细心的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如若采取强制手段,便是对劳动农民的一种剥削,一旦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农民便会进行反抗,那么农业生产必然会停滞,这与我党的初衷相矛盾,更有背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就此为我国农业合作化制定了重要的策略,提醒具体实施人员要根据农民的觉悟程度来确定合作社的建立速度,并在深刻理解自愿与互利的辨证关系的前提下,大力宣传农业合作化的益处,使农民发现合作确实比单干更有收益,从而自愿加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当中 其二,农业合作化应主要依靠贫下中农毛泽东对我国社会阶层的分析非常到位,十分重视怎样区分敌人和朋友,他还进一步总结出我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压迫和剥削,并成功建立新中国的关键,就在于我党竭尽全力团结了一切可行力量。
而想要组织我国过亿的个体经济农户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型,并实现农业技术革新,显然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单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选对同伴为了确保我国农业合作化的预期收效得以实现,毛泽东在对我国当时的农村状况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提出了"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的农业合作化阶级策略贫下中农虽然在土地改革之后分得了土地,但生产资料仍然是短板,他们比富农更加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我国农业合作化的铺排就应该最先组织起这些贫下中农,通过他们的积极性来带动整个国家的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人误以为拥有较多生产资料的富农应该被给予更多的照顾,毛泽东深刻地批评了这类观点,并强调我国的贫下中农比较多,保证多数人的利益,努力提高底层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尤其当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人多力量大"在此是十分明智的思想保障贫下中农的切身利益,可以更深层次地巩固我国合作社,最大程度地发展农业合作化而我国富农数量虽然较少,但往往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思想,他们选择加入合作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这对于我国农业合作化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因此,毛泽东将这类富农视为团结的对象,并指出:"而目前团结他们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强迫他们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还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了"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政策在互助合作的起步时期,有些富农趁机窃取了合作社的领导位置,损害了广大贫下中农的利益毛泽东极为关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走势,并根据最新状况及时提出了相应策略:"在最近几年内,在一切还没有基本上合作化的地区,坚决地不要接收地主和富农加入合作社在已经基本上合作化了的地区,在那些已经巩固的合作社内,则可以有条件地分批分期地接收那些早已放弃剥削、从事劳动、并且遵守政府法令的原来的地主分子和富农分子加入合作社,参加集体的劳动,并且在劳动中继续改造他们"其三,农业合作化的成效决定着大机器的使用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农业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农民很难购置农业机械,更没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这些最终都会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以及粮食产量的供给不足毛泽东认真总结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关系,认为我国在力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集体化、合作化是起点,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是翅膀,并在权衡了前苏联的经验以及我国具体国情之后,于 1955 年提出我国的农业发展要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路线,认为重工业"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
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其四,农业合作化需要统筹规划与合理指导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一场艰巨而又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我党的正确领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我国农业合作化顺利地开展,毛泽东做出了周密详尽的规划,部署所有领导干部分期逐步地落实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需根据客观状况不断调整计划毛泽东尤其关注领导的作用,他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生产合作化上来,提高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视程度,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有及时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良性发展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兴起的同时,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也迎来了春天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更侧重对工业的服务经过对国内外局势全面而又深刻的分析,毛泽东十分清楚,工业现代化的进步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而茁壮成长的农业现代化又可以转身为工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毛泽东用辩证的思维概括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也至此宣告确立 3.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标志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已经成熟 至 1956 年底,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但国内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激增,加上前苏联同期问题火山喷发般涌现,使得毛泽东更进一步对农业问题进行了思索和总结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机械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初步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四化",毛泽东则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坚持将农业机械化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并且强调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最为根本的出路而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农业机械化,实质上就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管理方法、营销策略等替代传统农业的短板,进而实现新型农业的高效率以及高效益 建国初期,我国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机械化程度也相当落后,工农业的发展直至 1953 年才迎来春光毛泽东于 1955 年首次提出要在 25 年内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且号召全党为这个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反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一般都经历了 30 年上下的时间,所以毛泽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定的 25 年时间要求,在没有天灾人祸的大环境下是比较可行的。
同时,毛泽东也意识到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跨越,提议将建设与发展的天平逐渐向技术革新倾斜主要的途径就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设备,并且在一切条件允许的地方使用机械进行生产毛泽东"勤试验善比较,先改良后创造"的生产工具革新思想可谓是深入人心,使机械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稳步的推广在 1958 年 3 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要求全国各地着眼实际情况,努力做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而后,为了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速度,毛泽东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以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犯了左倾的错误这种急于求成、过分冒进的做法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发展,之后的人民公社化和***等运动,破坏了我国工农业的正常发展,给我国农业带来极为惨痛的负面影响,致使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未被贯彻落实毛泽东及时地发现了问题所在,深刻地反思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可以拔苗助长,并且在广泛研讨和反复思考之后,及时做出了重要调整,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战略思想,我国农业机械化重新步入了正途为了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毛泽东还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思想,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以及。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