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2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doc
7页浙江省杭州市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2.2等差数列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等差数列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第1段落10 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 5 分钟1. 通过具体实例的研究,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2.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3.知道等差数列的分类一、等差数列的定义1.文字语言表示2.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语言表示()3. 分类: ,递增数列 ,递减数列 ,常数数列1. 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递推公式1分钟)2. 教师举例,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3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公差,记做d3分钟) 3. 完善上述定义,明确关键词2分钟)上面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公差依次是 , , 3分钟) 引导学生在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时候应注意什么?强调:“从第二项起” ,这是为了保证每一项都有前一项(哪项没有前一项?) 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被减数和减数顺序不要弄错(这里体现了等差数列的基本特征);4.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等差数列的定义。
其本质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5. 提问:等差数列的单调性与公差的关系是什么?(2分钟)第2段落 13 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 6 分钟1. 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了解等差数列公式的推导方法,体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2.学生继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数学能力二、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 提问: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那么如何表示呢? 2.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求通项的方法,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5分钟)估计三种推导方法学生不能全面,教师适时补充5分钟)归纳方法1:不完全归纳法 方法2:累加法 方法3: 迭代法3. 公式理解:(3分钟)只要知道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通项,然后可以求任意项;通项公式含有四个量,已知三个量,第四个量可以通过方程求出即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第3段落 20 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 9 分钟1. 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通项公式,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用“知三求一”来求解相应的数列问题2.了解数列的函数特征3.体会数列中的方程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三、 应用和探索例1已知等差数列18,15,12,9,...写出,-279是否是这个数列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练习例2: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思考:若是,首项和公差是?等差数列和函数的图像间有什么关系?1. 学生思考,尝试求解。
教师板书,规范写法和归纳要点4分钟)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请2个学生展示明确:知三求一的基本量方法和方程的思想6分钟)3. 估计题2 的做法比较单一,教师引导思考和的关系3分钟)4. 例3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分析:判断是不是等差数列,就是要看是不是与n无关的的常数5分钟)结论:这是判断等差数列的第二种方法5.等差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研究它和一次函数的关系以及图像表示2分钟)第4段落 2 分钟其中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 1 分钟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总结反思本节课在知识、方法上的体验、收获四、 小结一个定义:三种表示方法两个公式: 通项公式,性质公式三种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 递推思想三种方法:五、课后作业1. 小结所学,形成体系2. 作业布置 必做题:A 作业本P28-29 B补充题: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是第一个大于1的数,求公差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6,求课后反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