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极端天气多发重发之际:筑牢防汛抗洪的基石.pdf
5页1 写在极端天气多发重发之际:筑牢防汛抗洪的基石2012年的夏天,“天有不测风云” 的俗语似乎被不断地印证:常年缺水的华北,遭遇61年来最强降雨;裹挟着狂风暴雨的台风,7天之内有3个连续登陆东南沿海;西南强降雨不时引发泥石流、山洪等次生灾害⋯⋯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 已经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面对人类无法控制的极端天气,我们无法“避灾”,但可以“减灾”,只有做好各项防御准备, 筑牢防汛抗洪的基石, 才把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多发重发:极端天气带来日益严峻考验极端天气,仿佛“幽灵”一般,神出鬼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国发生的极端天气日益呈现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的特征:从地域上看, 往年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罕见地被雨带长期笼罩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介绍,截至8月1日统计,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其中华北地区偏多42%,西北地区偏多25.9%,东北地区偏多18.4%与此同时,江南、江淮等地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部分地区旱情露头以往“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似乎正被极端天气“改写” 2 从强度上看, 一些地区短短数小时内降雨量就达到暴雨级别据统计,仅7月份,全国就有北京、天津等9省(区、市)22个站点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强降水导致江河防汛压力骤然增大,7月24日晚, 三峡水库迎来7. 12万立方米每秒的建库以来最大洪峰;7月27日, 黄河中游干流吴堡水文站迎来1989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从频率上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甚至在短期内反复出现7月下旬,北京10天之内出现3次大范围降雨过程;8月2日到8日,一周之内3个台风接连登陆我国,其中第10号台风“达维”和第9号台风“苏拉”的登陆时间相差不到10个小时加上7月份登陆广东的第8号台风“韦森特” ,今年以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沿海各省都被台风“光顾”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丞虎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 大气中容纳的水分能增加7%,而全球区域性升温频率不同使大气更加不稳定因此,极端天气、水旱灾害不仅多发重发,其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也将日益凸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 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异常偏暖,可能发展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一向被南美渔民称为“不祥的圣婴” ,可能带来严重的气候异常现象,下半年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以人为本: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8月8日3时20分,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在浙江省象山3 县登陆,这也是近5年来首次有台风正面登陆浙江。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们还记得,24年前有一个台风和“海葵”的移动路径几乎如出一辙: 同样在浙江象山县登陆, 沿着几乎同样的路线掠向杭州⋯⋯那个被标记为1988年第7号的台风共造成162人死亡24年后,尽管肆虐的“海葵”造成房屋倒塌、 农田受淹等严重经济损失,但除舟山外,宁波、绍兴、杭州、湖州等人口稠密地区未出现人员死亡报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样的极端天气,不一样的结果变化的背后,反映出我国灾害防御机制逐渐完善、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有力贯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达维”“苏拉” ”海葵”来袭期间,防台工作成为政府的第一任务,气象、水文、国土、交通等多部门共商最新汛情,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手段滚动向社会播发预警信息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也大幅提高,“不受援,便是帮”“台风大雨中骑车送外卖很危险,请大家尽量少叫外卖,安全第一”等充满暖意的微博在网络上流淌⋯⋯从软件上看,飞速发展的技术手段,织起一张绵密的监测预警网,为防御灾害提供有力参考 目前,国家依托水文站网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监测站网,轻点鼠标,全国主要江河的水情、雨情、汛情、工情和各地旱情变化即可尽收眼底。
以台风监测为例, 我国已经基本建成高时空分辨率的台风立体监测体系,在此次防台期间, 中央气象台每4 小时就发布一次准确的台风定位信息从硬件上看,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挺起了防御极端天气的 “脊梁” 在迎战长江第4号洪峰期间, 流量达7.12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被三峡水库削减40%左右化洪峰于“无形” , 三峡水库守住了“临门一脚”,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大大减轻应对极端天气,“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防灾理念被充分诠释面对强台风“海葵”,浙江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目标,紧急转移百万余人避险, 数万艘船只回港避风; 上海所有建筑工地人员提前撤离,所有户外作业全部停止,武警战士、街道干部等相关人员彻夜值班,和转移群众吃住在一起⋯⋯生命是最宝贵的灾难面前,保护了生命,就能在风雨过后重建家园隐患不少: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经过多年建设发展, 我国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和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全面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不仅“挥之不去”,甚至可能“变本加厉” ,我们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6月28日, 四川省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遭受局部特大暴雨,降水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20人失踪、20人遇难; 8月10日,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长涂镇沈家坑水库发生坍塌,洪水伴随着泥石流席卷下游,造成11人死亡、27人受伤⋯⋯惨痛的现实提醒我们,尽管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防洪体系建设力度,日渐安澜,但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库病险率高5 依然是突出隐患。
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完成5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治理任务,需要治理的河长达6万多公里此外,目前全国仍有4万多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病险问题,已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也有相当一部分尚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当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热衷于建设地面上的高楼大厦时,却有意无意忽略了深埋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的同步建设, 导致一下雨就“全城看海”,甚至因道路积水、井盖被冲危及群众生命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必须补齐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这块短板,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才能真正让人民安居乐业对于公众来说, 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危机意识也迫在眉睫综观近年来的一些极端天气伤亡案例, 有不少是缺少危机意识和防御知识造成的例如,部分群众在接到预警信号后依然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及时转移或采取防御措施; 一些地方居民侵占河道建房,甚至把房屋建在泄洪区里,一旦危险来临很难及时撤退极端天气及其带来的灾害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 要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些, 把困难估计地更充分些,筑牢防汛抗洪的基石,才能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安全保障新华社记者林晖、皮曙初、邹欣媛)。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