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蒂奇诺等与“知识沟假说”.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20619944
  • 上传时间:2023-08-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6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蒂奇诺等与“知识沟假说”一、“知识沟”理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为回应社会上要求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拍摄了一部电视教育节 目《芝麻街》,该节目作为政府学前启蒙项目的一个尝试于1969年播出,目的是为那些家庭 贫困儿童提供学前启蒙教育的机会,缩小贫富儿童学前教育的差距,以缓解儿童由家庭经济 状况而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芝麻街》播出后,对贫富儿童所产生 的教育效果都非常良好,但是经过调查后却发现,富裕儿童对节目的收视率要远高于贫困儿 童,而其教育效果也要好于贫困儿童1970年,蒂奇诺等人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 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 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Tichenor,P. J.,1973)二、“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蒂奇纳的“知沟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 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 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 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 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 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 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中国有句老话:“家有浪荡子,知晓天下事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 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 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 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 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 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知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 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 报道的话题高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 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 当大众媒介2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 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三、“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 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 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 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 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面对上述情况,一股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当时这种强大的社会压 力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 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通过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利用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 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就成为“补充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

      于是,针对这一目的 制作的《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电视系列片应运而生然而,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 到,这一举措失败了《塞萨米大街》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 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 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电视系列片,播出后的实际效果表明,在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送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角落,人们在接触和利用传媒的机 会上并不存在平等与否的问题,然而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不是如此简单对此,美国传播 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四、“知沟理论”的发展对“知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一个是“知沟”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另一个是“信 息沟”理论上限效果”假说1977年,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提出了与“知沟理论”假设相反的观点,即“上限效果” 假设其基本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在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 会增速乃至停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就早;而那些 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也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通俗地说,艾蒂玛的观点表明,由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社会的“知沟”一开 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最终还是会缩小,其理由是由于三个“上限”的制约:第一,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只是某一范围、领域,某种程度 上的“一般”知识,并非是“高、精、尖”的知识无论处于什么经济地位的受众,都不可 能从大众传媒中获得超过这个范围、领域、程度的知识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在大众传媒的受众中,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感觉到 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方面知识的追求第三,现有的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 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上限效果”假说提出后,学界对此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学界认为“,上限效果”假说所说的“上限效果”,虽然在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获取过程中是存在的,具有一定的 合理性,但这个假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从大众传媒受众个人在整个一生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一定存在, 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这是因为,受众个人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领域追求获取某一特定知 识会出现“饱和”,这些知识的增加会出现停顿这时,他们就会开始对下一个新领域的知识 的追求与获取,这就必然会增加他们的知识总量第二,知识是会不断更新,逐渐老化的,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追求获取知识方面即 使在后来某个时候到达了社会经济基础位高的人的“上限”,而这时因为时境的变化,他们获 取的知识的实际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那种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 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不成熟的N•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1974年,N •卡茨曼从新传播技术发展的角度着眼,提出了&quo t;信息沟&quo t;理论, 其主要观点包括:(1) 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大,但并不是每 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获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利益2) 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机器,能够拥有相对 于其他人的信息优势3) 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媒介技术会不断出现并以逐步加快的速度更新,因而“信息 沟”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郭庆光,1999)。

      四、明尼苏达小组“知沟理论:的主要负责人蒂奇纳(P. J.Tichenor)是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 授,多诺林(G . A .Donohue)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奥利娅(C . N . Olien)是 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助教这三位学者因多次合作,并同在明尼苏达大学,故被称为“明 尼苏达”小组明尼苏达小组首次正式提出“知沟理论”假设,从而开了世界范围内大众传 播“知沟”现象研究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小组就“知沟”假设持续发表了多篇 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主要特点为,从宏观社会结构视野分析“知沟”现象所谓“知沟”,原文为knowledge gap据《美国传统辞典》的解释,knowledge 一词意为: ①通过经验或学习所获得的对某物的熟悉、知晓和理解;②学问、博学而中文的“知识” 指:“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 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知识的高级形态《辞海》)在这里knowledge 一词的含义更接近中文 的“初级知识”因此,knowledge gap可理解为:对所传播信息的熟悉、知晓和理解方面的 差异,故译为“知沟”。

      五、对“知沟”等理论的评价蒂奇纳提出的“知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 经济地位高低不同卡茨曼提出的“信息沟”理论,实际上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知沟”的一 个扩展如果说“知沟”、“信息沟”理论的重点在于揭示“知沟”、“信息沟”问题的存在及 其原因的分析,那么后来这两个理论在应用领域的两个研究方向(即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 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的对策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值 得肯定的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沟、信息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 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 家以及文化之间这些或许是蒂奇纳和卡茨曼在分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