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0800093
  • 上传时间:2022-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论文关键词:佛教杜甫儒家思想诗歌评论论文摘要:进入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繁荣, 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 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深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 对唐代文人及唐代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甫,虽历代 皆标其为儒家理想人格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也难免受到 影响文章从杜甫的身事、作品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对深 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传人我国以来,不断地适应当时的风俗习惯,并 与主流传统文化相融合,在自身的不断调整中,得以在中 土扎根、流传和发展进人唐代以后,佛教得到了很大的 繁荣,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 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深 深地契人中国文化之中,对唐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佛 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 生活情趣等反映到作品中,尤以王络、王维兄弟为典型代 表,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都是坚定的崇佛者,柳、刘以 儒学佛,以佛解儒.同样,杜甫虽被历代评家标榜为儒家理 想人格楷模和正统诗教的代表,但在唐代这样一个思想开 放的大融合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杜甫的意识并未能跳脱 佛教的影响,在其传世诗歌中痕迹多少可寻。

      厘清这一影 响的脉络,了解佛教思想对于杜甫及其创作的影响,对于 深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杜甫出身士族,祖辈的荣耀和言传身教,使其有着极 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他在早年时就抱定“奉儒守官, 未坠素业”的理想,汲汲求政而后,国家动乱变化、个 人仕途失意、西南漂泊十年等,使其心态、思想及作品的 题材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沉郁地关注世情、心系 天下的同时,佛教思想给了他一定的心灵休憩空间儒家 思想和佛家思想以互补、融合的形态呈现在他的身上,也 反映在他心灵畅快激扬时所创作的不朽诗篇里1杜氏佛缘寻踪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但也不乏佛教影 响相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与数名僧人交往,并留下了 相关诗作杜甫的姑母也是一位信仰笃诚的佛教徒在杜 甫为其所作的墓志(《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载:爱自十载已还,致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 处于度门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曹达.毋仪用亨, 家相连行矣杜甫是由姑母一手带大,抚养成人的,而姑母信佛, 并且令全家上下奉行•他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信仰 浓郁的家庭里,并被要求遵行除家人影响外,游宿佛寺、与僧人交往也是接触途径 之一。

      唐人喜游历,寺院常成为文人的游历点、住宿点 在这一往一住之间,必然会和僧侣有所接触、交往与杜 甫交往过的僧人有:巳上人、赞上人(赞公)、上人、文公、 高僧兰若、真谛寺禅师、间丘等杜甫与佛教人物的交往, 在长安时期和秦州时期较为频繁其中,杜甫与赞上人较为投契,过从甚密赞公是一 位高僧,曾为京中大云寺主在杜甫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与 僧侣交往相关诗作中,给赞公的就有九首,数量最多如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之一: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醛溯长发性,饮食过扶衰把 嘴有多日,开怀无愧词黄鹉度结构,萦鸽下采思愚意 会所适,花边行自迟汤沐起我病,徽笑索题诗.这首诗是杜甫初过大云寺时所作,记其胜概寺院深 幽,地清气和,听着悠远浑厚的古钟声声,使人身心沉静 其中扉开复闭,正值斋时,与僧友切磋探讨,谈佛论经, 如食醒酮然,开怀不已黄耐紫鸽,深院春禽《杜脸》: 意适行迟,诗兴动矣.微笑索题,知己会心也[3J足见其 友情深厚.如果说杜甫早期近佛、谈佛为顺势所趋,并未显见深 刻影响,那么,漂泊西南时期则是他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 了解、感悟,甚至产生依赖、栖身想法变化的重要时期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正值净众宗和保唐宗在四川 积极弘法。

      据K历代法宝记》载,宝应元年(762年)无相门 下发生了持续三、四年之久的继法之争,而与杜甫有密切 来往的严武、高适等也曾深深介人此事此外,与杜甫关 系密切的友人岑参、韦有夏、狄博济、李布等,也与净众、 保唐二宗弘法及法争有关•这些深人佛事的友人,对杜甫不 可能没有影响而人蜀后的杜甫,身历数年辗转流离、贫 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家庭生计艰窘再强的爱国心、 政治热情,也难免减弱、失落纹绮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的现实,让其深刻感受到了儒家理想的难以实现,感受到 了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悲凉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巨大冲突,使杜甫产生 了不满,提出了怀疑,甚至写出了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 丘盗肠俱尘埃”的愤怒诗句对现实的失望让其对佛教思 想趋于关注,感到“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 珠,可照浊水源想要更加靠近佛法的光明,沽染其温 暖,引导达到至上真理虽然,杜甫在内心苦闷、矛盾的冲突斗争中最终找到 的,仍是秉持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但是在这一回 归过程中,有了对佛教思想的交流和认同佛家的慈悲、 劝善,对弱者的同情,与儒家的“仁”产生了某种契合,使得他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完成儒释融合,使之作品更显博 大胸怀。

      2作品品读评佛味杜诗中与佛教相关的作品,相当部分是与佛教建筑和 艺术有关,也有与僧人交往诗作,晚年作品才多表现出对 佛教思想明显的兴趣和认同杜诗最早表现佛教内容的,是其青年时游东都洛阳时 所作的的《游龙门奉先寺》: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会都充 满希望这时期的佛教相关诗,多为游历之作庄严肃穆 的寺院,是唐代普遍而又重要的人文景观据统计,东晋 造佛寺i7ss所,后魏造寺30000所,而唐代则造寺446 00 所寺院数量如此之多,规模空前星罗棋布的寺庙、精 妙的建筑和雕塑……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之外,也拥有 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思想对杜甫来说,并不陌生,但在这 个阶段对其思想的影响还是淡泊的裘马轻狂的青年,怀 抱理想,只盼达济天下但佛教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很吸 引他的,是种新鲜的刺激•从其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他喜爱的心情又如《龙门》:龙门横好断,异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我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再如:《题玄武禅师壁屋》: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沦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呜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这些诗句中,对佛寺壁画艺术的精彩描绘,对佛典故 事的熟悉,在佛教肃穆神秘环境下闻钟深思,等等,虽只 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心情,却也足见其对佛教艺术的 喜爱和尊重随着年岁的增长、世事的变化,杜甫的心境和宗教情 怀也有所改变如在杜甫与僧人的交往诗作中,上文提到 过的与赞上人的诗,从“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的 惬意、温馨,转而到“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 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的感慨京城相识的两人,因各自的坎坷在此偏僻的秦州相逢世事的难料,命运的不可知,使 得杜甫对宗教观照心灵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佛教更加关注,还可以从在其《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我住钵官城,兄居抵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天 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软景姜 步修库,而无车马喧•夜阂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澳澳役界 黑,驱驱争夺繁帷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诗中“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惟有摩尼珠,可 照浊水源”等诗句,都显示着杜甫的心境变化,展示他的 宗教情怀,以及对佛教的关注。

      更明确表达出他对佛教向往的,是其晚年所作《秋日 夔府咏怀一百韵》诗中写到“……行路难何有,招寻兴 已专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本自依逸叶, 何曾藉馒侄……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愈……勇猛为 心极,清蔽任体屏金萬刮空眼,镜像未离锂.……”诗中 表达出自己本倾心佛教,对神仙之说不太感兴趣晚年更 多接触佛教教义、佛学思想,感到佛法精妙,力实践之, 以改正自己过去的缺失但是,虽然决心很大,奈何身体 屏弱,只好任其自然因此,离悟道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 就现在的认知而言,还只是空刮盲眼之膜,只捕捉到镜像 一样的虚妄这里既表达出自己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尊敬, 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又表达出自己难以进人佛教世界,成 为信徒这种感叹,还可见其《渴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峰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墉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杜甫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诗中虽只言“妻子”,只 道亲情难舍,但实际上,不光是家人,他还心系百姓,担 心着国家、朝廷的前途,热爱现实生活,因此,无法完全抛弃一切“俗念”,真正饭依一方面向往,另一方面难舍, 诗中的折中打算是:把家在离真谛寺近一点的地方虽然没 法人空门,却仍希望接近。

      虽然看似矛盾,但佛教的慈悲 心、博爱情怀和儒家“民为贵”、“仁”的根本有一定相通, 因此,杜甫在经历内心冲突斗争而回归儒思时,佛教思想 以融合、互补与其中杜甫同情、关心贫苦百姓,也怜悯自然界中的弱小动 物,在诗歌中为他们鸣不平即使他自己也处于贫病交加 的痛苦中,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号呼、誓言这种宽容与 悲悯、博爱与温情、利他与献身的情怀,处处闪耀着人性 的光辉虽然没有大幅谈禅论佛的字句,但佛教意味也显 其中3结束语从杜甫的行踪和相关作品考察来看,佛教与杜甫一路相伴小时结识,知仪式,浅但儒学启蒙扎根深固;青年历世,豪情满怀,游寺结僧,流行趋势,心内无痕却尊 敬喜爱;晚年飘零,感叹佛学深妙,接触密切,渴望靠近 可见,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不 断加深、深化的,却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停留于浅尝, 跚躅于深入.他吸取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向善和牺牲、 献身精神,为我所用,寻求心灵抚慰、支持这些与儒家 精神并不矛盾,从而得到融合佛教之于杜甫,不再是原 来简单的抒写题材,佛教精神得以融入,使其作品胸怀易 发博大为苦难的百姓而泣,为苦难的民族而歌,忧国忧 民的杜甫无法成为佛教徒,佛教却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 的心胸,来承接、理解那巨大的苦痛,继续前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