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doc
3页第2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学习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2.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以及减法化为加法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学习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方法指导:有理数减法运算先把减号变为加号,再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注意两变要同时进行,将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后,再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运算.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旧知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答:(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阅读教材P20~P2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答: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对于法则内容的理解:(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为:a-b=a+(-b).典例:计算:(1)(-2)-(+10);(2) -;(3)- ;(4)0-(-6.3).2 3(-16)(-115)1 5解:(1)(-2)-(+10)=(-2)+(-10)=-12;(2) -= + = ;2 3(-16)2 31 65 6(3)- =+=-1 ;(-115)15(-115) (-15)2 5(4)0-(-6.3)=0+6.3=6.3.仿例:计算:(1)7.21-(-9.35);解:原式=7.21+(+9.35)=16.56; (2)(-19)-(+9.5);解:原式=-19+(-9.5)=-28.5;(3)-;(+538) (+734)解:原式=5 -7 =-2 ; (4)-;3 83 43 8(-413) (-425)解:原式=+(-413) (+425)=;1 15(5)-;(-347) (+347)解:原式 =+(-347) (-347)=-7 ; (6)|-5.4|-|-8.1|.1 7解:原式 =5.4-8.1=-2.7.学习笔记:提示:在有理数的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减法法则计算.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知识模块二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典例:某一矿井示意图如图:以地面为基准,A点的高度是+4.2米,B、C两点的高度分别是-15.6米与-30.5米.A点比B点高多少?比C点呢?解:+4.2-(-15.6)=4.2+15.6=19.8(米),+4.2一(-30.5)=4.2+30.5=34.7(米).答:A点比B点高19.8米,比C点高34.7米.仿例1:列式计算:(1)3比-2大多少?(2)气温从3℃下降6℃后是多少?解:(1)3-(-2)=3+2=5,∴3比-2大5;(2)3-6=3+(-6)=-3(℃),∴气温从3℃下降6℃后的温度是-3℃,即零下3℃.仿例2:两个有理数的差是7,被减数是-2,则减数是-9.仿例3:甲地的海拔高度是150m,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30m,丙地的海拔高度是-105m,则甲地的海拔最高,丙地的海拔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255米,丙地比乙地低235米.仿例4:较小的数减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B )A.正数 B.负数 C.零 D.不能确定变例:若数轴上的点A所表示的数是-2 ,那么与点A相距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或-4 ,.)1 21 21 2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知识模块二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