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指导:电气控制(环节)模块.docx
6页电气控制(环节)模块训练工具、仪表及器材1 •工具:测试笔、螺钉旋具、斜口钳、尖嘴钳、剥线钳、电工刀等2. 仪表:兆欧表、万用表3. 器材:(1) 控制板一块(包括所用的低压电器器件)2) 导线及规格:主电路导线由电动机容量确定;控制电路一般采用截面为 lmn?的铜芯导线(BV);按钮线一般釆用0. 75 mm2的铜芯线(RV);线的颜色要求 主电路与控制电路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二、安装步骤及工艺要求1. 根据原理图绘制元件位置图和电气接线图2. 检验电器元件规格1) 电器元件的技术数据(如型号、规格、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应完整并 符合要求,外观无损伤2) 电器元件的电磁机构动作是否灵活,有无衔铁卡阻等不止常现象,用万 用表检测电磁线圈的通断情况以及各触头的分合情况3) 接触器的线圈电压和电源电压是否一致4) 对电动机的质量进行常规检查(每相绕组的通断,相间绝缘,相对地绝 缘)3•在控制板上按元件位置图安装电器元件,工艺要求如2(1) 组合开关、熔断器的受电端子应安装在控制板的外侧2) 每个元件的安装位置应整齐、匀称、间距合理、便于布线及元件的更换3) 紧固各元件时要用力均匀,紧固程度要适当。
4. 按接线图的走线方法进行板前明线布线,板前明线布线的工艺要求如下:(1) 布线通道尽可能地少,同路并行导线按主、控制电路分类集中,单层密 排,紧贴安装面布线2) 同一平面的导线应高低一致或前后一致,不能交叉非交叉不可时,应水平架空跨越,但必须走线合理3) 布线应横平竖直,分布均匀,变换走向时应垂直4) 布线时严禁损伤线心和导线绝缘5) 在每根剥去绝缘层导线的两端套上编码套管所有从一个接线端子(或 线桩)到另一个接线端了(或接线桩)的导线必须连接,中间无接头6) 导线与接线端子或接线桩连接时,不得压绝缘层、不露铜过长7) 一个电器元件接线端子上的连接导线不得多于两根实训一:电动机点动与连续转动控制 一、实验目的明确线路中的所有电器元件及其作用;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熟悉起动按钮和停止按钮的结构要求和动作原理;理解接触器自锁触头的作用;接触器自锁的 欠压、失压保护的功能;领会热继电器过载保护的原理和热继电器的接线要求二、实验原理图如图1・1所示SBE\KM
2•按钮内接线时,用力不可过猛,以防螺钉打滑3. 按钮内部的接线不要接错,起动按钮必须接常开按钮(可用力用表的欧姆 档判别)4. 触头接线必须可靠、止确,否则会造成主电路中两和电源短路事故5. 接触器的自锁触头应并接在起动按钮的两端;停止按钮应串接在控制电路 中6. 热继电器的热元件应串接在主电路中,其常闭触头应串接在控制电路中,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起到过载保护作用7 •热继电器的整定电流应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自行整定热继电器因电动机过载动作后,若再次起动电动机,必须等热元件冷却后, 才能使热元件复位(自动复位时应在动作后5分钟内自动复位;手动复位时,在 动作2分钟后按下手动复位按钮,热继电器应复位)四、实验报告内容1. 写出点动与长动的控制原理2. 写出接触器的作用实训二: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一、 实验目的明确线路中的所有电器元件及其作用;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熟悉起动按钮 和停止按钮的结构耍求和动作原理;理解接触器自锁触头的作用;接触器自锁的 欠压、失压保护的功能;领会热继电器过载保护的原理和热继电器的接线要求; 理解双重互锁的原理和作用;比较单重互锁和双重互锁的优缺点二、 控制原理图如图1・2所示QKRMSB3SB1E-0KM2(a)按钮互锁正、 反转控制线路(b)接触器互锁正 反转控制线路KM2(c)双重互锁正、 反转控制线胳图1-2控制原理图三、 注意事项1. 电动机及按钮的金属外壳必须可靠接地(若按钮为塑料外壳,则按钮外壳 不需要接地线)。 2. 按钮内接线吋,用力不可过猛,以防螺钉打滑3. 按钮内部的接线不要接错,起动按钮必须接常开按钮(可用万用表的欧姆 档判别)4•触头接线必须可靠、正确,否则会造成主电路中两相电源短路事故5•接触器的自锁触头应并接在起动按钮的两端;停止按钮应串接在控制电路 中6. 热继电器的热元件应串接在主电路中,其常闭触头应串接在控制电路中,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起到过载保护作用7. 热继电器的整定电流应按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自行整定热继电器因电动机过载动作后,若再次起动电动机,必须等热元件冷却后, 才能使热元件复位(自动复位时应在动作后5分钟内自动复位;手动复位吋,在 动作2分钟后按下手动复位按钮,热继电器应复位)四、 实验报告内容1.写出双重互锁的控制原理2. 比较各种控制方式的优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