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一个被开除学生的反思.doc
3页对一个被开除学生的反思——刘香琼一、学生情况简介11民航班,某男生,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抽烟成瘾,吃过K粉,摇头丸;平时自控能力较差,上课睡觉;社会上结交不少行为不端的所谓“朋友”,后被学校开除二、个案分析该生高一在我班,我也一再找他谈心,开导他,可是成效不大,他曾经说过:“怀疑所有人,讨厌父亲和后母”他一再违纪,最终被学校开除对于该生,我也在总结,像这样的学生,究竟如何教育?我把他犯错的根源归结为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该生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社会因素:该生结交的社会朋友很多,有一次周末返校迟到,说是和朋友喝酒聚会,这些社会朋友有几个经常被派出所传训(这是我与该生爷爷交流后得知),这些社会朋友可能是诱因,致使该生不能自拔社会的不良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渗入该生的主观意识,并日渐增强到了职高,学习压力不大,也更加容易染上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许多反面的东西,往往一拍即合,而且特别起作用2、家庭因素家庭的变故,家庭缺乏温情,后母对他有歧视,对他不闻不问,使他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父亲对他的教育很少,很多事都由着他这些导致该生具有较强的自负意识,以我为中心。
而在学习上不努力,常旷课;自我要求不严,感情放松,学习松弛,把物质和生理上的刺激作为主要追求,这样就易于产生各种不道德的行为3、学校因素由于我们学校后进生较多,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方法简单,以训斥、请家长、停课、送学生处等为主要形式或放任自流,完全不管;或管得过多、操之过急、要求过高前者使学生无所顾忌,后者使学生感到失去希望,破罐破摔结果造成他们的情绪逆反和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二)、自身主观原因该生的大多数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其实他的不良行为早已形成,在进入我校时仍未转变他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使他易于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由于环境的改变,到了职高,从原先较为分散孤立的状态变得相对集中,联系面增大,日趋活跃通过校园传染,往往使不良行为有增无减 由于以上内因的存在,加上各种不良的外部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逐步的潜移默化,就容易使他退步为“后进生”,而且越来越严重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自控能力出奇的差,明知故犯该生犯错根源在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容易随风倒,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这使得该生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碰到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一年后我再反思只靠严厉的训斥批评,一再的惩罚已经意义不大,关键还是在心理上指导,行为上疏导,智力上帮扶,简单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再加上生活中受到的重大挫折,如家庭变故,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不可避免地要积累一些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机会,那就很可能使人陷入心理障碍,易走极端有很多精神病患者正是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思想压力造成的可是学生呢?学生的思想压力用什么来排解?职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非常敏感的年龄,一旦陷入思想心理的重重压力之下,若没有外界的帮助是很难从自我封闭中走出的根据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两种极端行为:一是进入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中不能自拔,最终对生活失去足够的信心,甚至有一些会因此走上不归路;二是突然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放得很开,抛弃自我,在性格上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自暴自弃,像个案中提到的这个学生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首先班主任要将“做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遇到这些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方法简单,以训斥、请家长、停课、送学生处等形式,结果造成他们的情绪逆反和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借助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疏导,健全学生人格二是教师要放下架子,给他安全感,走进他的心灵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在说假、大、空话,而是在与他真心交流当发现有的学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三是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教师一旦发现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教育,将其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如果对学生的问题,仅作片面的评价,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引起对抗,使学生走向极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心灵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