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精品).doc
10页光明日报刊出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 刊发时间:2009-12-01 07:15:10 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 小] 编者按 钱学森同志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哲人虽逝,但功业永在,风范长存为缅怀和追思这位科学巨子,本报特发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辑录的《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供大家阅读和研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资料图片) 一、关于回归祖国 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年版第100 页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人民日报》(1989年8月8日) 今天我们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觉得无限地愉快和兴奋。
过去四五年来,因为美国政府无理的羁留,归国无期,天天在焦虑和气愤中过活现在靠了我国政府在外交上严正有力的支持,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在舆论上的援助,我们才能安然返国我们向政府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民致谢 ——《钱学森在美国(1935-1955)》,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顶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呢?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1-422页 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3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不爱人民的,也不会不爱国的! ——《致于景元》(1989年8月7日),《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卷第4页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35页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尤其为看到祖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感到自豪!像我这样在旧中国待过的人,总要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在旧社会里,科学是反动统治的点缀品,科学家是洋大人门下的清客,好的时候得些冷饭残羹,弄得你活不成死不了我们也曾喊过什么“科学救国”,但是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而现在呢?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已经初步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已经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重大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能够设计和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企业世界的新科学领域的某些高峰,也被我们攀登了我们的科学技术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日子是不会太远的,多少年来帝国主义者给我们中国人民受的这口气,共产党和毛主席让我们吐出去了! ——《革命的决心》,《人民日报》(1964年9月26日) 二、关于理想信念 记得船到马尼拉(指1955年从美国回国途中——编者注),有一个美联社记者到船上来找我问我是不是共产党,我的回答是:“我还不够格做一名共产党员呢!共产党人是具有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人民日报》(1989年8月8日) 不管今天有些人怎么怀疑马克思主义,不管今天有些人怎样批判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共产主义文明更高阶段的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是真正人道主义的,它确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理想境界。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年来它吸引了千千万万人的原因,无数的志士仁人为此奋斗、献身的原因不管今天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还有多少不尽人意、不文明的现象存在,它仍不能掩盖共产主义文明的光辉这种共产主义的最高文明形态仍是任何一个真正追求人类解放,特别是任何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所应该追求的崇高理想 ——《社会主义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5期 为了真理,一个共产党员是无所畏惧的 ——《致陈信》(1988年10月21日),《钱学森书信》第4卷第291页 事实证明,只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关于“两弹一星”与伟人的一些回忆》,《光明日报》(2000年2月14日) 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大道理的人,是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因而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因为他懂得大道理,“事理看破胆气壮”,他也一定勇于改革创新,不怕艰难挫折他不会贪图安逸,更不会去同流合污,他懂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鲁迅诗句意指在风平日暖的天气中,能高飞远翔的鸟并不让人喜欢;流连于开满香花的小山,是看不见后面高山的——编者注) ——《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研究》1987年第2期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智慧的泉源。
——《致张锡令》(1986年12月12日),《钱学森书信》第3卷第342页 中国的社会科学、哲学工作者中,有两种人我是不赞成的:一种人死抱书本,教条主义;还有一种人盲目崇拜西方,崇洋迷外这都不对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死抱书本,我有亲身体会二十多年前,有一次我们请国防科委政治部的同志讲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讲到科学技术内容,他完全照本宣科我实在憋不住了,就告诉他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他却说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东西,搞形而上学是不行的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指导我们工作,这一点我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人们的经验和社会实践不断深化而发展,所以不能机械地死抠书本另外,现在的情况是有的人在坚持马列主义,而有些人则走偏了路,反对马列主义哲学,这就更不对了 ——《钱学森会见鲍世行、顾孟潮、吴小亚时讲的一些意见》,《中华建筑》1996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当然是科学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不能各行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宇宙概念和现代物理学、宇宙学的宇宙概念必须一致。
古代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辨性质的,可以是唯心主义的,也可以是机械唯物论的,当然也就不受此限制 ——《致兰先煌》(1984年1月27日),《钱学森书信》第1卷第3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法宝,是尚方宝剑,你不要这个东西是要吃亏的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3页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起来的、有实践经验、有学问的人,才能少犯错误,才是有智慧的人 ——《致陈信》(1987年12月5日),《钱学森书信》第4卷第92页 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这在我国是得天独厚的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我的确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在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交叉学科),如若丢弃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瓜了! ——《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我个人认为,一是要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传统,一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立国之本”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6页 我最近读了张岱年教授的文集《文化与哲学》,想到何不考虑把中国几千年文明中的精华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国古籍不可能做全面的分析,那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就应该完成这个任务。
——《致钱学敏》(1989年9月24日),《钱学森书信》第5卷第53-54页 我们今天要深化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定要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要从中抓住时代精神 ——《致王荫庭》(1990年10月4日),《钱学森书信》第5卷第359页 四、关于人的认识 人认识客观世界只有一条路,即实践的路,不然又回到唯心主义上去了 ——《致王义勇》(1985年12月5日),《钱学森书信》第3卷第4页 今天在认识过程中,不但要参考使用自己脑中存贮的信息,而且要使用存贮于人体之外的信息,即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今天的人要认识客观世界不动用精神财富不行,也就是说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综合教育学、科学学、新闻学、体育学、文艺学等等,我拟称之为文化学 ——《致胡岚》(1982年10月23日),《钱学森书信》第1卷第211页 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只研究其当前的情况是不够的,要研究其历史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有两种:渐进演变和急骤飞跃……渐进演变固然能启发人,但急骤飞跃能发人深省 ——《致朱嘉明》(1984年6月7日),《钱学森书信》第1 卷第453-454 页 我接触我国社会科学家们得到的印象就是: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像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那样,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测定的数据出发。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引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这是个社会科学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致吴健》(1984年6月13日),《钱学森书信》第 1 卷第460 页 科学研究必须证实,不能凭空想……科学要从事实出发,并且最终要接受事实的检验不然再“言之成理”也是空的……空想得再美好,也不是科学 ——《致余亚纲》(1987年10月4日),《钱学森书信》第4卷第47-50页 五、关于实事求是 一个人要能为人民做点事,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客观世界 ——《致汪成为》(1988年1月24日),《钱学森书信》第4卷第131页 无论出国考察还是国内工作,只有一条,联系实际空谈泛论是不足取的 ——《致张帆》(1984年10月27日),《钱学森书信》第2卷第59页 理论要搞,但不能空,要结合实际应用 ——《致杨士尧》(1985年5月31日),《钱学森书信》第2卷第309页 我们搞科学必须实事求是,不应许愿太多,那是自找苦吃! ——《致刘奎林》(1984年9月21日),《钱学森书信》第2卷第23页 中国的事难就难在有一个几千年旧习的担子(封建陋习)改革必须搞,但非短期内能全部解决的。
这就是实事求是要大胆进取,又要稳当 ——《致胡传机》(1984年1月16日),《钱学森书信》第2卷第141页 我们改革的决心是坚决的,但也可以看到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不够用了,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致胡传机》(1984年10月27日),《钱学森书信》第2卷第57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能背叛,但老经典著作说的不见得字字是真理,死抱不放这个精神可用五个字来形容:“离经不叛道” ——《致葛全胜》(1989年1月9日),《钱学森书信》第4卷第366页 六、关于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 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 ——《钱学森: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光明日报》(2009 年11 月11 日) 系统科学辩证法实是我说的从系统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系统论的一部分我看其中的重要问题是结构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