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重论:封建社会早期经济的引擎——《管子》宏观调控经济思想管窥.doc
14页轻重论:封建社会早期经济的引擎——《管子》宏观调控经济思想管窥南方论刊?2008 年第 3 期学术之窗轻重论:封建社会早期经济的引擎《管子》宏观调控经济思想管窥方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 《管子》一书极为垃重探讨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商品流通领域.并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轻重理论体系.从《管子》有关轻重论的经济方面进行搜证,是为明确轻重论如何推动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前进.【关键词】 《管子》;轻重论 ;蠡探《管子》一书突出的特点是极为注重经济问题.书中对当时经济现象进行探究,全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讨论经济问题,这在先秦各学派的论作里是罕见的.书中涉及到轻重论的有十九篇:从《巨乘马》第六十八至《轻重庚》第八十六(其中佚亡三篇 ,有目无文).《管子》的经济思想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讨论自然经济;另一部分讨论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方面,《管子》提出轻重论,轻重论主要包括价格论,货币论,贸易论等,均属于商品流通领域的问题.《管子?轻重篇》涵盖的内容很多,概括可分三类:轻重理论,轻重政策以及轻重论的运用方法.轻重论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第一,它是历史上最早的,以尊重人为基础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学问,并取得显着的效果,堪称巨着.第二,它是研究如何使社会在和谐稳定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以稳步发展,生活得 到明显改善,文化得到全面提高的学问,而不是在家破人亡的条件下搞贫富分化的学问.第三,还在于他们开创了能够使社会科学走上综合研究,综合发展,综合治理,相互促进的学问.《管子》的”轻重” 理论是46建立在货币初期发展史上的.但除了《史记》,《盐铁论》和《汉书》提到过管仲的”轻重”概念外,其他古籍对此皆未涉及.对管仲”轻重” 理论有详细论述的只有《管子》一书.“轻重”是《管子》轻重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轻重” 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当周景王因患钱轻而准备铸大钱时,单穆公反对说:”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太平御览》卷四七二《富》下引《太史公素王论》也说:”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霸.”《史记? 管晏列传》亦有此说.另外,还有一些使用轻重它义的着作.如《荀子?国富》:“富贵轻重皆有称.” 这轻重指的是爵禄赏赐.《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说:”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这里的调轻重指的是调整税收和价格而不是货币的重量.可见轻重一词在战国时期已为人们所熟知.“轻重”概念最早是指金属货币分量的轻重,金属货币分量重,价值就大,轻则价值小.因此,轻,重就演变成价值小,大,即贱,贵的同义语.¨由于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价值又通过它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表现出来.于是轻重又有表现货币价值的概念演变成表现商品贵贱的概念.封建国家财政官员采纳民间商人的经营之术,即货币流通的数量和商品的供求能够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商品价格的高低,亦即货币和商品的轻重关系.统治阶级研究货币和商品的轻重问题,以影响他们的轻重的要求,因而出现经济学说的轻重论.轻重论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封建垄断的专制主义经济理论.首先,轻重论是为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增加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服务.其次,轻重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中央集权这种理论形成后,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管子?轻重篇》是这种理论流传至今的比较系统完整的重要着作,因此值得探讨.轻重论的实质,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通过垄断工商业推行经济上的专制主义.其研究封建国家如何利用商品货币的“轻重”变化,对商品货币流通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政治,经济目的,故称轻重论.轻重理论是《管子》经济思想的基石.其内容极为广泛,丰富而独特.凡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关之事,无不包括在内.但主要还是财政经济问题,即首先,分析形成商品贵贱的原因;其次,掌控商品货币流通的方法.如何运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商品供求,调整市场价格和充实国家财政,是《管子》轻重论的基 本思想.因而轻重的表现是势.轻与重的变化是势的消长,势是客观情况的反映.它有动静,时空之分,轻重也必须随之相应的改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最根本的是需要国君垄断铸币权,并控制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这有利于国家在经营商品时形成垄断价格.掌握了货币,通过行政干预,控制粮食并形成粮食的垄断价格,高价出售,国家就能获取丰厚的利润.轻重论最重要的内容,是在研究商品货币流通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封建王朝服务.“轻重”反映中国古代人们对流通中的商品货币多寡,物价高低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封建国家利用这种认识控制商品流通,垄断工商业,并在整个经济领域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最早在上述意义上使用”轻重”概念的是贾谊.可以认为轻重思想是由贾谊开端,而在《管子?轻重篇》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轻重论体系.嘲在总览《管子?轻重篇》后,我们可得知:封建统治阶层通过政治权力控制货币,商品,以调节”轻重” 关系,实行” 敛轻散重”的物价政策,平衡物价,抑制兼并,打击商人贵族,限制贫富悬殊,达到巩固君主统治的目的,这就是控制货币流通的方法.这里需要明白,强调国家控制商品货币流通,并不是专为获取财政收入,人为调节物价,而是肯定物价必然自发波动的客观基础上,调节其轻重关系,从而运用它为封建财政服务.在明确”轻重” 概念及轻重 体系后,本文试以《国蓄》为代表,由此反映轻重论的总纲.因《管子?轻重》十六篇中有十四篇皆为问答形式,并多有具体实例为叙述对象,独《国蓄》与《轻重乙》不用问答体,而且以一般原理原则为叙述对象.另外《国蓄》在内容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其他诸篇中,往往有若干段落与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如”国有十年之蓄” 一段见于《轻重乙》,”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一段见于《山权数》等等.此外《国蓄》中所有单词独旬及各种特别术语散在其他诸篇,比比皆是.马非百先生认为:”窃意本篇乃全书之理论纲领.其他诸篇所提出之种种具体问题及其讨论与解决问题之种种方法,或则就此纲领中之原理原则加以补充发挥,或则提出与纲领相反之意见,或则将此纲领中之特别术语加以解释.”围绕《国蓄》体现《管子?轻重篇》国君应该依靠政权的力量,充实本国的经济实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国家要把持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和货币.这样,一方面使”大贾蓄家” 不能继续操纵市场,巧取豪夺,导致贫富不均;另一方面,国家也就有条件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粮食和货币,通过市场,价格以及信贷等手段,调节财政收支.能否广泛地运用轻重理论,做到”利出一孔”,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羡,隘其利途.”如果不实行 “利出一孔”,而是利出多孔,就将出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非君之所赖也,君之所与”.这里不仅强调国家宏观控制,同时还主张民间资本尽可能地纳入统治阶层的财政里.如何做到”利出一孔”?操纵市场,贱买贵卖.封建国家掌握谷物,货币和各种产品,就有操纵市场的物质基础.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散积聚,调高下,分并财”,而无人能与之抗衡.市场上的物价是”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操纵市场就是利用国家掌握的谷,币和各种产品,人为地“聚散”,造成市场上各种物品,包括谷物供求的多寡,以此制造物价的波动,从而达到”人君御谷物之秩相胜,而操事于其不平之间,故万民无籍,而国利归于君也.”在操纵市场物价上,轻重论作者提出一条原理,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物价低时,防止商人”囤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反之,商品物价高时,防止商人”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低于市场价,大量抛售.如此循环,从而获利.国家财政机构除操纵市场物价之外,还要平抑市价,力求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0…?一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财之木广得而平也.”木广是市价.这是国家控制私商最好最通用的办法.国家在操纵市场物价,平抑市价要妥善地,综合运用”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官山 海”,”官天财”等调控经济的方法与措施.还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点,要充分根据本国的条件与优势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样就可以在流通领域中将民间的财富转移到国家手中.国家通过商品与货币一收一售,一收一放的手段获得高额商业利润,这还只是运用轻重论的47一半,另一半”蓄积”, 才是更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国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谷物和货币,只有掌握谷物和货币才能控制整个市场,也就是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做基础.《管子》的宏观调控理论正是为统治阶级上层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服务.”调控” 一词在《管子》中称为”调通”.”不能调通民利,不足以语制谓大治.”(《 国蓄》)这里的” 调通”就是调控的意思.《管子》宏观调控大致有两个层次,第一层:管仲的政治目的就是霸业,基本纲领是以民为本.霸业的任务是”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完成这个任务要靠人力,所以要“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的纲领性理论,以百姓为本是《管子》的支撑点.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了要保证霸业的顺利实现,就必须以百姓为本.在以百姓为本的理念上,从税收方面看《管子》不仅反对急促征税,而且对各种税都持保留态度.《国蓄》篇提到:”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日十日而具,则财物之贾十去一,令日八日而具,则财物之贾十去二,令日五 日而具,则财物之贾十去半.朝令而夕具,则财物之贾十去九.先王知其然,故不求于万民而籍于号令也.”房屋,六畜,田亩,户口征税,各有弊端,最好运用轻重手段为主,税收为辅.其实《管子》的真正的主张是“无籍于民”而不是” 籍于号令”.籍于号令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调节政策,而不是作为税收的主要手段.《国蓄》篇告戒封建统治者通过增加赋税徭役,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积蓄,是不可取的.因为以什么为征收对象,这个对象就要被扼杀.”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渭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48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所以君主只能有选择的,部分的征收赋税.更为严重的是,对人民征收赋税徭役过重,就会激起人民的反抗,发生起义,即轻重论作者所称之的“内战”.人民的性情是” 夺之则怒,予之则喜”.横征暴敛是公开的掠夺.封建统治阶级改变手法,运用轻重之术,”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像《国蓄》论述到” 一人廪食,十人得余;十人廪食,百人得余;百人廪食,千人得余”.一人买粮,比十个人交人丁税还多,依次类推.只要吃粮就有纳税而又意识不到自己在纳税,”寓税于价” 实行” 官山海”即盐铁官营政策,在制品中加价,比直接征收人头税效果更好.第二层:宏观调控的具体应用措施.首先:利是动力.” 凡人之情,见利则莫能勿就,见害莫能 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人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禁藏篇》)私利是人们活动的动力.统治阶层要利用,但又要适当控制.”夫民者信亲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从上一句话可推断:在给人们财物时,要明明白白让其知晓,而向民索取时,则应不知不觉中完成.其次:与天下同利.一个国家对内,利与国家的盛衰安定团结的关系,反映在《权修篇》记载:”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已不可得也.”对外,像《霸言篇》所说:”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就可以“结诸侯之亲”.最后:富上而足下.” 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小问篇》)承认贫富,防止悬殊.”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这说明人因能力的差别而影响到贫富不同.但是财富兼并和商人囤积则是造成贫富悬殊的直接原因.贫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