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年高考作文的特点.doc
2页1吹尽狂沙始到金——2003 年高考作文全国卷透视江苏省阜宁中学 刘晓晔在美丽的道德光环消退之后,今年的高考作文终于以其朴实而不失个性的面目出现在广大考生面前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样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话题确实令人难以料想,而它所显现的特点也值得我们作一思考一、作文命题的人性化写作中应当体现人的价值、判断、意识、观念等等,因为这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本次作文命题显现了这方面的思想1、命题材料推陈出新这次作文的材料来自于《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智子疑邻》 ,中学语文初中教材曾经选入材料推陈出新,命题机智合理,有着浓郁的人性化色彩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改变前两年的“仿真材料”所产生的不良导向,有利于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再认识、再评价,而且还有利于教者和学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03 版《大纲》第一页) 2、命题思想合乎人情由于高考作文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在作文材料中渗透进“人”的意识是很必要的从命题思想看,今年的高考作文人情味浓了,其导向在于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检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强了,对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操作平台使他们有了一显身手的余地;思考的问题与现实的距离近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文材料中的提示语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关注社会、忧患现实的作文若能挖掘出一定的深度,应当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
二、操作空间的多元化《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第 11 条指出:“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应该说,本次作文命题能够为考生提供这么一个多元化的操作空间1、情感倾向的广阔性前两年,材料所暗示的情感倾向是单一的,或选择诚信,或选择救人,学生想冲破这道德的“篱笆墙”不仅要有勇气和胆量,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今年的话题则摆脱了往年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感情的亲疏远近,认知的是非对错,都有可能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学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情感空间2、话题内容的丰富性首先, “感情的亲疏”本身就是一个变量,是不确定的,感情的远近亲疏可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结果其次, “对事物的认知”又是可变的, “认知”是一种认识活动,认知的结果存在着是与非、对与错、深与浅之别其三,话题的前后内容存在着辩证关2系,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深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不存在由此及彼、非此即彼的唯一选择正面叙写、反面阐述都是可行的故而今年话题作文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操作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善于思考的学生一定能游刃有余,展现才华三、审题立意的艰难性话题作文本就没有回避审题,每年总会有人觉得审题难。
但由于这一试题面对的是全国考生,因此说如果有太多的人花太多的时间用于审题立意,并最终仍未能切准话题,那就说明话题本身还是有瑕疵的1、话题字数的冗长前三年高考,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判断句, “诚信”是一个词, “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理解起来都比较容易而今年的题目则是由一个十一字并列短语构成的,一个“和”字将两方面的思想内容联系在一起,不仅理解时要动一番脑筋,而且内涵的不确定性会使一些考生无从下手这就如初次吃螃蟹的人,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这里还包含着能力因素只有长期积累、勤于思索,才有可能准确地切入话题,并最终品尝到鲜美的“蟹黄” 不可否认,今年作文阅卷中,一定会遇到一批内容空泛、不知所云的垃圾作文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抓住了蟹腿或是蟹肚脐,或者正满脸无奈而又痛苦不堪地啃着大螯2、话题存在着误解的可能仔细阅读作文材料中的这句话:“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这个”二字是在提醒考生:话题只有一个,思考问题时必须把握话题的轴心,要注意到前后内容的关系倘若只取其一面,不及另一面,肯定是不合要求的结果如何?实在难以料想我估计,会有不少同学在此栽了跟头。
刘禹锡《浪淘沙》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我想,如果把去年的高考作文喻为只能供奉于廊庙中的美玉的话,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则是千淘万漉后得来的金子虽然它还不够精纯,还有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对命题者还是怀着深深敬意的因为,我们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便会发现,今年高考作文的价值不仅仅在其本身,尤为重要的是,它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