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docx

67页
  • 卖家[上传人]:lm152****8155
  • 文档编号:263377964
  • 上传时间:2022-03-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6.53K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二、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这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一、以诗引诗,简介诗题  1.小朋友,在我们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谁来把你喜欢的吟诵给大家听?  2.生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师板贴诗题,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一组鹳雀楼图片,生欣赏)师述:你们看,这就是鹳雀楼,它一共有三层,面临黄河,传说古时候许多鹳雀喜欢停歇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二、自主学习,感知诗句  1.(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及《登鹳雀楼》一诗)师配上古筝乐吟诵  2.师述:小朋友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想不想也来读一读?(想)请同学们自己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3.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4.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5.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三、自问自探,理解诗意  1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2.交流总结读诗方法并出示  (1)借助课文里的插图理解诗句  (2)反复读,读中理解  (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3.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4.交流探究学习的收获  (1)理解第一行诗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a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b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c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d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e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f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理解第二行诗  a、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b、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c、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d、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f、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5.出示三,四行诗句  他在想什么?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6.诗人王之涣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心胸特别舒畅,目光特别远大,他不由得感叹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句诗不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且也激励自己和别人向更高的新的目标努力小朋友,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或听到过这两句诗?  7.学生交流  8.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勉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吧!  9.学到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做一回小诗人?(指名吟诵)  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面对眼前如此壮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全班学生吟诵)  11.一首诗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诗也是一首动听的歌,你们听(生欣赏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吟唱吧!(师生吟唱)  四、欣赏作品,学习生字  1.小朋友,这首诗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还被许多书法家写成了书法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你们看,(课件展示一组不同字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师简介,生欣赏)  2.这些书法作品真让人赏心悦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小书法家?(想)那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学会了,是不是?(是)下面我们就跟着电脑爷爷来学两个比较难的字课件展示“楼”“欲”两字的笔顺,学生跟电脑爷爷书空)  3.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课后请每个小朋友也写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班里举行一个书法作品展览会,好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