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镇远古城导游词.doc
15页2023年镇远古城导游词 2023年镇远古城导游词1(1610字)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我们是你们此次镇远之行的导游__,大家可以叫我__ 也曾舞阳泛轻舟,青山妩媚人温柔,照影时见风摆尾,临波又是龙抬头 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所写的《舞阳河泛舟》,文中那世外桃源之美,令无数人为之向往,而这条河自古就是古城镇远的魂魄它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独特太极古城风貌,中外游客也亲切的称它为“东方威尼斯” 位于贵州东南部的镇远,自秦昭王三十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说到镇远的得名,这得最蒴到宋朝时期,相传这蒙古大军要攻宋,必须要从镇远经过,当时他们从甘肃过了四川占领了云南打到了贵州,到了我们贵阳以后紧逼到了镇远,很多年过去久攻不下,后来没办法只能改道,当时的朝廷就认为是镇远镇住了远来攻宋的蒙古大军,远镇一方,因此,赐名“镇远洲”在1986年镇远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值得骄傲的是当时众多的名城当中,只有平遥、丽江和镇远没有一个专家持反对意见,全票通过 镇远在明朝的时候屯了大量的军队,朝廷让全国各地的.商人来镇远经商,到了清代的鼎盛时期,舞阳河两岸居民房达到三千六百多幢,7000多户,那个时候全国各地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批涌进镇远,我们强调着镇远的繁华就有人问了说,您能不能打个比方来告诉我镇远繁华到哪个地步?您来往这边看。
这照片上的老人叫舒万龄,是湖南芷江人,他们家家境非常贫困,因为在芷江做生意做不下去了,举家迁到了镇远,在镇远租了个很小的猪圈经过改造做起了酱醋生意,发家以后听说我们新大桥修建需要资金,他出了4万银元,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还购了一架战斗机给我们国家,得到过毛主席的好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那么普通的酱醋商能发家成这样,那其他的商人就更不用说了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府城,这府城以牌坊为单位,我们当地流传的一句关于府城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头牌一枝花,二牌赛过她;三牌金锞铺,四牌油炸耙;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您听了以后一定会问到底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头牌的姑娘长得漂亮,二牌官宦千金赛过头牌的姑娘,三牌是富商云集地,四排是风味小吃特别的多,五排是马帮聚集地,六牌是青楼烟花之地,而烂豆渣就是六牌的别称了您一定可以从这句顺口溜中想象出当时的镇远是怎样的繁华了吧? 镇远是以军兴商的地方,这里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特色的包容文化而我们现在所走进的有“歪门邪道”之称的古巷子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代表大家会发现镇远这些座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门,门都开在东南或西南方,这是是财不露白并有避煞之意。
这门一歪,道一斜就被称作歪门邪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封火墙,最高达10米,这封火墙的造价很高,因为用的是豆腐、糯米、泥巴、桐油、石浆、泥灰参杂而成您想想吃的糯米往墙上敷是什么概念?镇远的古驿道特别的多,说到最重要的驿道那就是这座正逢康熙60大寿修建的祝圣桥,因为舞阳河是直达长江的,所以当时东南亚一带的比如说缅甸的、泰国的、老挝的想进入咋们中原,镇远呢就是必经的地方,所以在镇远的明史上用了四句话来概括镇远的重要性"欲通云贵、先守镇远欲据滇楚、必占镇远",后来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桥上建了这座“魁星阁”,我们可以从柱子上的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去感受古城悠久的文化 来到我们镇远呢,如果您想给亲朋好友带些特产回去,我建议大家带镇远著名的青酒,就像著名的影星刘青云说的喝杯青酒交个朋友,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我们镇远人民的朋友欢迎您下次再来镇远做客! 谢谢2023年镇远古城导游词2(3757字)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地图上看,东邻的湖南湘西中部有一凸出部分,恰像一个楔子,插入贵州东部凹处镇远县就处在这个凸凹结合部上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先生称镇远为“湘黔门户”,确是慧眼独具。
全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60公里,东部狭长而西部较宽,略呈三角状,总幅员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合285万亩),东面与湖南新晃接壤;东北部与本省玉屏县相连;西邻旋秉;南界剑河、三穗;北连岑巩、石阡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全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煦年平均气温为16.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为26.6℃元月最低,为5.2℃ 镇远是全国油桐主要产区之一,历史上称镇远为“油桐之乡”瓜果主要有西瓜、甜瓜、柑桔、六月桃(又称接桃)、姜黄李、大板栗等,果硕质优,深受欢迎 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裔,泛称“荆蛮” 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公元1226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 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在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这里的汉、苗、侗等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保持各自传统特色的同时,不论是在经济、文化或风情、习俗等方面,都闪射出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祥瑞之光,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和睦的赞歌,共同缔造了镇远这庄素有“滇楚锁钥”、“湘黔咽喉”、“黔东重镇”、“苗乡古城”之称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并存的“迷宫”。
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镇远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群山耸翠,诸水流青古老而美丽的舞阳河像“太极图”旋绕在府卫两城中间,两座大石拱桥像两条纽带横架河上,连结两城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明太祖朱元璋兴师入黔,贵州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霭翠,派人献牛羊、粮米、毡等物,迎王师于镇远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理学家王阳明由贵州书院奉诏调任江西庐陵,赴任时取道镇远,买舟由舞阳河下沅水出洞庭清代缅甸大使直也托纪卸任回国时也是途经镇远据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少年时随师传经布道,曾到过镇远青龙洞,留下深刻印象50年代初,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他曾向周恩来总理询问过青龙洞周总理回答他说,青龙洞是个有佛殿楼阁的古建筑群,在我国贵州镇远县城郊,现保存基本完好70年代初,“战备路”——湘黔铁路工程即将上马,设计方案上报国务院,周总理在审定方案时,曾提出经由线路必须经过镇远这里既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
《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守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里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发出了“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的惊叹 民初襄助蔡锷“倒袁护国”的名将李烈钧,进驻镇远,军旅之余,于青龙洞、莲花亭等处题写了“牂牁江上雨如丝,彩雉分明赋载驰薏苡满车依石室,荒藤入梦拜孤祠三军熙勃鱼龙动,十载丹诚草木知欲挽银河涤苍昊,长风直待发萍时和“乾坤入钓竿”等诗词抗日战争中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到此视察军事民情,召唤民众奋起抗战,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奋笔亲书“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于一所学校的墙壁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二、六军团,九军团等红军将士,在这里战顽敌,征腐恶,夺路西进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罗炳辉、肖克等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 由于古往今来,镇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独特,加之行政建置和经济开发较早,在多年的悠悠岁月中,苗、侗、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存下许许多多的文物古迹,有的地段甚至成群连片,大多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研究和观光价值。
历经沧海桑田,有的已被岁月风尘所湮没,但至今仍保存有古建筑、古城垣、古墓葬、古关隘、古驿道、古桥梁、古码头、占巷道、古泉井、古民居就多达200多处,其中属于国务院、省、县三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近百处蜿铤曲折于卫城河沿及府城石屏山上的两座古城垣,总长5.1公里,高4一5米,气势岿然,雄奇险峻,被人誉为“苗岭长城”临河洞开的两座古城门,至今保存完好明末清初鼎盛时期,在镇远城内建立起以商贾为主体的会馆就有“两湖”、“江西”、“四川”、“福建”、“秦晋”、“两粤”等八大会馆和万寿宫戏楼、东岳庙戏楼、火神庙戏楼、北极宫戏楼等12座有以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七寺八阁九座庙”等古建筑青龙洞是贵州境内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单体建筑就有35座,占地面积(包括跨临水面)2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漫步古城头,举目远眺,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士元老先生称它是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这组构置精妙的古建筑群,在悬崖上采用“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建筑工艺,使其呈现出“洞中建搂”、“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处全国不可多得的中原建筑形制与贵州苗村侗寨吊脚楼于栏式建筑巧妙结合的建筑群一位建筑学家说:积麦山洞窟群举世闻名,青龙洞在依山而建直上山顶这一点上可与之比高;山西悬空寺蜚声中外,青龙洞在建筑艺术的精湛上较之更胜一筹青龙洞是我国古建筑洞窟群落中离城最近而又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得天独厚、引人入胜的观光游览胜地 这里不仅有名闻遐迩的文物名胜,也有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1934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曾三过镇远,留下了任弼时、贺龙等红军将士的足迹,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全国仅存的驰名中外的“和平村”旧址,是中外游客必到之处和平村”原系国民党军政部下属的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设于卫城十字街南侧五云山下的清代镇远总兵署中军衙门先后关押日军俘虏700余人因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影响和感召,同时得到重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反战著名作家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的积极组织发动,镇远收容所中一部分有了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收容所由此也称“和平村”)盟员们积极从事反战宣传,有的还到前线向日军喊话在“和平村”内,制作手工艺品到市场出售,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这些对于瓦解日军,改造俘虏,改善和活跃盟员物质文化生话,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的工作,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就曾委派阳翰笙、冯乃超等直接负责这一统战工作鹿地亘多次访问镇远,他撰写的《和平村记——俘虏收容所访问记》一书出版发行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国际红十字会特派一名瑞土人士来“和平村”考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从此,镇远“和平村”的名称累累见诸于世界各地报刊,传扬海内外1982年到1987年,原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队长长谷川敏三先后三次率领老盟员重访故地,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他们一进入镇远地界,就立即屈膝跪地,遥向镇远,顶礼膜拜他们满怀深情,感慨系之,说镇远是他们的“再生地”,“第二个故乡”;“和平村”是反侵略、反霸权的大学校,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他们表示要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属及千千万万的日本人——要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镇远境内居住着汉、苗、侗、土家、布衣等多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间习俗多样侗族的“三月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