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和策略分析.doc
4页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和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一定角度上说,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抽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以直观认知为主,于是,中间就形成了矛盾创设情境,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多从生活实际出发来进行问题概述,然后抽象为数学问题,摆脱了直接设问的干瘪和枯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让学生能从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出发来进行探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情境:“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很多学生在头脑中就出现了攀梯子的印象,却没有思考过梯子的角度和长度的关系,于是,认知出现了冲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被激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情境问题进行转化:(1)既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那就意味着当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为75°时,梯子顶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使用这个梯子所能攀到的最大高度,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Rt△ABC中,已知∠A=75°,斜边AB=6,求∠A的对边BC的长(如图1)。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由sinA=推导出BC=AB·sinA=6×75°.到此由计算器而算得sin75°就可得到BC的长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的问题就可转化为:在Rt△ABC中,已知AC=2.4,斜边AB=6,求锐角α的度数根据cosα=而得到结果为0.4,利用计算器就可得到α的度数约为66°,根据α的满足条件就可知这个梯子是安全的从上述情境设置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当教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后,问题变得更加直接,通过转化,能更清楚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二、组织探究,寻找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需要在探究中构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规律,从而形成知识的构建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关键是要从“角”和“斜边”这两个要素出发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可通过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1.如图2,Rt△ABC中,根据∠A=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它元素吗?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结论:(1)sinA=,推导出BC=AB·sinA=6×75°;(2)cosA=,推导出AC=AB·cosA=6×75°;(3)∠A+∠B=90°,推导出∠B=90°-∠A=90°-75°=15°.2.如图3,Rt△ABC中,根据AC=2.4,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同样设置问题讨论可获得以下结论:(1)AB2=AC2+BC2,推导出BC等于AB2-AC2后开方;(2)cosA=■,推导出cosA=■,进而得到∠A≈66°;(3)∠A+∠B=90°,推导出∠B=90°-∠A=90°-66°=24°.在探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实际问题情境过渡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从“角”和“斜边”两个角度设置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直角三角形中角边的关系。
三、交流展示,形成共识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各个小组以代表的方式来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同时教师再以问题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共性认识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交流展示主要是针对上述步骤中的成果进行汇报,汇报后教师以问题来进行引导:(1)如图4所示的Rt△ABC中三边的关系如何?(2)如图4所示的Rt△ABC中两锐角的关系如何?(3)如图4所示的Rt△ABC中边角的关系如何?学生讨论后交流可得到答案(答案略)四、巩固应用,培养技能学生通过探究,形成了知识的构建,但还处于理论化水平,教师还需通过练习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启发引导式教学提倡当堂学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应先结合教学内容而从基础知识的考查出发来进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技能后,再以实际问题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生制宜,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进行引导,实践中不断丰富、总结,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得到发展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来源3edu第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