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84].docx
5页《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课前预习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准字音丁肇中(zhào)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xī) 测量(liánɡ)彷徨(pánɡ) 儒家(rú) 不知所措(cuò) 埋没(mò)格物致知(zhì) 袖手旁观(xiù)辨清字形徨(huánɡ)彷徨 儒(rú)儒家惶(huánɡ)惶恐 孺(rú)孺子煌(huánɡ)辉煌 懦(nuò)懦弱理解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探究、穷尽致知:获得知识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端正心性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齐家:整顿管理家政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导入新课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回答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吗?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论述文章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层(2~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例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强调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自己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品味亮点词语】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新世纪合格人才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思路清晰、缜密开头紧扣论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全文思路清晰,说理严密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相结合,论述充分有力文章在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
作者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这些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试用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中华民族这条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而又灿烂的文化书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的见证自幼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历史的经验上做出了伟大的决策,带领人民走上了一条进步的道路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就像阶梯,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王阳明和自己求学中的真实经历,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教学中对文中事例的讲解进行了一些讨论,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热烈文中还有一些涉及到传统教育弊端的问题,同学们也能感同身受,文章对他们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影响文中的一些关于儒学的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课堂效果不错。
素材积累:丁肇中逸事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丁肇中记者问道:“您小时候,对科学感兴趣,大学时,锁定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都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每一次选择都能够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的回答:“我不知道可能侥幸吧!”记者追问道:“没有必然吗?”丁肇中答:“我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放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答:“我不知道我没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的谈话中,您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这确实是事实不知道的,我绝对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