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doc
4页《中国家谱总目》: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上海图书馆历经 7 年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将完成王禄《中国家谱总目》收集家谱 4.7 万种,成书将达半米高近年来,海内外华人兴起一股查找家谱的热潮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随之增强;此外,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比较剧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们的普遍需求要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中国家谱,工程量可想而知《中国家谱总目》自 2000 年6月正式立项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近千家家谱收藏单位,仅大陆直接参与编纂工作的单位就达 471 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也积极参与编纂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甚至捐出 12 万美金来资助编纂工程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进来据统计,共有 7 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作为牵头、总汇、总校单位,上海图书馆正在对这 7 万多份“家谱著录表”逐份审校、查重、归并扣除复本,收集的家谱总数将达 4.7 万种以上,定稿在 1000 万字左右,成书摞起来将有半米高 “可以说,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是举全球华人之力而成的,充分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鹤鸣介绍说《中国家谱总目》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根脉图每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蕴藏着这个家族很多独一无二的经济文化生活资料,是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教育学的丰富资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家谱总目》将满足全世界各种学科对中国家谱资源开发整理的迫切要求 《中国家谱总目》共收录了 643 个姓氏,涵盖了《百家姓》中绝大部分姓氏,比《百家姓》多出 205 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 2000 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 1000 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此外,还不乏许多稀有姓氏的家谱,如“把”姓、 “是”姓等家谱此外,还收录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家谱,如黑龙江牡丹江梅和勒氏宗谱、辽宁沈阳铁氏族谱、脱氏宗谱、辽宁北票孛尔只斤氏宗谱、山东日照法氏宗谱等编纂中,华人家谱的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的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 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 1100 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家谱是孔氏家谱如一份 1937 年由孔德成等纂修的孔子家谱,就足足有 154 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的是陈氏家谱,共 2752 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 2317 种。
《中国家谱总目》是联合目录,每个条目下著录有各个收藏单位的名称,读者从中可知道该家谱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并就近借读此外, 《中国家谱总目》还用文字提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果知道本宗族的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的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专家介绍说,这种文字提要概述,是最能体现编纂者功力的一项内容,编纂人员必须逐部翻阅家谱、进行分析才能完成,这也是《中国家谱总目》超越一般书目的价值与特色所在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负责人顾燕介绍说:“总目编纂完成以后,上海图书馆还将编制多种索引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排,全球华人可足不出户获得家族史线索 ”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这种特殊历史文献才能提供这些资料。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介绍说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 《中国家谱总目》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谱的收藏信息,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路线图”对家谱加以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丰富的内涵必将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有力推动作用上海图书馆的汇总统计数据表明,上海是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区,共 1.8 万种;其次是台湾和北京地区,分别为 10234 种和 8102 种在国外,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均有收藏上海图书馆是中国家谱保存数量最多的单位,现有 1949 年以前的家谱 11700 种,近 10万册上图收藏的家谱覆盖了全国 20 个省份,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共分 328 个姓氏,单姓以张姓为最多,计 638 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的数量仅次于上图,但质量颇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家谱极具特色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是台湾地区收藏中国家谱较多的单位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尽管收藏中国家谱的原件不多,但微缩复制件数量多达 17099 种。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既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空前大调查,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还是对家谱文献进行重新梳理、抢救的过程即将问世的《总目》 ,还将为学术界开发利用家谱资源提供一份详细的‘矿藏分布图’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说据了解,我国各地在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过程中,都加强了对家谱资源的整理和抢救工作,使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得以集中在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妥善保存上海图书馆专家:从垃圾堆里抢救文化化石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编修族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明、清两朝最为兴盛从清末开始,许多文化名人都呼吁对散落在民间的家谱进行系统性、学术性的收藏于研究史学家梁启超就曾憧憬成立一个“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但恰恰是在拥有如此文化富矿的中国内地,家谱的收集、研究工作却因种种原因而迟迟引而不发王鹤鸣先生说:“国际上早有一些人在收集、整理中国家谱,而我们开始‘摸清’中国家谱的家底,起步已经很晚了。
”回顾一个世纪开发中国谱牒资源的情况,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际学界的家谱研究走在了中国前面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家谱学会,从 1894 年起就成立了家谱学会图书馆,累计拍摄中国家谱 1.7 万多种,还收藏数百种原件,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微缩胶卷最多的单位王鹤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件陈年往事:一位前中国驻美国外交官员在参观犹他家谱学会时,得到了两样礼物,一件是山西文水县志,一件就是他的姓氏家谱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族血缘,怎能将家谱研究的重任假手他人?种种情形,让中国历史、文献研究者感到,编纂一部《中国家谱总目》迫在眉睫据估计,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全国约有 2 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搜集家谱,成了中国文化界一项“世纪抢救”工程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延龙是我国图书馆学与古文献版本学的一代宗师,他深知家谱研究对中华历史留存意义重大,从民间收购家谱迫在眉睫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 10 多名研究人员,分赴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对民间家谱进行“抢救性收购”,从造纸厂的化浆炉前、从收破烂的废旧物资商店中把家谱一点点抢救出来,视当时的“封建余孽”为“馆藏之宝” 已故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赵兴茂,在追随顾延龙进行突击抢救之后,又是几十年如一日,跑遍了上海邻近省市的旧书店、旧物收购站,采购家谱、整理家谱 14 年。
上图馆员胡德生了 4 次奇怪的肺炎,只咳嗽不发烧,医生诊断发现:疾病竟是吸入旧纸陈灰而引起的上图的家谱收藏,经过了几代学者的努力,薪火相传在 20 多年时间里,被他们抢救出的家谱共计 5800 多种,4.7 万多册这些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边和民间箱柜里翻出的“破烂” ,让上海图书馆拥有了主持《中国家谱总目》全球编纂工作的学术地位和“底气”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安徽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的王鹤鸣,在担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之后,在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家谱收藏与统计的专题演讲,介绍了中国家谱资源大量流散的情况,以及海外收藏研究领先于国内的情况他不断呼吁并联合其他家谱收藏机构,计划编纂一部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家谱留存、分布现状,且方便读者使用的《中国家谱总目》 2000 年 6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得正式立项凡中外藏书机构收藏、散见于民间的 2000 年以前刊印的的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一概收入《总目》 ,由此拉开了一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世纪抢救”工程兴修《中国家谱总目》是“文化生态”的复兴1996 年,上海图书馆成立了国内唯一的家谱阅览室,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和学者进行研究。
当时上图的家谱,有线装本,也有机装本,还有手卷,书本式家谱有的分成若干函装在锦盒之中,有的装在楠木或红木盒中,盒上镌刻并用石绿描成谱名;有木版印刷,也有铜板或锌板印刷,谱中插图,多为人像或宗祠,有些甚至有墓地照片,有彩绘,有素描;开本也是大小不同,大的长宽达 50 厘米以上,小的堪称袖珍,可随身携带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的完成,全球现在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这个疑问,也将水落石出 《中国家谱总目》所记述的家谱收藏,犹如一枚枚化石,数不胜数,形成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地质层” 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 《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打开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以及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座宝库不仅如此,家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文革” 、 “土改”等时期把家谱、族规都说成封建余孽,几乎毁烧殆尽,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块水土如今兴修《中国家谱总目》 ,是“文化生态”的复兴,也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复和弥补” 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
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的完成,全球现在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这个疑问,也将水落石出 《中国家谱总目》所记述的家谱收藏,犹如一枚枚化石,数不胜数,形成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地质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