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清青花瓷器押印初探.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88965200
  • 上传时间:2023-1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青花瓷器押印初探青花瓷器,始于唐代,经宋、元之发展,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在我国古代的各种瓷器中最具民族特色,享有“国瓷”之誉它以钴作着料,以釉下彩技术装饰器物表面,青肌玉骨、色调明快、品格高雅,集绘画、书法、印章、工艺于一炉,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笔者曾在编辑《中国历代印风》时,列有《明清瓷器押印风》一卷,专收明清以来,装饰于青花瓷器底部、里心及器身上的押印,将这些青花瓷器上的押印编入传统的“印谱”系列中,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是因为无论从艺术形式上判断,还是从它的历史发展轨迹来分析,这些青花瓷押印都属于中国传统印章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明清青花瓷押印之由来春秋战国、秦汉以及后世古匋器上的印迹今天的考古界和篆刻界称之为“印匋”,印匋的出现乃是陶工以印章(印戳),在匋坯上钤印的结果,其手段为抑压诚如与许多专业名词一样,“印匋”只是一个代名词,他的确切含义应该是:钤有印迹的匋器或匋器残片这个词汇当然不能倒置,那样就成了“匋印”,因为历史上确有陶质的印章,二者不能相混人们知道,瓷土在未烧制以前有着与陶土一样的性能,所以古代的瓷器上当然也有印迹或许钤有印迹的瓷片也被纳入“印匋”的缘故,专家们未再给它一个专业名词“印瓷”,然而“印瓷”却并不难见到。

      例如宋代河北磁州窑瓷枕上的“张家枕”、“张家造”、“王氏□□”;江西吉州窑瓷枕上的“舒家记”、“谢”、“郭”、“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等印迹,大抵可称为标准的“印瓷”了(图1)他们的用途不仅包含了古代印匈“物勒工名”的凭信功能,更多了一层广告商标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本卷所收的明清青花瓷押印中亦多见,可窥这一传统习俗早在宋代就很普遍了在宋代的“印瓷”中,还有一种印迹,在宋代以前是鲜见的,那就是纪年印说鲜见并非没有,只是不成气候罢了如战国印匋“十一年以垂”(图2)是资料可查的最早的纪年印汉代《元始元年壶》上亦有仿汉印格局的“元始元年”款(图3)到了唐代内府书画作品上使用的鉴藏印则可看作是地道的纪年印了如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印,唐玄宗的“开元”朱文印宋代帝王多效仿唐代,宋徽宗有“大观”葫芦印,宋高宗有“宣和”、“政观”等连珠印这些印章今天在流传下来的古代书画上可以经常见到其实这种纪年印在宋代的民间亦普遍用于陶瓷上,如宋代陕西耀州窑残瓷上的“大观”、“政和”印迹,均为北宋徽宗耐年号,其布局生动,气势开张,可窥北宋民间楷书印的艺术风格(图4)举出宋代瓷器上的纪年印,那是因为我们所探讨的明清青花瓷押印,主要表现为纪年印。

      不言而喻,宋代陶瓷上的纪年印迹,正可看作是后世明清瓷押印中纪年印的源头了图1宋代瓷枕上的印迹图2战国印匋上的纪年印图3汉《元始元年壶》印款下一个问题是,宋代陶瓷上的纪年印迹乃是以印戳抑压土坯而成,而明清青花瓷押印多为毛笔蘸釉色画成那么宋代是否也有这样的表现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从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黑漆方盘》底部,可见到一长方形款印“上元公用”(图5),表明此漆器为公用之物,上元即指元宵节此款印以浓稠朱漆画成据《太平御览》所载,自五代以来,漆器上的朱书款识便成为行业的一种习俗,其云:晋令曰:欲作漆器物卖者,各先移式吏者名,乃得作,皆当淳漆著布骨,器成,以朱题年月姓名文中“晋令”即指五代石晋之令谕可见五代至宋代,漆器上的款识十分风行,其中许多以印章的形式画成,甚至还有以印章蘸漆后直接钤印出印记者,这种风气直到清代仍然持续着此又可见画印的出现早在明清青花押印问世之前,古代的手工艺行业中已很普遍需要说明的是,迄今为止陶瓷专业的研究者,把陶瓷上的印迹,统称于款识何为款识?其实即指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其工艺加工的手段包括刻、铸、碾(玉器用碾)、印模钤压和直接书写表现效果则可分为浮雕立体式和平面式铭文二大类。

      浮雕立体式款识又可分为阴文与阳文陶瓷上的浮雕立体式印迹和漆器、瓷器上直接书写的(或言画出的)印迹,在款识中堪称大宗,俗称“豆腐干款”,也有雅称“图书款”、“印章款”和“模印款”的明清青花瓷上的印章款识多为用毛笔蘸釉色画成,故也有称其为“押印”、“花押”者就笔者分析,“押”之本义乃是古代在文书、字画、契据上署名或画记号,以为凭信,原也有落款,签押之意而青花瓷器上的款印除官窑工整、严肃之外,大量的民窑款印在用笔上、在简化抽象的表现形式上,都与花押、签押的意味最为吻合,因此“押印”二字也最为贴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认为这些青花瓷押印,并不应仅看作是模仿古代印章的一种形式,而应看作古代印章的一种发展与延伸,只是在表现形式上由立体的浮雕式印迹转化成了平面式印迹,以印模钤压表现转化为毛笔画的印迹罢了事实证明,青花瓷押印作为印章的特殊形式在明清大量出现,并非无源之水,作为传统印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有着其本身重要的时代价值图4宋代耀州窑瓷器上的宋徽宗年号印迹图5《宋代黑漆方盘》底部朱色款印二、明清青花瓷押印的发展轨迹与类别明清青花瓷押印曾经历了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初无定式,明初永乐朝始,在青花瓷器的里心、底部和侧面出现了篆书帝王年号。

      以后明代各朝的青花瓷器上大抵都写有年号款(有些年代如正统、景泰、天顺朝未见官窑年号款),但并不像永乐朝用篆书,而以楷书为之年号款字的内容,不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以及干支年款等排列的方法也不外一行、二行或三行这些年号款到明代宣德年间便出现了印章款,外加方框,框内文字注意揖让照应,无框的印章款也按照印文的方法布置,不过这一时期的印章年款文字还只用楷书民间青花瓷底部的吉语印更是多姿多彩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佳器”、“福”、“长命富贵”等,既有楷书押印,又有篆书押印,十分生动多变一般认为明代瓷器上的押印,均为以毛笔画成,但我们在瓷片收集过程中,亦曾获得一些青瓷碗底,里心釉下钤压“金玉满堂”楷书印一方(图6)按照许多陶瓷著录的记载,明代才出现“金玉满堂”的吉语款,而此印风格却似宋、元这说明吉语印在明代以前就出现在瓷器上了,而且这种钤压于碗底里心位置的落款方式也值得注意此外明代的宜德炉和紫砂陶壶底部,都有印记,前者为制作而成,后者则完全如古代的印匋,以印章直接钤压陶坯底部而成这些同类行业的落款方式很可能都对青花瓷器主要落款于底部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图6宋、元时代瓷器里心上的印迹清初的顺治时代几乎不见青花瓷器上的押印,落款多为楷书。

      康熙时起,楷书印章款渐多,其中干支纪年印亦较多见,如“丁未年制”等(图7)雍正时出现了篆书年号印款,并且不仅仅是用毛笔画出,也出现了以印章直接钤压的浮雕式年号印(图8)从这些年号印的排列形式看,雍正时代的青花押印已成定式六字式为三行,写为“大清雍正年制”;四字式分二行,写为“雍正年制”以后清代历朝青花上的年号印,基本按此定式不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清代篆书押印的大盛时期早在顺治时代以钴作着料写款就已突破了青花瓷器的范围,在青花以外的黄釉、蓝釉、红釉、粉彩等其它色彩的瓷器底部,也通行以“青花”色彩写款与此相反,在清代还出现了另一种突破,即在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以红色画款很可能是以红色画出的押印更接近于书画上的朱色印章之缘故,于是清代瓷器上的押印虽以青蓝居多,但红色也不在少数至于以印章直接钤压于器底的浮雕式款印,更有在印字上涂黄、涂金者咸丰时期红色款印渐占上风,至同治时期民间更为风行,甚至以印章直接蘸上红彩,印于器底、里心等处,这类款印多呈现出因蘸色不均而缺笔少画、局部模糊不清的现象,并留下因蘸色过重而出现的挤压、粘连痕迹图9)如果将上述明清青花瓷器上的款印以表现手法加以归纳,则可分为二类三种:图7图8图9第一类为平面式款印。

      一种是以“青花”(钴)色或红色画出款印第二种是以印章蘸上红色后在瓷坯底部平面上钤印,这种表现手法与印章蘸印泥后在书画上落款无别第二类为立体浮雕式款印即以印章在瓷坯上钤压成凸出的印痕,再涂以色彩历代印章的文字内容十分丰富,相比较而言,明清青花瓷押印的文字内容要简单一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纪年印其中以历代帝王的年号印为主部分时代出现了干支纪年印二是吉语印吉语印多为“富贵长春”、“长命富贵”、“万福NFDB8同”、“金玉满堂”,以及“福”、“祥”、“顺”、“吉”等,而专一为青花瓷器所用的“玉堂佳器”、“富贵佳器”、“上品佳器”、“佳器”、“美玉于斯”等吉语,则更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品格三是斋馆堂号印这类款印中工致者多为皇室贵族的专用印记如“体和殿制”为慈禧太后的专用器款印NFDB9竹主人”为道光皇帝未登位前专用瓷器的款印登基后又使用过“慎德堂”、“颐寿堂”等御用款印其它像“行有恒堂”,为定王府的专用瓷器款印有的这类款印还加上“珍玩”、“珍贵”等词,俨如文人在书画上所用的鉴藏印民窑的堂号印记,则往往含有吉语的成份如“和”、“合”、“泰”、“兴”、“德记”、“利生”、“祥元”、“元吉”等。

      图10)这些押印,一方面摹仿官窑的“大清××年制”的六字印式,一方面将“大清”、“年制”符号化、抽象化,而仅仅突出中间的堂号看上去既是堂号印记,又是吉语;既像年号印,又兼有商标的功能,真可谓一举数得图10图11四是监造者姓名印这类款印官窑、民窑都有,监造者中也包括著名的工匠官窑如道光、同治年间的“王炳荣”、“李裕成”,皆以印章在瓷坯上钤出浮雕式印迹(图11)民国时袁世凯篡位复辟,曾委任郭世五为陶务署监督,赴江西烧造“洪宪”帝号御用瓷器,故当时的瓷器上留有“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的印记至于民窑中常见的各种姓名印,或在监造姓名后加上“造”、“记”等字,或只押上一个姓氏这类款印常常也与堂号印一样,兼有商标、广告的功能除上述四种内容外,从明代晚期的天启、崇祯时期起,民窑就盛行不可识的花押印,大体为摹仿篆书印文的变体工匠不识字,初始也许有个参照对象,经常久的讹变至完全抽象符号化尽管这些符号在工匠眼中可能都是有一定意义的记号,但“局外人”也许完全不识我们在排列收集到的青花瓷片时,注意到这一现象,将“富贵佳器”和“福”二种押印的讹变过程加以展现,(图12)不难发现其主要讹变方法是减省某一部首,或将某部首抽象符号化,以至完全脱去原形。

      清代民窑的篆书年号款印也大多采用这种讹变的方法,那些完全抽象化、符号化的押印,今天已无法解读它的原意,但许多仍保留着摹仿篆书年号印中六字印式和四字印式的基本形态此外也有许多押印上的特殊符号,可能运用范围不广,只是某个阶段或某个窑址的代号而已图12富贵佳器三、明清青花瓷押印的艺术风格明清青花瓷押印作为古代印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其多以毛笔画成,因而既不同于古代金银铜质印章特有的凿刻、铸造之趣味,也不同于明代文人篆刻勃兴以后在石印上追求的刀味和金石趣青花瓷押印出自画工长期熟练的用笔,因此它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写”味和“笔意”之趣其基本特征一如印章的设计稿,因而揭示了明清以前历代印章在制作过程中曾经有过而又从未得到展现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所表现的美,却因载体的转化,和制作工艺的转化——由刻、铸、钤压转化为写画,在青花瓷器上得以展现出来青花瓷押印的艺术风格,由于其实用对象的不同,在官窑上的表现与民窑上的表现风格距离较大,中间层次——民窑仿官窑的风格介于二者之间官窑款印大体正襟危坐,十分工整,无一笔懈怠,官窑的楷书押印既表现出画工的行业风气,也表现出各时代的规范模式比较而言,明代相对自由一些,而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宋版书上的“宋体”字做为楷书款印的定式。

      图13)这种印章亦非前朝未有,早在宋代的纸行、布行、伞行就出现过类似“宋体”字的印章,如宋代浙江海盐金粟县金粟寺所产藏经纸(又名“金粟笺”)上就可见到①(图14)由此可见早在宋代这种楷书印就在民间流行了图13图14宋·金粟笺纸上的宋体字楷书印清代雍、乾、嘉、道盛行的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