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文化:落地的呼喊.docx
3页亚文化:落地的呼喊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2020年第13期文/本刊记者杨皓人类学家不研究村庄,而在村庄里做研究——克利福德•格尔茨亚文化一词,直接翻译自英语单词subcultureo 1950年大卫•雷斯曼提出大众文化和次文 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覆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 值”的人,而次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在当时为热爵士乐)”如今,亚文化 一词已经被普遍认可为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 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 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值得玩味的是,亚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在我国似乎长久地附着于一张污名化之网上, 无论是早些年关于“喇叭裤”的大讨论,还是如今社会对于各种亚文化群体的关注,似乎总是 透露出一种“离经叛道”式的批判视角,而且背后,更是折射出一种悬浮其上的“优势视角”, 从社会大众到学术视野,皆可在其中找到例证刷梗青年“梗”,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哏”,意为笑料、笑点由于某些笑点被捕捉、被意会需 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梗”便成为群体成员的一种“接头暗号”,由此形成了由“埋 梗”“接梗” “玩梗”组合起来的“梗文化”。
换一种更学术的表达,“梗文化”其实是互文 性文本,即在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中容纳了多个文本,它们相互编织交叉,从而释放出无穷意韵, 而理解这样的文本,显然需要若干相关的“前文本”作为基础解释每一个梗,往往需要足够 的“亚文化资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发展中,某款颇为流行的网络游戏社群中,“祖安 人”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梗其源于该游戏一个名为“祖安”的服务器,由于该服务器内的玩家 间流行着动辄恶语相向的交流习惯,“祖安人”一词便渐渐成为了素质较低、脾气火爆且出口 成脏人群的代名词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此的“社群认可梗”,往往只存在于“祖安人”群体 自身内部,亦即是说,理解“祖安人”含义的网民们互相称对方为祖安人,并且并不以此为侮 辱,反倒是有着一种共有的认可与狂欢价值在这样一种意义稍显封闭的亚文化行为中,亚文 化群体之间并不急于寻求他人的理解,更不要求说服别人,而是把很大一部分关注度放在了社 群内的相互取乐,甚至鼓励Jack即是他自己口中的“祖安人”我本身是这个群体内的成员,因为我就是这个游戏而且是这个服务器的老玩家了,没错, 我就是大家口中的'祖安人’不难看出,Jack对于自己的“祖安人”身份并不感到尴尬, 反倒有些许自豪。
必须承认,我们'祖安人'之间确实说话比较粗鲁,但是其实大家并无字 面意义上的恶意,很大一部分只是在宣泄对于游戏失败的抱怨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玩家之 间也早已形成了这种默契,并不会把别人的话当真可惜的是,社群内部的默契并不能向外阐明亚文化本身的社会身份很大的困扰来自于 外界,出于对这种‘祖安梗’的喜爱,我把自己的名也改成了圈子内的话语,然后在与朋 友聊天的时候,也会用到类似的表述但是有时候,无意间朋友或者亲戚看到我们的聊天方式, 就会很反感比如我某次发的一个朋友圈,被我父母看到了,就觉得我的行为很无礼但说实 在的,我本身也就是和社群内的朋友互动而已,更没有冒犯谁的意思,长辈不理解也就算了, 但我觉得真没必要指指点点聆听Jack的讲述,可以发现,在互相熟知且对某一领域相互理解的社群内部,互相刷梗的 行为非但并无恶意,甚至有着某种友好互动的意思,这恰是学者库尔德里所阐述的“媒介仪式 观”库尔德里认为,媒介仪式是围绕关键的、与媒介相关的类别和边界组织起来的形式化的 行为,其表演表达了更广义的与媒介有关的价值,或暗示着与这种价值的关系更进一步,媒 介仪式不仅仅可以表演、呈现既有社会核心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通过共享仪式起到召 唤作用并且媒介仪式因为聚焦“核心”“中心”,从而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建构起了自身“社群 中心”的迷思,这是媒介影响社会生活的潜在力量。
换言之,当社群内部围绕某一主题互相刷梗之际,其实质是展现了一种网民之间“与你同 在”的仪式感,是一群人用热情、纯爱、狂欢建构出来的“社群美学”学术关注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与兴起,势必被学术界发现并仔细观察毫无疑问,作为文化研究课 题中相当重要角色的“亚文化研究”,我国文化研究者也早已著述颇丰,观察其主流研究方法 与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研究方式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试图以高屋建瓴式的传统学术视角观察 亚文化群体的种种行为与背后意义仍然以上一节所述的刷梗行为为例,在批判视角的分析之 下,其主要判断往往集中在轻浮的处世态度、集体狂欢的无意义行为、行为上瘾的病态分析等 等为进一步阐明批评理论在分析此类亚文化行为时的惯常态度,援引某位学者对刷梗行为的 论述:嘴上满口亚文化烂梗终究导致的是年轻人审美的去个性化,快餐化甚至低俗化内容火 不一定真就做得好,只是刚好出现在这个地方迎合了年轻人想要从主流叙事里独立出来又需要 一个群体来获取归属和认同而已我也不认为刷梗做到了个性表达和集体仪式感的统一弹幕 乱刷烂梗恰恰是个体创造力和个性丧失的体现总之不论好坏,目光短浅地吸食亚文化带来的 流量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观察和反思。
第二种研究方法切换视角,更多地以兼容并包的视角来观看新兴事物的兴起其往往站在 中立的角度观察各类新事物新文化,并企图在其中找到对文化乃至社会重新构建的可能与契机 仍然以刷梗行为为例,这一类研究文章往往关注到刷梗行为本身对互联网交流、网民沟通的新 发展,另外,还会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刷梗行为本身所带来的社群认可新可能具体来 讲,刷梗行为尝试给年轻人创造了不同于传统“国家集体”一元化的大叙事神话,反倒是权力 下放至每一个小群体本身亦即是,每一个封闭梗文化的发散社群本身,闭合式地新建了无数 互联网时代下社群话语,一元化大叙事也在年轻人心中自然土崩瓦解,更进一步,多元化的社 会必然得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批判的角度还是兼容并包的文化研究视角,都似乎从未试图真正从 亚文化群体本身出发,去探究种种亚文化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以及背后诉求落地的呼喊任何亚文化现象的出现,在简单的话语表达背后,其本质是年轻群体寻找另一种生活可能 的诗性追求以亚文化鼻祖涂鸦现象为例,当涂鸦与滑板在美国方兴未艾之时,美国社会对之 同样批判有加但与我们如今面临的情况不同,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不少投身其中的研究人员, 走进了亚文化群体的生活中去。
也正是因此,涂鸦、滑板等最早被认真对待的亚文化群体在美 国社会极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得益于研究人员以内化群体的身份做出的悉心阐释也正是 因此,涂鸦从一种充满反叛的地下行为,逐渐转变为被社会所认可的艺术创作行为这其中当 然有一定的过程,但极为关键的是,其发展路径从一开始便已被投身其中的研究人员打通目前我国亚文化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恰在于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术界,虽偶有以开放视野 提倡兼容并包的声音,但真正试图融入亚文化群体,去探寻背后原因,并且在明晰背后原因后, 帮助亚文化群体找到重回主流文化或者帮助亚文化本身整合进主流文化的行为与研究却极为少 见这似乎在无形中鼓励亚文化群体之间形成无数个孤岛,并造成了 Jack 口中所述的无法被他 人理解,甚至极易被他人误解的尴尬现象当然,我们也不要急于把如此困境简单归咎于社会偏见,或者研究人员未充分投身其中 因为任何结构性的分析,乃至本质性的讨论,都有其讨论的局限性与现实限制在某种社会环 境之下,刷梗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某种封闭话语、看重前置性理解,似乎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中同样存在,毕竟“学术俯身”,本身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