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docx
9页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第一篇: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四千年的国家发展史,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在朝代的不断更替中,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处在变革和发展中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行政管理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稳固与否的关键在于人,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问题就是思想界热议的话题,这一时期儒家学派提出了“仁政”、“德治”等主张,孟子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后来儒家成为官方哲学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后,民本更成为普遍流行的思想主张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治国期间一直推崇“重民”思想,他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十分重视民的力量以及与民众的关系贞观年间,他推行轻徭薄赋、使民以时、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很快的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从而成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治世局面虽然在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繁盛多是在改朝换代、政治动荡之际,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中国行政管理思想的变革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上,一定程度上也蕴涵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最初的世倾世禄制到科举制经历了漫长的变革过程官员的选拔从最初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到平民也拥有做官的权利反映了行政管理思想上的变化统治者开始注重人的作用科举制的推行,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朝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我国自古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说,选官制度的变化时我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变化的反映,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最为繁盛的时期 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始终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朝代更替中君主对于权力的把握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归根到底还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目的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末端人本主义思想始终被压制着没能的到真正的发展 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中国社会也几经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体验了无数艰辛如今,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处在社会转行的伟大时期,人的作用愈加凸显在这一时期我们的行政管理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并且开发人得价值,促进当前进行的行政改革乃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健康顺利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篇:《城市发展史》中的人本主义 关于《城市发展史》中的人本主义的几点浅见 虽然对《城市发展史》只进行了粗略的浏览,但对芒福德的一些观点印象颇深。
我觉得芒福德最明智的地方在于他把对城市的发展的规律的归纳放在对历史的分析总结之上,他看到了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动作用 第一,在芒福德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于是,城市的兴亡与人类文明之间便存在并行和交织的关系 人类进化的本质是文化进化(以区别与生物界的单纯呢生物进化)而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根据芒福德的归纳,一个是语言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了芒福德论述说,城市同语言文字一样能实现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周期性兴衰历史换言之,一代新文明必然尤其自己的城市,因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弃旧图新,离不开城市的根本反思和进步 第二,一个城市存在的基础是能够代表自身独特的文化,并且城市的使命是延续文化城市”在芒福德的比喻里十分有趣,是“文化的容器” 芒福德所论述的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介质城市不仅仅是居住生息、工作、购物的地方,它更是文化容器,更是新文明的孕育所 “······如果说在过去许多时代里,一些名都大邑,如巴比伦、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都曾经成功地主导过他们各自国家民族历史的话,那首先是因为这些大都城都始终能够成功地代表各自的民族历史文化,并将其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世。
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 “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 第三,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人类有能力通过改变城市,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这也是城市的功能和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他有时以来的固有缺陷,他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他觉得当时的城市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并且这种生命力导致了城市丧失的发展的目标他认为城市恢复活力最好的办法是陶冶人、关心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芒福德确实是一位对城市发展历史具有深刻见解,对城市规划具有远见的思想家,他将人与城市联系起来看,将人本主义在城市的历史和前景中的影响发掘并且提炼了出来 第三篇:中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 中西方因人文精神而产生的教育差异 人本精神思想最早发源于古希腊,智者派哲学中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把是否尊重人看作是考察和评价一个国家治理好与坏、人与人关系和谐和对立、有没有社会正义原则的惟一标准。
而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文主义者,16世纪末在西欧各地的人文主义思潮蓬勃发展起来,他们的思想对近代十 七、八世纪英法唯物主义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文主义提出用人性否定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用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主义反对蒙昧主义;用个性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用平等观念反对封建等级制,集中体现了新的进步思潮对旧文化、旧意识、旧制度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代西方人本精神继承了人文精神的思想,经过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人本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现代的人本主义形态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社会、道德立法”的口号,宣示了西方“人本论”在自然、社会、道德伦理领域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费尔巴哈提出“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一步否定了上帝存在说19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私人占有反而增加了一部分人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力量,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异化现象日益加重和扩大,要求把人的当下生存和意义作为哲学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出 发点。
于是,尼采、克尔凯郭尔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以及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不满启蒙运动以来主体哲学把对普遍人性的追求,转向重视个性存在的感觉、体验、情绪、意志的研究,关注人的存在的意义20世纪后期,萨特、马尔库塞、弗洛姆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斯洛等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把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强调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与价值、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从而把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推向新的境地这种思潮也常常被称之为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或博雅成人教育这一哲学思潮对成人教育的早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文主义精神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是一切有别于他人的综合人文主义认为自我是自我行动的内在资源,追求自我实现在自我导向学习方面,将自我导向学习分别看作自我理解的过程和工具性学习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认为,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导向和自我超越是人类固有的特征人文主义受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从现象学获得有关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和经验,从存在主义哲学获取(存在自我)观点分析人文主义哲学以自我导向作为个人的本质与核心,认为人具有成长和内在知觉的潜能;自我对个人有强烈、真实的责任感。
人文主义精神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促进者、帮助者和伙伴的作用教师应既注意尊重,又注意利用学习者的经验和潜力罗杰斯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即是经验,因为经验学习是个人充分发展所必须的条件他认为经验代表“最高权威”,就像有效的踏脚石,教育目的是使人获得自我实现,或者说,“教育必须帮助个人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 人文主义精神自始至终高度强调教育马斯洛和罗杰斯把教育视为促进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的手段,认为个人的改变过程要靠教育力量,教育应为个人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机会他们还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探索性学习,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全部个性卷入所遇到的情境和问题,以发现或学到富有意义的东西自我导向学习即是鼓励个人自由地从事有意义的学习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在个人智慧、情绪和直觉等自我内在潜能的基础上利用经验进行自由地探究性学习,以获得自我理解、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纵观西方人本精神的发展过程,虽然经历了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和理论的局限性但是,核心的价值观念都强调人是世界万物的价值中心和社会的主体在过去,反对神权,倡导人权;在现代,要求尊重个体生存的本能和体验,把人看作世界上的最高存在;在当代,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鼓励发挥人的内在潜能,这些都是积极的、合理的。
下面我们来深入对比一下因人文精神而造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 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斯多亚学派则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与人的探索采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