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ppt
67页前言——认识清朝的时代特征与分期l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l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 并完成统一的朝代l以1840年为界,一般习惯将清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保守与落后的朝代?l从辉煌走向衰落l闭关锁国政策的后遗症l清朝的功绩在哪里?本章主要思考问题l(1)康雍乾“盛世”的再评价l(2)中国为何由先进变为落后?对清代 闭关自守政策的评价l(3)中国人口的发展和人口问题的形成 l(4)中国国家疆域的最终形成与巩固l(5)清朝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早期经 济交往和鸦片贸易本章主要参考书l《清代历朝实录》,清朝官修,台北华文书局 影印本l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点校本l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 年l王戎笙《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年l戴逸:《简明清史》(一、二册),人民出版 社,1980年第一节 清朝的统一和清代政治l一、清军入关l迁都北京(1644年)l二、清军南下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l 1、清入关之初的统治政策争取民心的措施l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 焚庐舍l范文程檄文: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 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 其位;民来归,复其业。
2、清初“五大弊政”与民族矛盾的激化l剃发l易服l圈地l投充l逃人法3、各地抗清斗争l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l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弘光政权——唐王 、鲁王政权——绍武、桂王政权)l永历政权与农民军的联合抗清斗争l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本节思考l南明政权何以无法与清实现划江而治?l清朝能够统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清代的政治l1、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强化l(1) 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议政王大 臣会议——内阁——军机处l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 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l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2)其他中央部院的创设l理藩院的创设;l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的中央机构 l内务府的创设——皇室事务机构l康熙将内监置于内务府管理之下, 防止了太监专权乱政3)地方机构的调整l行政组织:省、府、县三级建制 l保甲制度,稽查人口往来4)边疆特别行政区l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l西藏地区的驻藏大臣制度l伊犁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乌 里雅苏台将军l西南土司制度l原因:幅员辽阔,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多民族(5)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l选拔途径:科举、特简、会推、荫袭、捐 纳l l 考核制度:京察和大计2、军事和法律l八旗和绿营l大清律的制定3、怀柔与迫害相结合的思想统治政策l(1) 科举制度l(2)文字狱第三节 清代统一形势的发展和边疆地 区的进一步开发一、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斗争l1、平定三藩之乱l三藩:l平西王吴三桂l靖南王耿精忠l平南王尚之信2、统一和经营台湾l1683年统一台湾l 州郡的设立:康熙时期设一府三县( 台湾府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雍正 时期一府四县二厅;乾嘉时期一府四县三 厅l 驻军:设总兵,驻军一万3、平定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叛乱l(1)蒙古三部l漠北喀尔喀、漠西卫拉特、漠南蒙古l(2)平定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3)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l原因:不堪沙俄奴役l回归后安插在天山巴音布鲁克等地。
4、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加强l(1)西藏与中央关系的历史回顾l 唐与吐蕃的交往l 元朝对西藏的直接统治l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l(2)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雍正: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乾隆:“金本巴瓶掣 签”制度确立5、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l雍正4—9年,鄂尔泰主持改土归流,范围 涉及云、贵、川、湘、桂、鄂等西南六省 ,改流309处,其中广西66处6、平定大小和卓木、张格尔的叛乱l加强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理l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l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形成了中 国历史上的最大疆域;有利于各地经济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奠 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第四节 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l一、清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l1、背景:经济残破l战争持续,人口大量死亡l财政困难l“以兵饷之故,正月开征,民间尚 未播种,而追呼敲扑急逾星火2、措施l(1)停止圈地l(2)实行更名田l(3)奖励垦荒l(4)废除匠籍(5)整顿赋役制度, “摊丁入亩” •A、唐代以来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 特点 •B、“摊丁入亩”实行的背景 •丁银繁重措施l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宣布, “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l“永不加赋”只是不再增加丁银,并 没有免除丁银赋徭不均l山西布政使高成龄上疏说:“富者 田连千亩,竟少丁差,贫民无地立 锥,反多徭役”主要内容l地丁银摊入田亩;征银意义和影响l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l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l有利于经济发展;l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为城镇经济发展l提供自由劳动力;l促进农产品商品化;l促使人口增长2、社会经济的发展l(1)农业的发展l 耕地面积扩大l“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 ……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 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有之 ,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 耕种矣 l人口增长——3亿多l 水利的兴修——治河l 农业产量的提高l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3、手工业的发展l江南的丝棉纺织业l 景德镇的制瓷业l台湾、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的制 糖业l 云南、广东等地的采矿业和冶铸业康熙粉彩人物笔筒(4)商业的繁荣——市场网络l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l中小市镇的兴盛 l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市场l国内市场的初步形成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l条件lA、人身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lB、 由于土地集中、人口迅速增长,出 现了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
lC、经济持续发展主要表现l手工业工坊增多,包买商出现与明相比特点l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和 地区增多l规模要大l大商人向手工业生产投资第五节、清代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l1、社会矛盾的激化 (1)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导致人地矛 盾突出l(2)地权高度集中,地租剥削沉重(3)官僚政治的腐败l赋役负担的繁重l军备松弛2、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l(1)佃农的减租、抗租斗争l(2)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l(3)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 义l(4)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主要特点l以秘密结社的形式;l规模较大,涉及范围广;l少数民族参加广泛,反映了民族矛盾尖 锐的事实第六节 清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l一、清代文化的基本特征l第一,“程朱理学”重又占据文化主要地位第二,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起(以反理学、反专制为内 容的反封建启蒙思潮和俗文化的勃兴)第三,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第四,进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汇合”的初级阶段二、哲学l1、思想领域的新变化——经世济用 学风兴起l明末风暴,给清初学人强烈刺激;l清的入关及统一过程,社会巨痛;l统一完成,社会趋于稳定,反清复明幻想 破灭;l总结明亡教训,探索天下治乱根源,学风 改变。
由空疏——实践、经世济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l(1)黄宗羲l“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l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l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l教育家 顾炎武——“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 祖 王夫之l船山先生l一壶道人2、颜元、戴震的反理学思想l颜元l戴震三、考据学l1、什么叫考据学?l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 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 校勘、注疏、辑佚等l l 2、清代考据学兴盛的原因l 3、清代考据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成就l(1)主要代表l 吴派与惠栋、钱大昕l 皖派与戴震、段玉裁l(2)主要成就 l 考据学各分支学科的方法与理论建设l 校勘、训诂、版本、目录l 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四、盛世大典——《四库全书》五、古今图书集成五、文学和艺术l1、小说l曹雪芹与《红楼梦》l蒲松龄与《聊斋志异》l吴敬梓与《儒林外史》2、戏剧l(1)戏剧创作l洪昇与《长生殿》 l孔尚任与《桃花扇》l(2)京剧的孕育和形成六、科技与建筑l园林建筑l 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l “万园之园”——圆明园第七节 清朝的对外政策与中外交流l一、1840年以前清代的海外政策l(一)17—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清代 海外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l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海外 扩张l2、国内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l3、满洲贵族的落后性和保守性l 清代的海外政策的基调是“禁”与“防”——闭关 自守一、1840年以前清代的海外政策l1、政治外交政策——朝贡体制l2、经济贸易政策l(1)贡舶贸易,官方垄断外贸l 通过回赐与互市,“厚往薄来”,“用普 怀柔”l(2)对民间贸易,则经过了由闭关—— 开海——闭关的三次转变讨论:闭关自守政策的后遗症2、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l天文学l地理学l数学l医药学3、中学西渐——中国文化在西方l物质文化 :瓷器、丝绸、茶叶、糖l精神文化:儒家文明l制度文化:文官制度二、沙俄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l1、沙俄对中国北部地区的武装入侵l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l尼布楚条约 (1689年)l布连斯奇条约(1727年)l恰克图条约(1728年) 三、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l1、工业革命的进行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对华扩张l2、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