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丞相三辨.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227674944
  • 上传时间:2021-1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5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丞相三辨黄邵震?〈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诗集?指南录?的序文,写于德祐二年〔1276年〕夏五按序文所说,这一年,文天祥出使元营,后被扣往大都,他在京口乘隙逃脱,历经曲折,终得南归指南录?所辑录的即是这一时期的诗作,诗集的名字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文天祥强烈的南返之意诵读此文,几多慷慨,自然会深深被文丞相的“磁针之心〞所震撼但细读之下,还是会对其文其人产生一些疑问从京口逃脱的文天祥为什么先选择往北走呢?文天祥“生以有为〞的抉择,有没有矫饰的成分呢?他矢志不渝的“忠心〞是不是愚忠呢?答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一番认真仔细的功夫辨一:逃归路线的南与北读?后序?我们不难发现,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随后被元军从临安〔杭州〕城外押往大都〔北京〕,在京口〔镇江〕,文天祥得到时机逃跑,他渡江到了真州〔仪征〕,后因为维扬帅李庭芝“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只得“出没于长淮间〞,最后走水路出海到了永嘉〔温州〕也就是说,在镇江出逃之后,文天祥并没有立即南归,而是先北渡长江到了仪征,最后才由水路南返那么,“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为什么在获得自由之初却选择往北走呢?首先是客观原因,即当时江苏南部已经被元军占领,文天祥不可能走陆路返回。

      根据?宋史?记载,德祐初年“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到了德祐二年正月十八,元军已进驻距临安仅三十里的皋亭山也就是说,元军是从南京渡江,占据苏南,一路进军到浙江杭州的在?指南录?卷二中,有?过无锡?和?过常州?等诗,而文天祥在?后序?中指明,卷二收录的是他被元军从临安城外押往镇江这一路的诗作也就是说,元军押送文天祥等人去大都,是取道无锡、常州的在无锡,文天祥被关押在四周都是水的“黄埠墩〞上,写下“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这样的诗句来明志在?过常州?中,他写有“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的句子,可见元军不仅占领了常州,甚至还有大肆的屠戮由此亦可证明,当时的苏南地区已是沦陷区而江北扬州一带,还有“東阃〞,即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在,真州、扬州等城池也还在宋军手中所以,文天祥无法直接从陆路南归,最好的选择理应是北渡长江当然,还有主观原因,即文天祥想联合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举兵当时的淮东制置使是李庭芝,淮西制置使是夏贵,两个制置使辖制着皖、苏两地的大局部宋军由于元军的围困,他们与临安、他们彼此之间联络出现问题,各种消息难辨真假,“东西二阃〞对战局难以清晰把控文天祥认为自己这一路所掌握的信息,有助于两位制置使洞悉全局,制定战略战策。

      所以,文天祥在?后序?中说“以北虚实具告东西二阃,约以联兵大举〞,还说“中兴时机,庶几在此〞南宋淮东路首府在扬州,与镇江一江之隔,文天祥的首选自然是扬州在奔扬的途中,他首先到了真州〔仪征〕,见到李庭芝的属下,真州守将苗再成据?宋史?记载,苗再成见到文天祥“喜且泣〞,并说“两淮兵足以兴复〞,这和文天祥的想法很契合,所以文天祥“即以书遗二制置,遣使四出约结〞可惜后来有谣言说文天祥是元军派来说降的,当时局势波谲云诡,派出议和的几波大臣不是逃走就是投降,守在扬州城内的李庭芝无法区分真伪,采取了“宁信其有〞的态度,命苗再成杀文天祥,苗不忍,放了文这才有了文天祥后面的逃亡李庭芝和苗再成都是矢志抗元的英雄,最后都英勇不屈而死,夏贵却不战而尽以淮西之地降元宋史?说“二阃小隙,不能合从〞,恐怕横亘在李夏二人之间的,不是“小隙〞,而是“大义〞所以,即便李庭芝相信文天祥,文天祥所谓的“连兵大举〞“中兴时机〞,恐怕也不会实现辨二:生以有为的诚与矫在?后序?的下半局部,文天祥用22个死写了17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其后,他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幸生也何为?九死一生地活下来,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仅他自己需要一个答案,当世的人甚至后世的我们,都想要听听他的答复。

      文天祥说,他活着是为了“从王于师〞“血九庙之耻〞,是想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说,他选择的,不是胆小怕死的“贪生〞,也不是保全名节的“轻死〞,他“求生〞是要“将以有为也〞那么,文天祥“生以有为〞的抉择,是发自热诚之心还是仅作矫饰之姿呢?这个问题,很难从?后序?本身找到自证来答复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要做出评判,就需要我们去考查文天祥一生的行迹,知人论世,看他在说此话之前是否早有此志,看他在说此话之后是否终能践行,而不能仅凭此时此地的“幸生〞来武断考察?宋史文天祥传?,我们发现他少年时期,即立志效法先贤文天祥“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从此,文天祥就立志要成为和先贤一样的“忠臣〞他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死后不置身于那些受后人祭祀的忠臣之间,就不算大丈夫青年时期,文天祥状元及第,写的是一篇“忠肝义胆〞的文章按?宋史?,二十岁,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殿试策论,一挥而就,宋理宗“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称赞他的文章“忠肝如铁石〞而立之后的壮年,文天祥更是刚正不阿、忠心如初入仕后,他屡次因为直言被贬三十七岁,他因为挖苦权臣贾似道被弹劾。

      德祐初年,元军入侵,朝廷“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捧诏涕泣〞,组织了万余人军队,并“尽以家赀为军费〞其实,选择“南归〞本身已经是一种“忠心〞的表现因为在当时,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或投降按?宋史?,“未几,宋降,宜中、世杰皆去〞,按?后序?“吕师孟构恶〞“贾余庆谄媚〞以当时的情形,南归是更大的风险,是不“利〞的,能南归就是因为有超越“利〞的“忠〞文天祥南归后已是中年,忠义之心更炽他于景炎三年被俘,至厓山,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将张弘范劝他投降,他答复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于是被遣送至京师囚京师期间,文天祥写下?正气歌?,有言曰“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至元十九年,元世祖召见文天祥问“汝何愿〞,文天祥答复“愿赐之一死足矣〞,随后沉着赴死,“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死时,文天祥四十七岁毋庸置疑,贯穿文天祥生命始终的,即是一个“忠〞字从立“忠〞志,到写“忠〞文,再到行“忠〞事,最后尽“忠〞心,文天祥一生的行为足以证明他“生以有为〞的一片热诚他既不“贪生〞,也不“轻死〞他所追求的“生〞,是“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的“生〞;他所期待的“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死〞。

      辨三:耿耿忠心的愚与义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5岁的宋恭宗被俘7岁的益王被立为端宗,改元“景炎〞此时,文天祥已南归,拜右丞相后来,端宗在逃亡途中惊病交加而亡6岁的卫王赵昺继位,改元“祥兴〞〔1278年〕当年十二月,文天祥被俘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厓山海战兵败,背着帝昺赴海而死,南宋彻底灭亡四年后,文天祥南面就义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南宋末期即位的都是“孩子皇帝〞,南宋大势已去,苟延残喘;而另一方面,元世祖忽必烈却是雄才大概,野心勃勃,元朝方兴未艾,大有可为那么,文天祥这种至死不渝的忠心,到底是“愚忠〞还是“忠义〞呢?文天祥的生卒年是1236年至1283年,而南宋开始抗元到被元灭亡的时间是1235年至1279年可以说,文天祥的一生和南宋的抗元始终纠结在一起他的矢志抗元,由于“忠君〞,更源自“爱国〞据?宋史?,宋恭宗被俘后,文天祥“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拥立7岁的益王继位指南录文信国公纪年录?中记载,元丞相孛罗就曾责难文天祥“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文天祥答道:“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古代忠君与爱国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在文天祥心中,“国〞〔社稷〕确实是超过“君〞的。

      这就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是“愚忠〞了进一步说,文天祥的“忠〞不仅不“愚〞,还包含着“智勇〞宋史?载,德祐初年,文天祥奉诏勤王之时,他的朋友曾竭力劝阻,说他“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是这样答复的,他说:“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在天下群豪无人应诏勤王之时,文天祥敢于为天下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大勇〞文天祥自己的理由是:“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那么社稷犹可保也〞他希望能以忠义感召天下,能凭忠义立谋济功他比别人多看一层,多想一层,这是“大智〞正是这份“大智大勇〞,给了文天祥巨大的支撑力量,也区别出他与那些“愚忠〞之人的巨大不同,真正突显了他“忠义之心〞的内涵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宋史?,在?文天祥传?的最后这样议论:“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沉着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元人明白文天祥追求的不是“成败利钝〞,而是“信大义于天下〞,他们用儒家最高理想的“仁〞来评价他。

      读罢这样的评语,我们可以说,文天祥一生抗元,但他的敌人恰恰是最了解他,最尊敬他的事实上,儒家的“仁义〞理想正是文天祥内心真正的信仰,是他“忠〞的本质毫无疑问,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士人〞所能表达出的最高思想境界;不仅如此,文天祥对自己信仰的执着和践行,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可以仰止的高标文天祥死后数日,他的妻子欧阳氏收尸,在他的衣带中发现藏有赞文,文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丞相的一生,生而有为,死得其所,真正可以说是“仁至义尽〞“庶几无愧〞了行文至此,我们不禁想问:如果把像文丞相一样的人从中国的历史中抽去,那么,整个中华民族可还有脊骨?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卷四一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2】邓碧青.文天祥诗文选译〔修订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1.【3】文天祥.指南录[M].吴海发,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4】龚肇兰.?指南录后序?教学琐谈[J].中学语文教学,1980〔05〕.【5】傅毓鈐.疾风知劲草——读?指南录后序?[J].语文教学通讯,1981〔0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