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观后感.doc
6页一次别离观后感 - 电影《一次别离》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场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考虑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回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渎职和疑心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本来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场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本来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剧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那么,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屡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防止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敏通达,易于沟通,也擅长用钱来解决问题〔比方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根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需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时机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疑心、谎话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外乡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完毕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入的瑞茨是一个忠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那么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饱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比赛,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可以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p 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话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单独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单独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渐渐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历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辉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光阴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破绽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本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豪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正确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根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老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辉,照亮了日常现实 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