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4讲 物态变化教案.doc
8页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第4讲 物态变化一、复习目标1.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3. 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 掌握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2、明确熔化、汽化与液化是中考物理中的高频考点; 3、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③ 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 用液 体水银 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知识点二 物态变化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图象: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晶体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两种方式⑴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 c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⑵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放热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二)题型、方法归纳选取经典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简答题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模块的知识(三)典例精讲题型一 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例1】(2016黄冈)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解析】寒暑表的读数和温度计一样,可以参考刻度尺的读数,不同的是温度计读数不需要估读答案:36℃归纳小结: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各种物品用具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例2】 (2016河南)如图所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体温计的示数是 ℃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计的读数注意分度值,不用估读答案】0.1 37.3归纳小结:如果家里有体温计可以拿出来实际使用下,结合书本知识帮助记忆【例3】 (2016扬州)下列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 解析:A、B两个选项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选项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D选项正确 【答案】D归纳小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必须记下来在做实验时严格按照使用方法操作有助于帮助记忆题型二 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能量变化【例4】 (2016河源)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像可知 种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
【解析】根据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变的特点可知乙物体是晶体,其熔点是50度【答案】乙 50 归纳小结此题重点考察晶体熔化特点,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有关知识找出正确答案例5】(2016吉林)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 【解析】水蒸气遇冷有两种可能,0度以上液化,0度以下凝华冰箱冷冻柜中温度低于0度,水蒸气凝华成白霜拿出后外面气温高,白霜熔化成水答案】凝华 熔化归纳小结 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首先分析题目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再根据前后状态正确判断例6】(2016鄂州)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A.春天,冰雪融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串串冰柱【解析】此题属于物态变化及其能量变化,即吸热还是放热的题目,A选项是熔化吸热,B选项是液化放热,C选项是凝华放热,D选项是凝固放热题目中的现象是汗水蒸发吸热从物态变化种类来看4个选项没有汽化现象。
所以从能量变化角度出发可知A选项熔化吸热与题目中现象有相同特征,都是吸热答案】A归纳小结寻找共同特征,一定要综合考虑所有问题找出共同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找出相同的地方【例7】(2016三明)2015年10月5 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比热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解析】物理学习一定要关心科技前沿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可知溶液和青蒿素最终是要分离的如果溶液是水或者酒精将他们加热至沸腾快速汽化最后留下青蒿素,但这样做温度高会使青蒿素失去活性所以用乙醚,在常温下迅速汽化从而分离出青蒿素即乙醚具有较低的沸点答案是D【答案】D例8】(2016扬州)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 (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解析】此题属于有一定难度题目,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其中第三小题一定要把这个图表全部看完,容易简单的判断降低,没考虑到还会升高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 (2)﹣4 (3)先降低后升高 (4)准确 当盐水浓度增大为24%时,其凝固点为﹣17 ℃ (5)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例9】(2016福州)小亮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一所示,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是 ℃。
(2)他记录的数据如图二所示,其中第 min数据是错误的 图一 图二(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 “不变”或“降低”) (4)实验中水加热时间过长,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92 (2)8 (3)98 不变 (4)水的初温过低四、板书设计一、六种物态变化二、熔化与凝固 晶体:有熔点(凝固点) 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 三、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 蒸发和沸腾 (二)液化: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五、作业布置完成物态变化的课时作业六、教学反思借助多媒体形式,使同学们能直观感受本模块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进行多种题型的训练,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本节重点知识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