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课文9词两首渔歌子苏教版.doc
3页9 古诗两首《渔歌子》 执教者:青阳县木镇镇中心小学601 高华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9课《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教学重点:诵读出诗词的韵味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课件出示几幅画,师:这每一幅画里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诗或词,请同学们看一看,找一找。
2、生交流图1:白居易的《忆江南》,图2: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图3:柳宗元的《江雪》 3、过渡: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的诗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板题读题 4、释题,了解词牌 【设计意图:我国是诗词之国,尤以“诗(词)中有画,画中有诗(词)”著称上课伊始,我以“看画猜诗(词)”导入,让学生看画背诗(词),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我国诗“诗(词)画合一”的特点《忆江南》意在使学生在大脑中搜索已有的对词的认识,《小儿垂钓》、《江雪》与《渔歌子》为同一主题——都是写渔翁的,初步使学生感知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调在这一环节中,我基于学生已掌握的诗词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发现《渔歌子》也是一首词,了解词与诗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内容的关系特点等等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照要求读读这首词要求: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古人打节拍朗读 师:古人吟诵诗词喜欢击掌打节拍,我们也来学学古人。
师领读,生拍手读 师:词的节奏大家读出来了,古人读词还讲究韵味儿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缩短一些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齐读 师: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儿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古诗文教学提出要求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我通过“初读读正确”、“击掌踏歌读出节奏”、“了解诗词的平仄特点读出韵味”的设计,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学生很快品味到了词所独有的平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学生逐渐入情入景三、赏析词句 ,感悟诗境 1、师: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的关键词吗?(生:不须归 2、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张志和为什么不愿回去?(生:景色美) 3、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描写的九种景物,体会景美 师:拿出你的笔,找找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 4、引导学生将九种景物想象成画面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课件出示画面,师:这是怎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的西塞山、翠色欲流的西塞山、云雾飘渺的西塞山......) 师:这是怎样的白鹭?(自由翱翔的白鹭、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两种景物连起来说一说? 再依次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样的桃花、什么样的鳜鱼、什么样的流水。
师:除了这些美景,还有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悠闲自得的渔翁钓鱼的画面 师: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诗情画意) 5、师: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画面 6、指名读画面 7、指导读出画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了词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感悟了“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句词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交流,使画面美起来、动起来,是水到渠成随着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画面,既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过渡: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美,才不愿回去吗? 2、课件出示张志和的生平资料,从他的生平资料中你读到了什么?(淡泊名利) 3、再读这首词,感受渔翁的形象。
【设计意图: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进一步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张志和生平,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学生继读出画面之后,又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1、回忆今天所学词的方法 2、收集有关渔翁的古诗,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学习古诗词,了解渔翁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 3、这首词我们已反复的了好几遍,能背诵吗?生齐背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悠 闲 自 得淡 泊 名 利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