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后聪明偏差-后见之明研究综述.doc
6页事后聪明偏差-后见之明研究综述后见之明研究综述psychcn 2004 年 07 月 21 日 来源: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204作者:杜建政【作者简介】杜建政 河北师范人学教育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91【内容提要】后见之明指后见判断(可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 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的系统差异,其研究范式人体可分为两类,假定型设计和记忆型设 计后见效应的研究,具有重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文章对后见效应的硏究范式、硏 究结果、及其有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其应用价值加以评述关 键 词】后见Z明/假定型设计/记忆型设计/早知如此效应hindsight bias/hypothetical design/memory design/know-i11-a 1ong effect【正文】人们这样调侃丿力史学者:每当一个事件发生Z后,他们总能找到若T•理由,证明这i事 件必然发生事实上,岂但丿力史学者,每个人(或许可称作朴素丿力史学者)都或多或少地 存在此类心理偏向人们都曾有这样的体验,觉得自己“早就知道”某一•事件(如球赛、 婚姻、选举等)会岀现何种结果但是,如果有人宣称自12 “早知如此”时,别人往往会 对其言谈打个折扌II,认为他不过是个“事后诸葛”。
Fischhoff最早对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做了实验研究[1],在实验中,他向被试呈 现丿力史画片,比如,19世纪英国人与尼泊尔哥尔喀人(Gurkhas)战争的画片在先见 (foresight)条件下,不将战争的实际结果告知被试,要求被试对4种可能结果成为最终 事实的可能性进行评定;而在后见条件下,告诉被试战争结果,然后要求他们假定自己不 知道实际结果,对4种可能结果成为事实的可能性进行评定硏究发现,后见条件下的被 试,较Z先见条件下的被试,对实际结果出现的评定史有把握Fischhoff将后见Z明定 义为后见判断(可得益于事件结果反馈的判断)与先见判断(不知晓事件结果时的判断) 的系统差异1后见之明的研究范式及主要结果后见之明的研究范式人体UT分为两类一类是假定型设计(hypothetical design),如 前所述Fischhoff的研究,其方法为比较两组被试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一•组被试不 知道事件结果,另一组被试知道事件结果,但要求他他假定自己不知道;另一类是记忆型 设计(memory design),其方法是比较组被试的初始反应和冋忆反应,首先要求被试对 事件某些可能结果作出一系列判断,然后,让被试知道事件的真实结果,再要求他们冋忆原来的判断。
我们可以看到,假定型设计的实验情境,很类似于丿力史学考在事件发生之 后进行评论(在此Z前未曾置喙):而记忆型设计的实验情境,则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 们对某些事件作出预测,事件发生Z后,又对自己先前的预测进行冋忆评述Hertwig. Gigcrcnzer和Hoff rage [2]认为,上述两种范式所研究的效应是育本质不同的他们提 议,将记忆型设计得到的效应称为“后见之明”,而将假定型设计得到的效应称为“早知 如此” (know-it-all along effect) o但多数有关研究并未作此区分后见之明在多项不同任务类型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这些任务包括对事件结果的确信程度 判断、二择一判断和数量估计等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政界选举[3]、医疗诊断[4]、 科学实验结果[5]、经济决策[6]、自传记忆[7]和一般知识[8]等从总体上看,后见效应 的幅度很小(根据 Christensen-Szalanski 和 Fob i an Will ham [9]的元分析结果 r=0. 17, 信度矫正后r=0. 25),但此效应极为强固,难以消除Fischhoff和Beyth[10]研究了人们对当前新闻事件的先见和后见判断。
他们在1972年 尼克松总统出访北京和莫斯科Z前,要求被试对可能出现的诸多结局作判断;在尼克松出 访后,再要求这些被试冋忆其先前对每一结局的可能性判断,看自己是否预测准确研究 发现,被试表现出明显的后见效应:对于他们认为L2出现的结果,后见判断比先见判断所 评定的可能性更人;相反,对于他们认为没有岀现的结果,后见判断比先见判断所评定的 可能性更小这就是说,即便是被试内设计,也同样会出现后见效应Fischhoff和Beyth[10]在实验中,明确要求被试:“请再一次填写问卷这一问卷与 两周前测试所用问卷相同写出你当时对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判断”在这种情境下, 被试不会将后见判断谋认为对当前知识的评估,他们会把后见判断看作是对先前知识状态 的准确冋忆和重构虽然指导语明确要求被试再现初始的可能性判断,但并没有减小后见 效丿么DaviesEll]探讨了先见判断的提示对后见判断的影响Davies预期,在被试做后 见判断时,向他们提示其先见判断时的想法,应会减小后见效应在实验中,被试首先阅 读某心理学实验的程序,然后评定出现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两周之后,主试向这些被试报 告实验结果,并要求他们再次评定实验结果。
研究虽然证实了 Davies的预期,呈现具先 见判断的被试,其后见效应减小,但此效应不能完全消除很自然,人们会将后见效应与被试的动机联系在一起但如果认为,被试之所以表现出 后见效应,就是希望自己显得聪明、有远见,则未免失于简单比如,Fischhoff [⑵在 实验中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动机强度,并没有影响其后见效应的人小然而,动机因索似乎是和其他因索共同起作用來影响后见效应的Hell等[8]比较了认 知因素与动机冈素对后见效应的影响实验的百变址为正确答案的呈现时刻、被试对其初 始冋答编码的精细程度、被试正确冋忆其初始冋答可得到的酬金;实验的因变量为被试由 先见判断而后见判断的变化幅度(以百分比为指标)结果发现:(1)初始冋答的可冋忆 程度(由进行初始估计与冋忆初始估计的间隔时间来控制)和初始冋答编码的精细穆度, 这两个认知因素的效应显著,初始冋答越容易冋忆,后见效丿应越小;(2)诱使被试准确冋 忆的酬金与两个认知变量存在复杂的交互作川在酬金较高的条件下,记忆保持的时间间 隔对后见效应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被试对初始冋答进行精细编码的条件下,酬金的简 单效应不显著Hell等认为,对初始估计难以冋忆,是产生后见效应的一个必要条件;后 见效应的人小,依赖于冋忆初始估计的难易程度和所呈现的“正确”答案。
2后见之明的理论解释Hawkins和Hastie[13]分析归纳了人们进行后见判断采用的4种策略:⑴对初始观点 1[接冋忆;(2)锚定于日前观点而调整推断初始观点;(3)认知重构(cognitive reconstruction); (4) 口我表现(motivatcd self-presentation)对初始观点直接冋忆,是被试在接受结果反馈后进行后见判断时,最简单的反应策略 此时,被试在长吋记忆中搜索初始观点,并且作出与其一致的反应然而,被试不能够将 具初始观点完全记住Fishhoff [12]和Wood[14]的研究表明,其被试只能冋忆岀初始评定 的2/3这样,被试就可能采用第二个策略,基于目前的、知道结果后的观点,來推断其 不知道结果时的想法不过,从现有研究结果看,这两个策略在后见判断中并未扮演重要 角色[13, 15]认知重构指被试通过对结果的“再判断”而对先前的判断加以重构认知 重构包括3个方面:证据选样(sampling evidence) x证据评估(evidence evaluation)和 证据整合(evidence integration) o当人们进彳亍判断时,会将坏境或长时记忆中与此判断 有关的证据冋顾一番。
通常,这种冋顾与将细的搜索和辨别加丁相联系但是,由于外部 环境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极为丰富,选择证据往往不能完全在意识控制下完成对后见效 应的解释之一,就是针对引证判断的证据特点而阐发的:一旦人们知道结果,则在随后的 判断中,不大可能去接通与结果不符的信息比如,Slovic和Fishhoff [5]认为,在先见 条件下,各种可能结果都要作为提取线索,证据选样的范围较为宽泛;而在后见条件下, 只有确定结果作为提取证据的线索这样,如果与结果不符的信息有所丧失,再次补充的 信息就会朝与给定结果相符的方向偏移,同样道理,确信程度判断也朝向确定结果偏移证据评估就是说,即便人们认为一个证据与判断有关,往往还需考虑以结果为背景的信 息,才能对其进行评估因为,单纯用此证据作判断线索,结论是模糊不清的举个简单 的例子,C知一个人擅长拳脚,是判断他更不可能被人打死呢?还是更可能被人打死?从 -个角度看,似乎应判断他更不可能被人打死;但从另一旳度看,似乎又应判断他更可能 被人打死如果人们得到结果反馈,或此人技艺超群死里逃生,或无事生非死于菲命,人 们就会立刻将此类证据纳入引起结果的原因,即证据整合,导致后见偏向。
口我表现是指动机性的反应调整也就是说,被试的自我抬举(self-enhancing)和自服 务(self-serving)动机,导致其在后见判断时,有意或无意地作出虚假的反应虽然有研 究表明被试的动机强度对其后见效应没令影响[12],但后继的研究表明被试的动机对后见 效应存在复杂影响,比如,Campbel 1和Tesser[16]发现,被试自我表现需要的迫切程 度,与其后见判断的效应人小,显著相关特别是在事件与自身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服务 动机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川(详见第3部分)Stahlberg和Maass [17]将后见之明归因于元认知加丁,Stahlberg等认为,被试忘记了 初始的估计,只得进行猜测,在已知结果信息的情况下,他们就可能以结果信息作基准, 认为他们的估计人概与真实结果接近最近,Hoffrage> Hertwig和Gigerenzer [18]提出"反馈后最佳重构理论"(Reconstruction After Feedback With Take The Best,简称 RAFT) 0 这一理论有 3 个 基本假设:⑴如果人们不能记住初始判断,他们就会基于对情况的了解重构判断;⑵对 事件结果的反馈会自动刷新人们关于事件的知识;(3)人们会使川刷新后的知识重构其初 始判断,而不是使用先前的知识。
这个理论是说,反馈并不直接影响人们对初始反应的记忆,而是刷新知识重构反应,间接地影响记忆简言之,后见效应不过是知识刷新的副产 品3后见Z明的近期研究热点近期,研究人员对复杂情境下的后见效应进行了探讨比如,在与自身有关联的情境 中,人们并非毫无区别地表现出后见效应,而是有逸择地对有利自身的结果表现出后见Z 明Mark和Mel lor[19]研究了自然情境下自身关联如何影响后见效应他们要求3组被 试对失业的可预见性作岀后见判断,这3组被试分别为:失业工人、虽然失业但仍有事可 做的工人、社区成员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比第二组被试更认为失业难以预见,而 第二组被试乂比第三组被试认为失业史难预见换言Z,随着失业与H身关联程度的增 加,后见效应减小血rk和Mellor[19]认为,这种结果可由自服务动机來解释自服务动机指人们希望接 受有利结果的荣耀和避免不利结果的咎责前者可能助长后见效应(如:“我知道事情会 如我所料,岀现有利结果”);而后者可能有损后见效应(如:“不利结果是不可预见 的,这不是我的错”)失业组被试没有表现出后见效应,是因为他们想冋避不利结果带 给他们的尴尬Louie[20]的研究也证实了白服务动机对后见效应的影响,他们发现:⑴ 得到有利结果的被试表现出后见效应,但当被试不能居功于有利结果时,就不会表现出后 见效应;(2)被试得到不利结果时,不会表现出后见效应,而且他们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