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而何欢死而何惧.doc
9页1 生而何欢 死而何惧——观李玉声先生《挑滑车》有感 一 起霸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在网上看了京剧名家李玉声先生的《挑滑车》视频 影像是 1984 年在中央公园音乐厅录制的,不是很清晰,但李先生举手投足之间, 神采焕然,极能打动人朋友劝我写点什么,我自己对京剧知道不多,只是粗 晓点话剧和电影方面的知识,隔行如隔山,如何写得好?朋友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外行人的观感,也算是一份资料,可供内行人参考我觉得他说 得有理 《挑滑车》讲述岳飞与兀术会战牛头山岳飞点将时,大将高宠因不见重 用,愤而“阻令” ,岳元帅令其守军中大纛旗及交战,宋军失利,高宠离职助 战,连挑金将,金兀术兵败撤兵高宠乘胜追击,兀术以铁滑车自山头推下阻 之,高奋力连挑多辆,终力竭战死沙场 《挑滑车》是武生戏中的重头戏,李玉 声先生的父亲李洪春老先生在《京剧长谈》讲解得极好,他老人家回忆杨小楼 先生演这出戏时的种种妙处,让人不禁神往可惜杨老板并无影视资料传世, 而李玉声先生得其父真传,我们或能从他身上看到杨老板的身影吧 《挑滑车》开场是金兵搬来新发明的重型武器——铁滑车,引发战场乌云 密布为了强调铁滑车的气势不凡,有的剧本以十六人推八辆滑车,以显示其 力重千钧,似是个好点子。
通常剧本以四人推四车过场,造成的压力感不太够 滑车走出幕外有一场急急风般的鼓,似乎要造成一种紧张的氛围我以为如果 滑车缓慢推行时伴以这种鼓乐,更能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而且剧情更 为紧凑 现在通行的表演略去了五十年代的剧本中所包含的牛皋进敌营下战书的滑 稽段落,直接就开始了高宠的起霸,这样情节发展更快一些高宠的起霸开始 步伐稳重富有信心,随着音乐节奏加快,舞蹈动作逐渐增多先是高踢腿,后 急速翻身,最后又复归平静有人说这是向台下观众展示武生不凡的技艺,我 认为可能不仅于此至于和整出戏的情节关联如何,又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因2 为既无说白又没有前后的语境关联(context) ,所以不妨等全剧完成后再回想这 起霸的功用 二 阻令 看李玉声先生表演的《挑滑车》 ,一开始戏剧冲突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 而看其他人的表演则并无此感觉我们不妨细细观察李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表 演做到这一点的 眼见着岳元帅在随从的帮助下,爬上了架在一人高台子上的点将台,高宠 站在他左下方,戏剧冲突就在两人之间发生了元帅提起笔来, “众将起鼓听点” ,这时候有一两秒的停滞,元帅似乎在思考如何排兵布阵,鼓声敲个不停摄 影师推近景抓住了高宠的小动作,他摩拳擦掌,不,应该是戏剧表演里程式化 的“摩拳擦掌”——轻轻整理了左右袖口,向前微跨一小步,潜台词不言自明, 论身份,所站八名武将中以他为尊,这首军令的荣耀非他莫属。
然而岳元帅点 了张奎做前站先行眼见击鼓鸣罗司、左右先锋、四路总救应都点完了,高宪 提前迈了一大步出来,潜台词更明显了,只剩下四路总先锋,轮也轮到我了, 没有想到元帅点到了嘻嘻哈哈的牛皋摄影师迅速给李玉声一个脸部特写,他 脸上写满了惊诧和怀疑,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眼珠左右快速移动,而 重重的锣鼓点又仿佛砸在他和观众心上他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几乎站到了舞 台中央,让人能一下子明白他被无视的感受当元帅宣布点将完毕,他怔住了, 张开嘴仿佛欲言又止,手停在整理袖口上,满脸失望神情;而后仿佛下定了决 心,又像受了伤般厉声高声喊:“且——慢——”这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 描摹了高宠从心高气傲地准备受头令,到委曲求全地准备接末令,而当末令也 未接到时,他自尊心受了很大伤害的情形在杨小楼的版本中,高宠的“且慢” 二字和稍后岳飞喊的“且慢”给高宠造成的“惊疑”效果形成呼应(详见李洪 春《京剧长谈》中“挑滑车”一节的讲述) ,让人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而遗憾的是,我看到的剧本和其他演员的通行表演,这一套动作只剩下跨 步出来喊“且慢”的动作,其他都省略掉了没有前面细微的铺垫动作,这一 声“且慢”就显得很突兀,所以也有人把这出戏称为“闹帐” 。
闹乃是无理取闹 之意,而高宠这一声喊,绝非无理取闹,而是有着他非常自然的心理活动做支 撑;但倘若省略了这些动作,心理线索便无可捕捉了要感谢那位摄影师,把3 李玉声先生精微准确的表演一一纳入视野之中也许有人会提到,高宠这些前 期动作,固然可以表达人物内心,可周围人看到这些动作岂有不察之理?我想 这可能与京戏非常灵活的表现手法有关系如果我们把真实分成现实层面的真 实、心理层面的真实与艺术层面的真实(参见俞平伯《漫谈〈孔雀东南飞〉古 诗的技巧》和杨绛《事实——故事——真实》等文) ,则京戏非常重视心理层面 的真实比方说剧中人物会用袖子遮脸来暗自说心理话,或者向着观众说话拉 同情,而同时剧中其他人物都看不见、听不到不过这些方法对于高宠这样反 应很急的人用不上,我们要看到他听到岳元帅话后即刻的反应,这样戏剧冲突 才直接明快而之所以其他剧中人“看不到”他的反应,是因为这些反应是直 指他内心的,观众可以读到他的内心,而剧中人浑然不查,我们才会把同情心 放到高宠身上也就是说,此处高宠的动作是专门做给观众看的,目的是为了 让观众明白他的心意;直到他“且慢”一声喊出,剧中其他人物才会对他有反 应如果强要以现实真实来压缩心理交流空间,则戏剧的感染力要弱很多;观 众没有接受到充分的信息,以为高宠在“闹” ,也就情有可原了。
据袁世海先生所言(见徐城北先生《杨小楼与〈挑滑车〉 》一文) , “由于前 面有了‘下书’ ,所以杨老板这出戏的重点不在‘挑车’ 、 ‘走边’ ,反而在前面 的‘闹帐’ ”……等待于杨老板的,就首先是他出场时的‘起霸’以及高宠阻令 时的话白,……至于后面的开打,杨老板只要‘意思’一下,观众就觉得‘今 儿个真是来着了……’ ” 这说明杨先生和当时观众已经意识到这场戏蕴含着极 其丰富细腻的心理冲突,如果要自然地表现出来,就需要铺垫王金璐先生在 《我演〈挑滑车〉 》一文中提到自己“改戏” ,已有在点牛皋之前跨步的变动; 而李玉声先生更进一步,把前期动作改得更为完整,艺术效果也更为饱满窃 以为将传统戏本改得更动人,好过恪守戏本一字不变,也胜过那些味道尽失的 新编戏,而表演艺术家们一点一滴地改动,如琢如磨,戏才能不断圆满 除了前期动作以外,李玉声先生两声冷笑的表现力也异常惊人高宠先是 屈尊据理请教元帅为何他不能用,元帅说他初到牛头山不明敌情高宠既然固 执地怀疑元帅妒忌贤能,自然听不得这种借口,所以是那种肺都要炸开而喷出 的频率极高的冷笑声;待到他只讨得一个守大旗这种看似重要实则远避战场的 闲差,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怀疑,又是几声冷笑,却是那种极失望的冷笑,李玉4 声先生的笑里分明带着一份苍凉之感。
这两次冷笑,在中国戏曲学校所编《挑 滑车》 (1963 年版)的剧本里,只有“冷笑”两字的舞台提示,而李先生能根 据人物内心变化加以准确表现,便是一种艺术化的创造了;而这种细微处的精 妙演绎,在戏中还有很多 就在这场戏里,整出戏的冲突已明白无疑高宠相信他自己的实力,他渴 望得到元帅的重视和重用;然而元帅似乎对他的跃跃欲试无动于衷,丝毫没有 察觉,更谈不上体察其心思了,所以安排了个闲职敷衍他这种英雄的自我表 现与冷漠的军事纪律的冲突,会持续到下一场正是在高宠剖明心迹时,点出 了全剧的主旨“为大将者,临阵交锋,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这种张扬个性的 热烈性格与岳飞考虑全局的冷静性格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出戏要好 看,岳飞的配合异常重要当年就是李洪春老先生为杨小楼配岳元帅的,懂得 为高宠的表演留下足够的空间所幸这一场里岳飞饰演者和李玉声先生配合默 契无间,主帅点将提笔悬停在那里,镜头马上推到李玉声先生轻微的动作上; 倘若他马上点将,李先生还没有表演完,观众就会失去关注焦点了 这场戏要突出“压抑”两字开始时高宠压抑内心的兴奋要领头令,后来 压抑内心的失望准备接受末令;当末令也没有时,他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出 “且慢”二字;但爆发后还要遵守将士对元帅的礼节, “请教”元帅;元帅给他 不安排的理由,他要受着,只是据理力争;当元帅允他一个岗位,他怀着又惊 又喜的心情去领令;然而元帅竟然安排他去守大纛旗,他突然转身观众,惊疑 表情立现,李玉声先生此时的表演应可与杨小楼先生媲美。
而他两声表达不同 感情的冷笑,则绝对是这种压抑情绪的泄露最后他不等众人而独自先离帐, 则是不愿在众人面前流露真心的表现了高宠的压抑背后,是他高昂的斗志与 体制化的军营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而他最终选择领令,就是因为他时刻意识 到自己的大将身份这一场戏的心理波折,挑战了武生戏所能够表达的准确与 细腻,或许正是杨小楼先生倡导的“武戏文作”的精神难得的是,李玉声先 生将这一“压抑”表演得不瘟不火,眉目之间甚至有一种戏外的动人情绪,这 可能是由于他的人生阅历吧 三 观阵 观阵将一场戏拆成三场,观众并不会觉得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5 观阵的时候,高宠在山顶守着大纛旗,山下岳飞战局不利,这使得高宠终 于抛弃了严苛的军令,下山厮杀一番如果用电影处理,其实也是很方便的, 用平行蒙太奇即可:先是一个镜头给高宠,他面露兴奋之色,然后一个镜头给 山下的岳元帅,他正要和金兀术厮杀;接着一个镜头给高宠,他露出焦虑不安 之色,山下的镜头里,岳飞被金兀术打败;随之是高宠内心斗争戏,要不要违 抗军令下山……这种镜头安排,很适合现代观众要求获得“即时反应”表演的 要求,和第一场一样但在戏剧舞台上表演有困难,观众无法照顾那么多层面 的演出。
于是观阵一场拆三场,先演高宠观看山下阵势;接着是山下岳飞被金 兀术打败;最后一场搬来个小假山作为远景,高宠站在上面,而近景是岳飞落 败;最终高宠从山上跳下来参战了这种设计非常奇妙,将远景戏和近景戏都 呈现出来,当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表现高宠的心理变化所以,要将原本最 早发生的交战戏放到第二部分,而将高宠观战放到第一部分,这样可以引发观 众的好奇和想象——究竟战局如何这种布置无疑提高了这出戏的品质,是为 那些懂戏的听众准备的李洪春先生特别强调了这一场中第三部分“观阵”时 杨小楼先生的表情戏: 他在“观阵”中,脸上的神态非常有戏,一般听戏的只注意岳飞与兀术的 开打,可是会听戏的却注意杨老板险上的戏,他开始是往远处看,表示在山头 看战场,态度是平稳的,相信岳飞会取胜一会儿有变化了:怎么岳飞会败?也 许是诱兵之计?等岳飞再败时,他急了,绝不能让兀术如此猖狂!所以才有不顾 军令私自下山的举动尽管一句台词没有,完全通过脸、眼表述出来了 仅通过表情就能看出如许之多的内容,真要是个会听戏的才成这部李玉 声先生的动作表情也很丰富,焦急处双手相搓,真是到了“摩拳擦掌”的程度 了说到这里,忍不住提一下李玉声先生在《小商河》一出戏中被删掉的“搓 手戏” 。
杨再兴雪天追击金兀术,天寒地冻铁枪冰冷,李玉声先生演杨再兴时搓 手呵气取暖这本是一自然天成动作,因为观众不识,李先生在以后表演里便 删掉了此动作,实在可惜京剧对新观众是有门槛的,需要有行家观众从旁解 说,才让新看戏的观众“恍然大悟” ,并为艺人的设计叫绝李洪春老先生认为 复杂精妙表演是为“会听戏的”设计的,真知灼见呀 高宠观山下鏖战,由内心活动到感叹动作到歌舞,正应了《诗大序》 “情动6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歌舞之际,旁边两位将领岿然不动,自然也是上文提到 的心理空间,正如第三场他们站在小假山上时的表现,观众自然明白这种成规 李玉声先生表演这段歌舞的好处无法笔述,我只能分析一下高宠的三段唱词, 边歌边舞一段,站在假山上两段,看唱词是如何有层次地表达他变化的内心的 第一段重在描画战争氛围,仅在最后一句提到“俺只待威风抖擞灭儿曹” 战争景观又特别强调了高宠山上观战的视角, “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 ,敌人 不但众多,而且扎营一排排, “海潮”的比喻非常富有动感,尽管是静态景物, 我们也知道高宠心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