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doc
7页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 【作 者】王大伟/刘永芳 【作者简介】王大伟/刘永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定向遗忘效应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多数研究都是使用传统的记忆任务(外显记忆 测验),采用内隐记忆测验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而且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文试图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指示符变量(记住/遗忘),考察再认和偏好测验中是否 有定向遗忘效应 【摘 要 题】研究报告 【关 键 词】定向遗忘效应/内隐记忆测验/外显记忆测验/提取抑制1 问题的提出定向遗忘效应(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的一项重 要发现它主要遵循代价—收益(cost-benefit)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一些让 其必须记住(to-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 ),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1]对 定向遗忘效应的研究主要从两种方法展开,一种是单字法(the word method),即在每 个学习项目之后随即呈现要求记忆与遗忘的指示符(记住或遗忘);一种是字表法(the list method),即要求被试学习一个初始的字表,然后呈现遗忘指示符,使被试能集中 精力学习第二个字表,其中以单字法的研究为最多。
而关于定向遗忘效应的理论解释,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Bjork(1970,1972)提出的选择性复述(selective rehearsal)理论或 编码(encoding)理论,它认为当记忆指示符出现时,被试会对刚才出现的项目进行有意 的复述,而当遗忘指示符出现时,却不会去复述,这就造成了记忆项的编码比遗忘项更 加精细,从而产生了记住项与遗忘项的记忆差异[2]定向遗忘效应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如Bjork(1970),Woodward(1971),Epstein(1972 ),MacLeod(1975),Bjork(1989)等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仔细分析这些研究发现,研究 者所选用的测验都是外显记忆测验,也就是需要被试有意识提取先前学习项目的记忆测 验而采用内隐记忆测验——是指不需要有意回忆先前的学习项目,而是靠个体的经验 自动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测验——对定向遗忘效应进行考察的研究报告还非常少MacLeod(1989)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内隐记忆测验——残词补全和词汇确定任务中发现 了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一现象如果用编码理论又解释不通,因为编码的精细只会影 响外显记忆而不会影响内隐记忆,于是解释定向遗忘效应的另一种理论开始流行起来, 即提取抑制理论——是指在项目提取时阻碍项目恢复的一种抑制过程,即要求遗忘的指 令对学习过的项目产生了一种抑制,使在记忆提取时会抑制或阻碍通达到目标项目,造 成遗忘项比记忆项更难提取[3]。
可是在随后Paller(1990)和Basden(1993)的研究中, 定向遗忘很少影响内隐记忆测验,并且提取抑制的解释也是有限的,需要进一步验证 因此,关于内隐记忆测验中是否有定向遗忘效应,或者说定向遗忘是否影响内隐记忆测 验这一问题还远没有定论,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实验是在MacLeod,Paller和Basden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的低频单字作为实验材料 ,整个实验流程运用单字方式在计算机上标准化呈现,采用偏好测验作为内隐记忆测验 以及与其匹配的外显再认测验对定向遗忘效应作进一步考察2 实验研究2.1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考察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中是否有定向遗忘效应我们根据提取的意识性标准(Schacter,Browers & Booker,1989)对这两种测验方式在 外部形式上进行了匹配,即除了给予被试的指导语不同外,尽量使两个测验在学习和测 试阶段的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以便对可能影响被试成绩的测验外部形式上的其他潜在 因素加以控制[4]从加工类型上看,再认同自由回忆一样是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概念测验,而偏好测验在 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对刺激项目的喜好程度作出判断,主要涉及的也是语义加工。
如果根 据定向遗忘的选择性复述或编码理论,再认测验中应该出现定向遗忘效应,这同以往的 发现一致(MacLeod,1975,实验2),但是精细加工不影响偏好测验如果根据提取抑制 理论,遗忘项目在提取阶段受到了抑制,所以记住项目的成绩应该好于遗忘项目的成绩 因为提取操作不但影响外显记忆测验,而且影响内隐记忆测验,所以再认和偏好测验 中应该出现定向遗忘效应2.2 实验方法2.2.1 被试72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本科生其中,女生37人,男生35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平均年龄为20.7岁,年龄标准差为0.66,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2.2.2 实验设计采用2(指示类型:记住/遗忘)×2(测验方式:再认/偏好)混合设计指示类型是被试 内因素,测验方式为被试间因素因变量为旧项目的分数减新项目的分数,在再认测验 中是指再认保持量,即击中率(旧项目)与虚报率(新项目)之差,在偏好测验中是指启动 效应值,即旧项目与新项目的偏好程度之差2.2.3 材料和设备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随机选出频率在百万分之四百四十以下的低频汉字96个[5] 然后我们还对选出字的平均笔画、情绪性以及读音特性进行了控制,排除了具有明显 感情色彩的字和读音相同的字。
入选96个字的统计信息见表1 表1 实验—用字统计信息类别 平均字频(次/万) 平均笔画低频记住字 3.65 10.60低频遗忘字 3.65 10.62 将96个字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学习项目(旧项目),一组作为测验时的干扰项目(新 项目)其中学习项目组中又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学习时必须记住的项目(TBR项目), 一组为学习时必须遗忘的项目(TBF项目)整个实验在奔4微机上完成,实验程序用Author ware编制所有字采用三号宋体呈现 2.2.4 实验程序把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参加再认测验,一组参加偏好测验实验共分三个阶段,指导语以及测验内容均在计算机上呈现,由被试单独在计算机上 操作完成学习阶段采用偶然学习指导语,告知被试这是一项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 一个注视符“ + ”400ms后,黑屏300ms,然后呈现一个汉字3秒,之后黑屏300ms,接 着呈现一个指示符3秒后消失,间隔1秒后再进行下一次的呈现,以此循环直至完成指 示符包括要求记住的(绿色√)和遗忘的(红色×)两种[6]其中绿色指示符要求被试必 须记住前面呈现的单字,而红色指示符要求被试必须遗忘前面的单字。
这样在屏幕中央 共随机呈现52个单字,其中44个为正式学习的项目——22个为必须记住的项目,22个为 必须遗忘项目,前后各有4个单字作为缓冲项目干扰阶段学习阶段后是3分钟的干扰任务,用以掩蔽学习和测验之间的关系干扰任务为呈现一 些美丽的世界名城,要求被试在预发的白纸上写出含有某个字的城市的名称测验阶段通过屏幕上的链接按钮指导被试进入再认或偏好测验的不同程序将学习过的22个要求记住的汉字(旧项目)、22个要求遗忘的汉字(旧项目)与44个未学 习过的汉字(新项目)混合,以随机顺序在计算机上呈现随机顺序有两种安排,在被试 间平衡,一个被试只以其中一个顺序进行每个汉字呈现4秒,若被试在4秒内按键反应 ,则这一汉字消失出现下一个汉字若被试在4秒内没有按键,这一汉字自动消失,出 现下一个汉字在此阶段,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的指导语不同再认测验要求被试判断呈现过的汉字 是否前面学习过如果是学习过的汉字就按“yes”键(即Y键),如果是没有学习过的汉 字就按“no”键(即N键)计算机将自动记录被试按键的结果 偏好测验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汉字的喜欢程度用5点量表进行评分1”表示非常不 喜欢该汉字,“5”表示非常喜欢该汉字,从“1”到“5”表示喜欢的程度逐渐增强。
要求被试按相应的数字键迅速做出判断(在小键盘上进行操作)计算机将记录被试的按 键结果偏好测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答以下问题:你是否注意到了测验和学习阶段的 关系,并有意识地回忆前面学过的必须记住的汉字来完成测验?整个实验过程大约需要1 6分钟3 结果分析3.1 结果分析本实验没有发现无效数据,结果示于表2再认和偏好测验的成绩需要单独进行分析 表2 偏好程度与再认保持量平均数表指示类型 偏好测验旧项目 新项目 启动效应值 再认保持量记住项 3.19 2.69 0.50 0.72遗忘项 2.96 2.69 0.27 0.25 利用SPSS10.0进行2(测验方式)×2(指示类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指示类型的主效 应显著,F(1,70) = 346.25,p<0.001,MSe = 4.49;测验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 70) = 5.55,p<0.05,MSe = 0.38;指示类型与测验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1,70) = 35.85,p<0.001,MSe = 0.47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在再认测验中,F(1, 70) = 281.72,MSe = 3.92,p<0.001,记住字的再认保持量(.72)显著高于遗忘字(.2 5),这表明在再认测验中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偏好 测验中,F(1,70) = 83.02,MSe = 1.16,p<0.001,并且记住字的启动效应值(0.50) 显著高于遗忘字(0.27),这表明在偏好测验中也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见图1)4 讨论4.1 关于定向遗忘效应日常生活中记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住和遗忘遗忘无效信息和记住有效信息具有同 样的价值,有效的记忆系统是一个不断更新信息的过程换句话说,当前重要的信息和 过去无效的信息要有严格的分界线[7]过去无价值的信息是否影响新近信息的研究主 要用定向遗忘展开,它主要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 不同,是有关记忆研究的另一种实验范式这一研究范式是Muter在1965年提出并开始研究的,Bjork,Laberge和Legrand(1968) 等人随后进行了深入研究,真正建立了定向遗忘的实验范式,并提出定向遗忘的实质是 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被记住,一些材料必须遗忘,这些材料主要 通过指示符(记住或遗忘)呈现在呈现材料的过程中,要告诉被试只对记住项目进行测 验如果指示符显著影响了记忆测验,定向遗忘效应便出现了然而,关于定向遗忘的测量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是比较三种条件下12个 记住单词的成绩,这主要是基于代价——收益的分析如果12个记住单词和相同数目的 遗忘单词匹配呈现,测得记住项目的成绩优于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项目的成绩,那么定 向遗忘的收益是明显的;反之,定向遗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 通过比较单独呈现的12个记住单词(代价基线)和全部呈现24个记住单词(收益基线)的成 绩差异,然后确定一定条件(例如,12R + 12F)下12个记住单词的成绩的范围,这就是 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效应[8]另一种方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比较12个记住和12个遗忘项目的成绩,如果遗忘 单词能成功被抑制,那么记住项目和遗忘项目的成绩差异是非常显著也就是出现了记 住—遗忘的差异(MacLeod,1998;Basden,Basden & Gargano,1993)这一测量方式不需 要区分RR(remember-remember)或CR(control-remember)组,主要是比较FR(forget-remember)组中的TBR和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