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滕王阁序》运用典故的技巧.docx
4页浅谈《滕王阁序》运用典故的技巧 文/唐家静摘 要:《滕王阁序》一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叙事、议论、抒情用典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典故辞约意丰、含蓄委婉、华丽典雅的表达效果关键词:典故;类型;艺术用典亦称用事,指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它是文学写作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诗文中尤为普遍用典能起到辞约意丰,含蓄委婉,华丽典雅,增强作品意蕴的作用用典的艺术在《滕王阁序》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情况如下:《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全文仅七百多字,就有四十处用典,几乎是无句不在用典但它并不因此而束缚了内容,遮盖了素质,淹没了真情,恰恰相反,文章因用典而增强了艺术魅力,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技艺《滕王阁序》用典数量多,用典类型也是多样的用典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类型一、按照典故的内容,可分事典和语典事典即引古代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寓言故事、轶闻琐事、诗文作品故事等在《滕王阁序》中,历史故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神话故事,如“物华天空,龙光射牛斗之墟”;传说故事,如“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酌贪泉而觉爽”;寓言故事,如“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轶闻琐事,如“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诗文作品故事,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通篇之中,都是变换方式在用典,体现用典的多样化语典即取成词,它分为取义、借词和隐括三种情况所谓取义就是取原来词语的意义,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紫电清霜”所谓借词,即借用现成词语,与原来词的意义没有多少相干,如“睢园绿竹”“彭泽”“朱华”“临川”所谓隐括就是对原有文字内容进行剪裁、修改、使之成为另外一种文体的文字隐括有两种:一是隐括前人作品中景色,叫做借景;二是隐括前人诗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从用典的方法来看,可分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借用六种方法《滕王阁序》的用典类型含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化用、借用六种方法正用”就是正面应用原典的意义,也称“直用”,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就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正用与反用其实是一对概念,只是用了正与反来区分所用典故在写作中正用较多,而反用只是为特殊的表达需要,比如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表愤怒、不满等情况才使用明用即用典故本来的含义,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清霜”。
明用的作用是使人一看就知道是用典,并知道所用的典故,达到以彼论此,增强说服力的效果暗用即引典而不录原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暗用能使典故更加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化用就是点化后使用,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化用可达到说古喻今、比况自如的表达效果借用即用事与本题不相干,取其一端相近而用之借用有以物代物,如“睢园绿竹”,以物代人,如“气凌彭泽之樽”,以人代人,如“光照临川之笔”对于借用这一用典方法,历代人们对其毁誉不一,所以在写作当中尽量少用为妙《滕王阁序》一文将叙事、写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典的艺术独到新颖,使文章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充分体现了王勃的才情,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参考文献:[1]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2]王慰庭,黄立业.汉语典故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北流市第九中学语文科)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