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5817250
  • 上传时间:2018-03-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6.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 文 题 目: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报 告 人 姓 名:韦海珊研 究 方 向: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学 科 专 业:软件工程年 级:2010指 导 教 师:杨斌所 在学院 (所):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年 月 日填表说明与要求填表说明与要求1.开题时,报告人应向开题报告审查小组提供一定数量与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实物,具体数量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2.文献综述一般应包括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等文科不得少于 5000 字,理科不得少于 3000 字3.参考文献格式参照学位论文4.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应不晚于入学后第三学期中5.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学院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6.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作适当调整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 A4 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1.研究背景与问题在 21 世纪,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试验区遍布全国,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模式。

      在学业压力与升学激烈的环境中,尤其 是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今天,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变革,才能在现代 教育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 教学的整合,将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变革为可互动、可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政治课程 紧张枯燥,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也要对新教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 熟悉并达到能灵活运用的标准但是,中学生一般在学习时间方面有限,而政治课程本身就具有 内容较庞杂和特有的严谨,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此时政治教师应积极采取合 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相融 合,增强了教师讲解的表现力,突出了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了过程演示的逼真性同时,它 还可以适当地扩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从国家到地方,从学 校到教师,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人才素质,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 如何在政治教学中,保存住课程的理论的体系及特色,又可以和其他课程以及社会实际互相衔接, 水乳交融,合而为一,学生真正做到爱学、好学、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采取信息技术整合的方 法教学,成为政治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不断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总结中学政治教学课程经验 的基础上,从政治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就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教学整合方法思考和探讨 2.问题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 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 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里的分化包括了学校系统中要素、 成分的分化;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学校教学系统中学生、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 认知、 情感、技术、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最后,整合是一个过程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的整体 的过 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 ,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 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拨,不能再以“是否考 了个高分”为标准来评价它的成功与失败,而要注重它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看它是否促使学生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看它是否促使学生形成了起码的集体主 义观念和公民意识等等。

      在发展性评价观的指导下,政治课程首先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 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以往我们过分关注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对政治课独立思考、 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新信息技术整合模式的目的应 该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实现“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以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当人类步入 2l 世纪,迎来一个信息时代的时候,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不仅仅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加快 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一 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很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为此,世界 各国纷纷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3.相关文献综述 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内涵在国内外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总的来说,课程整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 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

      广义的课程整合包括四个层面,即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 和课程的整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学校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整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 课程设计方法国内关于课程整合的认识多属于此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综合课程是 把有内在联系 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整成一门新的学科 只要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态 度和情感的教育内容就是综合课程 通过分析中学政治方面的整合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政治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较少,高年 级课程整合研究则更少,这都有待于本专业教师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 践具体情况 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并涵盖多种课程实践的概念以教师因素为例,能否拥有一批 能够执教整合课程的教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关键现实情况是教师群体中极少有知识面或学术水 平处于理想的整合状态,多数教育者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研究与建设是实 施课程整合的关键 华南师大的李克东教授提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黄甫全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是 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 的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 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成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 解月光教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 素来支持学习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 的有机组成部分,扮演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学习环境的作用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 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与培养,都可以基于这种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学习环境,达到统一和谐的完成 因此,可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能让学生转变单纯 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上述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 论层面做出诸多的思考与探究虽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不同,但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 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学习。

      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能够提 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绩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56. [2]李朝英.关于“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J]. 山东教育, 2001(11).12. [3]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黄光雄主译.质性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M]. 台北: 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1.78. [4]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12.[5]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 中国教育报,2000- 11-6. [6]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4-6. [7]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 [8]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 [9]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51. [10]徐新逸.咨询融入教学:为什么?如何做?[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15-20. [1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12]Flexner, S.B.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ed.). New York: RandomHouse, Inc. 1987, p.622 [13]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14]Zurkowski, 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 [15]Academic Liberari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980-1993, Reference Librarian, no.51/52(1995). [16]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Framework for ICT Literacy, A Report of theInternational ICT Literacy Panel, 2001. [17][20][21][25][54]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9- 191、 203-205、59-62、77-79. [18][40]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 40、71-72. [19]何荣桂.咨询融入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 资讯与教育,2002(3).68. [2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 中国电化教育,2001, (2).5. [24]徐艳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 学教育系,2005.33-35. [26]姜玉莲.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分析及发展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17-18. [27]刘儒德、江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教育的影响[J]. 中国电化教育,2004(6).11-14. [28]吴美娜.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5. [29]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6-17. [30]王春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