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基本知识与思考题资料要点.doc
37页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基本知识I.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2•“文学” 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3. 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4. 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5. 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 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6. 先秦诸子小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7.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8. “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9. 《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10. “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II. 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 “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12.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13. 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 “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 史公口序》14. 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15. 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硏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16. 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 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17. 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思考题%1.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 这一吋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2) 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3) 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1. 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1) 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 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 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轲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 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2) 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 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3) 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 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 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 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 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1. 《尚书》“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 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 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飙》,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 《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 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小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儈》)2) 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 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 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 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并重五、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1)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 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Z志此说是 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 拓廉其理论内涵2) “知人论世”出自《盂子•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 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 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 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 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六、 墨子“三表法”1) 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 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 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 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FI前的现实 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 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七、 庄子的文学观(1)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 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庄周梦蝶”即是物我 两忘的艺术境界2) 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 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 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3)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 “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 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 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 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 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八、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1)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萇所撰《毛诗故训传》在 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i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 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 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3) 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 化下”和“下以风刺上”《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 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4) 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 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 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九、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1) 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 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 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 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意思是: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2)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 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1) 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2) 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 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3) 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反对贵古贱今《论衡•案书》:“才有浅深, 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4) 关于作家的吊德修养问题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论衡•超奇》)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5) 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主张通欲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 纪》)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2.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 影响的产物4. 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5.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 成就9.1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11.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蝶的《诗品九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18.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 文利害之所由”。
21. 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22. 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23. 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 碑、诔、铭、箴、颂、论、奏、说27.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28. 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31. 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顒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32. 最早捉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蝶的《诗品序》唐代的《文镜秘府论》 才将“八病”完整列出33. 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36. 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 影响37. 鲁迅说:“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